近代中國人喜歡下南洋,為什麼很少人去澳洲?

2020-12-20 銘蘇先生看世界

明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掀起一波下南洋的高潮,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選擇去南洋,而不是去澳洲呢?

從地圖上看,澳洲緊鄰東南亞島嶼,並且土地面積比東南亞島嶼大得多,按照常理來說,中國人應該選擇去澳洲,這麼大的地盤(796萬平方公裡),比中國小不了多少,即使重建一個中國也足夠了。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國人下南洋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由於國內戰亂不斷,紛紛外出躲避戰禍。

明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朝代更替,農民起義等戰亂不斷,導致很多百姓和前朝的貴族移居海外躲避戰禍。

二是,人多地少,民不聊生。

由於人多地少,生活難以為繼,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佔 69.95%。

三是,英國、荷蘭等國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需要大量人員對島嶼進行開發,曾在華大量招募華工。

四是,南洋地區是中國同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周邊國家進行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對這一地區比較熟悉,再加上與中國距離相對較近,很多人選擇了下南洋做生意。

澳大利亞西部的達爾文港,距離東帝汶約656公裡,距離雅加達約2735公裡,距離馬尼拉也約3206公裡,距離中國的廣州約4300公裡。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距離比到東南亞稍微遠了一些,但是這塊陸地的面積卻比東南亞島嶼大得多,如果大量移民澳大利亞,說不定一個新的華人國家由此誕生。然而,在當時卻很少聽到有人去澳大利亞闖蕩,這是為何呢?

澳大利亞雖然陸地面積很大,但是生存條件確實沒有我們想像的好,銘蘇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氣候條件惡劣,降水較少。

澳大利亞大陸主體是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約有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因此乾旱少雨,缺水成為當地最大的問題,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溼潤,降水豐沛。所以,澳大利亞的主要人口都分布在東南部的沿海地區。

其次,地形以沙漠和草原為主,適合耕種的土地較少。

中國人素以從事農耕為主,而澳大利亞大陸主要是以沙漠和草原為主,尤其是靠近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不要說耕種了,就連飲水都很困難。因此,即使中國人早於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大陸,估計看到這麼惡劣的生存條件,也會選擇離開。

再次,航行條件惡劣,難以到達南部適合開發地區。

雖然從宋朝開始中國海上貿易就很發達,明朝鄭和下西洋更是顯示中國國威,但是中國發展貿易的方向主要是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沿岸地區,而沒有記錄顯示中國跟澳大利亞發展海上貿易,為什麼會這樣呢?

中國未開闢中國跟澳大利亞之間的航線,雖然在距離上中國跟澳大利亞的距離比中國到印度洋地區還要近一些。中國前往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從洋流的流向和亞洲的季風氣候來看,冬季是順風順水,夏季是逆風順水,因此航行起來比較容易。而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海域分布較廣,可選擇的路線較多,但是該海域多暗礁、氣象條件複雜。如果前往澳大利亞西部地區則是冬季是順風,夏季是逆風。要是從澳大利亞的西海岸往南航行則是逆流南下,從澳大利亞東側南下則是順流南下,不過東側的水文條件複雜,多暗礁。

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中國船隻到達澳大利亞,在發現澳大利亞並不適合定居後返航,由於澳大利亞並不是理想的移民地,所以後面的人都選擇去了東南亞地區。

綜上,東南亞島嶼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氣候條件,再加上鄉人的一傳十,十傳百,所以很多福建、廣東一帶的人下南洋投奔鄉親謀發展。而澳洲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雖然陸地面積廣大,但是很多地方並不適合人類生存,所以在當時很少華人移居澳洲。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出版:重新發掘南洋公學的意義
    在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中,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應運而生。鑑於當時中國學界對中外交涉的法政之學知之甚少,南洋公學在初創時期便將為近代中國培養高端法政人才及創立現代法政之學作為辦學宗旨,故南洋公學之創建者、領導者、任教者以及受教育於其中者,均在中國近代法政史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青島夢想號·環球記」為什麼說是哥倫布把中國人「逼」下南洋?
    青島夢想號·下南洋下南洋這條路走了兩千年,離開家鄉時的不舍,依然如新。當年背井離鄉、命運飄零的千百萬人的希冀與憂愁,依然籠罩在這段航路之上。即使如今青島夢想號下南洋,已然可以預知風雨、盡詳暗礁。這條航路上千裡跋涉而來的南洋客,據說只有三分之一能夠活著到港。3000多人擠在一條小船裡,誰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著靠岸。有人說:「他們坐在船上像一群沙丁魚,擠在一起,連豬仔都不如。
  • 下南洋:中國古代移民潮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
    這些人是從什麼時候下的南洋,又是為何要下南洋呢?明朝海禁政策催化了下南洋的浪潮其實下南洋始於漢朝,但在明末清初前,下南洋的人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明末,下南洋風潮才開始盛行。清朝的人口擴張和戰亂加速了移民數量明朝滅亡時,人口僅剩6000萬左右,到清末人口爆炸至四億,隨著這種人口大爆炸,而耕地確實有限的,尤其是遇到天災人禍,百姓們不得不去人口較少之處尋求生存,由此形成了山西移民的走西口,山東移民的闖關東和沿海移民下南洋三支浩大的移民潮。
  •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南洋」這個詞你肯定聽過,曾經我們把到南洋去(下南洋)當成一種尋求財富的象徵。但南洋到底是哪裡呢?南洋就是東南亞嗎?其實現在已經很難劃分出哪裡是南洋,以及南洋的邊界在哪裡。「南洋」是一個浮泛的時間與空間上的詞彙,有其形成的特殊歷史脈絡。
  • 為什麼中國人常常去日本旅遊,卻很少看到日本人來中國旅遊?
    為什麼中國人常常去日本旅遊,卻很少看到日本人來中國旅遊?隨著如今中國的不斷發展,我們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人利用空餘閒暇時光出國旅遊,感受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很多人都知道,日本這個國家相對於中國只是一個佔地面積很小的國家,我們在地圖上看日本只是由四座小島組成的島國,屬於四面環海的一個國家。日本最有名的就是櫻花了,每年到櫻花盛開的季節,就會有很多的中國遊客去往日本賞花。
  •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下南洋」曾經是海南島東部較為獨特的人文現象。「下南洋」是海南人開拓全新的生活空間、介入世界經濟文化大潮、最後回歸故裡回報家鄉的一代瓊僑經歷的縮影,也是近現代海南乃至中國發展變遷的生動縮影,體現了一百年來海南人前赴後繼下南洋、不斷取得新業績的奮鬥精神,其海島文化特徵鮮明。
  • 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到德國旅遊或定居,聽完中國人回答,原因太現實
    於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前往世界各地旅遊、留學、定居等等。對於人們來說,英國、澳洲、美國等等都是中國人熱衷的選擇,但是選擇德國的人卻比較少,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到德國旅遊或定居,聽完中國人回答,原因太現實。眾所周知,德國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社會高度發達,社會制度也是非常完善,同時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各種體系先進。
  • 那些下南洋的勤勞中國人—中國村(China Town)
    和安宮,裡面供奉的是媽祖娘娘,攝影/鳳凰網江蘇站湯霖說起下南洋的華人,也真是一部心酸血淚史了。明末至清末,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廣東和福建人一帶的老百姓只好下南洋去尋找生機。對於中國人來說,故土情深。無論一個人在外漂泊多遠,也都要葉落歸根,可想而知,若不是無路可走決不會背景離鄉。一年一年,他們在這裡艱苦工作,靠著勤勞和善良,終於融入當地,也闖出了華人的一片天。據說世界上的橡膠大亨和有名的蔗糖商人,都是馬來華人。
  • 中國人去澳洲必享高檔海鮮,8000一隻大澳龍,網友:人傻錢多
    中國人對奢侈品的喜愛是眾所周知的,可以算是主力用戶了。去國外旅遊,熱別是去歐洲,很多人都會帶上一波奢侈品,你會看到奢侈品店裡面有很多中國遊客人頭攢動,代購這麼興盛,也是跟中國人喜歡洋品牌、奢侈品必不可分的。所以很多國際大牌都很看好中國這個潛力市場,紛紛來這裡開店。
  • 為什麼很多妹子喜歡去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去歐洲的卻很少?
    為什麼很多妹子喜歡去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去歐洲的卻很少?三個原因,貴,遠,籤證麻煩。歐洲遙遠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機票價格昂貴,如果不在旺季去的話,來回機票最起碼也是1000+。而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機票卻非常便宜。同時,歐洲的物價非常高,酒店,食物,出行都花銷很大。而東南亞等國家,除了新加坡,這部分費用相對會低很多。而新加坡雖然號稱最貴城市,但其實除了酒店價格相對高昂以外,其他費用不會太高,而新加坡的很多政策鼓勵旅遊。
  • 曾經下南洋的人的後代現在都在哪裡,這個地方你一定想不到
    下南洋是在中國古代出現的去海外謀生的一類人,他們拖家帶口來到南洋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面對著一個陌生還有艱苦的環境他們是如何撐到最後的?還有就是他們當初為什麼要選擇下南洋?現在他們的後代主要是集中在哪一個地方?
  • 中國人喜歡移民國外,那麼外國人又喜歡移民去哪裡?
    因此,不僅中國人喜歡移民到國外,其實外國人也喜歡移民到別的國家,而他們又喜歡移民到哪裡去呢? 在這6000人當中,就有1/3人選擇移民加拿大!雖然美國和加拿大距離不遠,但加拿大無論生活環境,還是社會福利方面都明顯優於美國。 除了加拿大,紐西蘭也是美國移民的首選國家之一,尤其在今年疫情和各種社會事件籠罩下,訪問紐西蘭移民局的美國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28萬,增幅達到160%。
  • 澳洲人:中國人跟全世界與眾不同,他們最喜歡悶著頭幹大事!
    想來大家都知道,這個在這個時代,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起來,不僅僅是要對各種領域有所發展有所建設,同時也要在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好對環境的保護,而就像是中國,顯然就算為數不多能夠這到這一點的國家,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能夠發展得這麼快的原因之一。
  • 鄉情親情難割捨 深圳牛欄前村人四下南洋尋宗親
    鍾思麗的漢語相當流利,不僅僅是因為她在馬來西亞亞庇上過六年的漢語學校,還因為她經常來內地旅遊以及與一個中國人結了婚。當然,除了漢語,她還會講英語、客家話、粵語、馬拉文甚至印尼話。  鍾思麗的父親有一個相當中國化的名字:鍾官發,他是第二代華裔,今年已經71歲。而鍾思麗的爺爺,正是他們家在南洋開枝散葉的第一人。
  • 這麼貴的東西,怎麼中國人幾乎都有?澳洲人感嘆:中國人真富有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民喜歡上了旅遊,不僅可以在旅遊的途中消除工作的煩惱,隨著如今各國大門對我們的敞開,人們便開始不再滿足國內的景點,都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國外。然而這對外國的民眾也是一樣的,中國在他們的眼中更是個神奇的國度,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 為什麼外國人買手機很少貼膜,而中國人卻喜歡貼膜,甚至都加殼
    為什麼外國人買手機很少貼膜,而中國人卻喜歡貼膜,甚至都加殼   手機的更新換代速度是越來越快了,往往是這個手機的新鮮度還沒過,更新的版本就出現了,永遠也趕不上手機潮流。每個人剛拿到自己的新手機的時候,那都是愛若珍寶,留下個指紋印子都得趕緊擦乾淨,手機膜手機殼那都是基本配置。
  • 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到越南旅遊?越南人的態度,讓我們火冒三丈
    現在整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人都能在滿足溫飽的情況下,去世界各地遊玩,領略各國的異鄉風情,出國遊對現在的國人來說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出國遊也能刺激當地的經濟發展,加上國人又愛買東西,所以很多的國家都是歡迎國人去旅遊的。
  • 近代中國人這樣學英語:來是"康姆"去是"谷" ...
    可以說,商務印書館是倚仗近代教科書編纂與出版而崛起和發展的。那麼,商務印書館為什麼會崛起?首先要佔領市場,這得靠教科書,英文教科書就是一個重要方面。近代中國人學習英語,最早在廣州和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形成風氣。
  • 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去歐洲旅行?說完這幾點,你也不敢去了
    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的國人會選擇在自己有空餘的時間去旅遊,更多的人會選擇出國旅遊,為什麼呢?因為國外的的風景與國內有很大的差別,會讓我們感到十分有興趣。而歐洲的建築物和風景都十分的與眾不同,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很少會選擇去歐洲旅遊呢?我們來一起看看。
  • 周兵談《下南洋》:走到哪就把中國的綱常帶到哪
    、德國人、美國人、中國人都在南洋相互爭奪資源,留下他們的信仰、語言、生活方式一直到現在。在南洋我們可以嘗到非常醇正、傳統的家鄉味道,也可以看到自明、清傳下來的傳統、嚴格的生活儀式。這群華人是如此傳統、如此守舊,又如此的身份漂移和不確定。「他們和我們面孔相似或不同,他們和我們血緣相同或不同,他們和我們文化相近或不同。這樣一群人我們如何去凝視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