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出版:重新發掘南洋公學的意義

2020-12-25 澎湃新聞

《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出版:重新發掘南洋公學的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9-09-25 17:04 來源:澎湃新聞

鴉片戰爭以後,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無數仁人志士先後掀起了向西方學器物、制度、文化以救亡圖存的熱潮。在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中,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應運而生。鑑於當時中國學界對中外交涉的法政之學知之甚少,南洋公學在初創時期便將為近代中國培養高端法政人才及創立現代法政之學作為辦學宗旨,故南洋公學之創建者、領導者、任教者以及受教育於其中者,均在中國近代法政史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經過數年的準備與努力,《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陸續編撰完成,第一輯(9冊)付梓面市。《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以與南洋公學有學緣關係的著名法政學者的著述為基礎,兼及同時期與之相關的法政學者論著,以此反映這一時期中國法政人的學術探索和思想成就。

2019年9月16日,《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南洋公學輯》新書發布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凱原法學院舉行。季衛東、高全喜、彭誠信等學者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和商務印書館相關負責領導等20餘人參加了新書發布會,大家就這套叢編的價值與意義、學科建設以及相關議題等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擇其精要,以饗讀者。

《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南洋公學輯》的出版意義

凱原法學院院長孔祥俊首先致辭,他表示,《中國近代法政文獻資料叢編•南洋公學輯》這套叢編不僅收錄了近代中國思想界和政治界精英的言論,還囊括了法律、經貿、外交、軍事等各界賢達的思考,向我們展示了這些歷史長河中的巨擘是如何影響著近代中國的社會制度與政治的興建。這套叢編面世的意義重大,不僅僅是總結歷史經驗、深入把握中國法政發展變革的規律,還啟示著當代法政人以推動法治中國為己任。

本書的總編撰、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高全喜,著重介紹了叢書的編撰情況。他表示,三年前自己來到交大,對交大的歷史進行了一個盤點。一般人的印象中,交大都是以理工科見長,但是南洋公學這個重要的來源卻大多數人遺忘了。那個年代中國的教育,是法政不分的。南洋公學在法政人才的培養上,尤其出眾,比如蔡元培、黃炎培、蔡鍔、王寵惠等等,甚至李叔同也是。但是過去,我們的思維裡,更多的是把他們跟北大聯繫起來。但其實他們的思想形成期,都是在南洋公學,在交大。這些法政人物,給後人留下來的,更多都是他們的精神財富,集中體現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高全喜萌生了編撰這套叢書的想法。

在編撰的過程中,高全喜坦言也遇到了難題。首先是這些知名人物,很多都已經有了全集。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購買和獲取也很困難,在全集中再去查考需要的內容,也浩如煙海。高全喜強調,這次的叢編只選取他們在法政領域的論著。其次,更大的問題是,像嚴復、蔡元培這樣的知名人物,他們的選集比較好編,但是一百年過去了,很多不那麼知名的人物,再想去搜集他們流散的文章,就非常困難。

高全喜認為,優先選擇法律與政治資料為編撰內容,尤其是以著名法政人物的言論作為中國近現代國家建設的一個主題,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其一,目前學術界關於中國近現代社會制度變遷方面的資料編輯工作,如近代經濟、外交、軍事、科技、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彙編與梳理工作,已經或多或少地有人做過,但聚焦於國家建設尤其是法政方面的資料彙編卻是一個薄弱地帶。其二,本叢編收錄的近現代中國法政人物,不僅包括思想界和政治界的精英,而且囊括了法律、經貿、外交、軍事、社會賢達等各式人等。他們的言論深刻地影響著近代中國的社會制度與政治的興建。

高全喜也談到商務印書館對書籍質量的堅持,要求收錄其中的必須是底本和第一稿,因為很多文章在反覆登載和傳播的過程中有過很多刪改。他認為,叢編的出版對於交通大學法學院的學科建設,追溯自身的傳統,有重要的意義。

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總編輯白中林介紹了叢書的出版情況。他首先表示,理工科學校辦法學院,辦的最好的,一個是清華,還有一個就是交大。追溯起來,也是因為交大有很深厚的人文底蘊。白中林表示,做這一套書,希望能夠發掘交大作為中國近代法制思想起源地的意義。南洋公學和商務印書館也可謂是同宗同源,商務印書館的創辦者張元濟也曾是南洋公學的校長。做這一套書,是商務印書館的自我實現。白中林表示,這套書原本的容錯率是萬分之一,二十頁允許有一處錯誤,最後校對的時候發現錯誤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即便如此,商務印書館方面依舊不滿意,從頭開始校對,也導致了書的出版的延期。

不可忽視的南洋公學

在自由發言環節,原凱原法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季衛東提到,上海是多元法律秩序衝擊碰撞之地、中國近代法律制度形成,很多都是在上海。在此意義上,中國傳統現代化轉型的密碼有待在上海被破解。其中《南洋公學特班學生日記作文選編》,更是新式法學教育從無到有的見證,是回顧那個年代法學教育最直觀的一手資料,顯得彌足珍貴。這套叢書的整理工作量巨大,現在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彌補了國內基礎作業、工具書方面的缺陷。

彭誠信教授提到,每個交大人都應該了解南洋公學的歷史。南洋公學是中國人辦近代教育的開端。1895年,盛宣懷創辦北洋公學,北洋公學以技學為主,包含交通、工礦等等,希望以產業救國。但盛宣懷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有技術,還應該有思想。在這種情況下,1896年,南洋公學成立了,主要從事政學,藝學,包含法律、公法、政治、通商等等,法律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彭誠信也表示,紀念南洋史,不僅僅是面對過去,更是展望未來。在很多交大人看來,交大光是工科已經足夠輝煌了。但正是因為南洋公學的輝煌歷史被埋沒了太久,人們才長期認為交大只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交大要建設國際一流的高校,就必須找回南洋公學的文科傳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南洋公學,交大,商務印書館,法學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揭秘一手檔案
    張生 攝 37位學者8年合作完成:《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揭秘一手檔案中新網南京7月6日電 (記者 申冉)6日,「日本侵華史料及其研究——《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2018年06月28日 14: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時曉莉 字號 關鍵詞: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全面抗戰;日本侵華史
  • 南洋公學譯書院翻譯出版《原富》洛陽紙貴,120年後,元濟譯書院承繼...
    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高校出版翻譯機構,「南洋公學譯書院」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使命,為培養新型人才和近代翻譯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在「南洋公學譯書院」成立120周年之際,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與上海交大出版社合作成立的「元濟譯書院」今天正式揭牌。
  • 艱辛八載粹真知:《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刊行
    由於國內政治的演變與持續的戰爭推動,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戰爭決策體制。6月28日上午,《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以下簡稱「叢編」)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叢編所發掘整理的有關政治體制建構、軍事戰略制定、社會經濟動員、思想文化控制諸多領域的史料,正是其戰爭決策的多方面表現。
  •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首發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徐勇、臧運祜總主編的《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近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該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史料來源包括日本國會圖書館、防衛省戰史部資料中心、外務省外交資料館、東洋文庫、亞洲歷史資料中心電子資料庫,以及中國臺灣「國史館」「中研院」,還有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所收史料多有以前未公開者,以及新發掘出的資料。除了收錄資料的影印件,書中還有對相關專題的整體解說,以及對具體資料的點評註解。  與會專家認為,對於我國學界開展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史研究,該書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學術工程。
  •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填補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文獻空白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表示,《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是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發表在報刊上的各類原始文章,並專題出版。
  • 張元濟誕辰150周年:三種珍貴文獻首次影印出版
    這次出版文獻以張菊老為集中點,將館藏有關張元濟的文獻從各專藏中遴選出來,包括抄本、批校本、稿本,尺牘,檔案,照片等多類文獻形式,整理品種達七種。  此外,大型叢書《涉園稿抄本叢刊》和《槜李文系》也即將出版出版。這些配合上圖年展的出版文獻,是歷年數量最多的一次文獻整理成果的集中展現。  最有意義的壽禮——《張菊生先生九十生日紀念冊》
  • 周海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資料的整理與出版
    重新籌辦的「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出版了《英美煙公司在華企業資料彙編》《大生企業系統檔案選編》《天津商會檔案彙編》《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等專題資料。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戊戌變法檔案史料》《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清代辛亥革命檔案史料》《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編》,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譯的《鴉片戰爭史料選譯》,饒任坤等編《太平天國在廣西調查資料全編》,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編《義和團資料叢編》,路遙等主編《山東義和團調查資料選編》《
  • 《國際檢察局訊問記錄》、《抗日戰爭史料叢編:第二輯》與《中華...
    2015年12月10日,第二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國際檢察局訊問記錄》、《抗日戰爭史料叢編:第二輯》與《中華抗戰期刊》新書發布儀式暨抗戰文獻出版座談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 《抗日戰爭史料叢編:第二輯》(50冊),《中華抗戰期刊》(67冊)是經過「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立項的重要抗戰文獻出版成果。這些系列抗戰珍稀文獻集中披露、系統刊布大量重要的抗戰史料,不僅能促進學術研究,也能讓更多的民眾深入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抗戰史。
  • 孫家紅 | 西方·日本·中國法 ——日本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講義錄》出版導言(下)
    該科第一年課程有修身、國語、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理化學、法政經濟、圖畫、唱歌、體操,共12門;自第二學年起,則進入專業課程學習。[9] 此前從日本法政大學獲得之講義錄,在現存第1-52號中,因為缺少第4號和第30號,實際僅為50號,即50冊。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獲見該講義錄之第4號,故有此言。後經友人相告,其實法政大學尚存此第4冊講義錄。
  • 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館開館,8卷300萬字校史同時出版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雍凱 圖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家族的家譜、1926年交大校慶紀錄片、「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院士捐贈給母校的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模型、20世紀30年代的巨幅交大師生合影…… 4月5日,經過全新改造、面積500平方米的上海交大徐匯校區校史博物館正式開館,它是120年前的南洋公學主體建築之一,開館後,將成為展示上海交大校史
  • 探源歷史名校|歐七斤:南洋大學堂緣何「降格」南洋公學
    盛宣懷相繼在天津、上海創辦北洋大學堂、南洋大學堂,辦學經費也都出自其所管的輪船、電報兩局,並確定兩校辦學方向上各有側重:「北堂兼藝學,南堂重政學」,也就是說北洋重實科,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南洋則培養法政學科人才。兩校並稱時則為「南北洋大學堂」。1896年5月,鍾天緯函勸盛宣懷資助他辦理一所小學程度的三等公學堂,稱辦理數年後畢業學生將「足以應南北洋大學堂之取」。
  • 工作坊︱跨學科視角下近代中國的教育轉型
    會議第一組兩篇報告分別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兩所重要學校——震旦大學和南洋公學——的法科和商科的學科設置進行了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黨史校史研究室研究館員歐七斤接著作了《南洋公學商科教育述論(1896-1907)》報告,具體講述了南洋公學商科教育從醞釀、籌建到創辦的全過程,展示了南洋公學從最初的法政教育轉變為商科教育並最終轉向工程教育的一系列教學方向轉變中的重要中間環節。  上海社科院的蔣寶麟副研究員在評議中認為這一研究填補了南洋公學建立之初學科體系創辦方面的校史研究空白。
  • 日本漢學文獻《年號之部》出版:日本的年號如何選定?
    5月30日,為了慶祝《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種《年號之部》在中國出版,該叢書的出版紀念暨座談會於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新文科大樓舉行。《年號之部》書影水上雅晴、石立善主編的《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是一套日本漢學大型叢書,收錄古代、中世至近代的珍貴而稀見的漢學原始文獻。率先出版的《年號之部》共五冊,5000頁,收錄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歷史年號珍稀文獻九部的寫本,均為史上首次公開。
  • 徐志民 |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即使是宏觀選題也大多選取某個時段、某個事件或某個側面進行探討,往往把某個人、某件事考釋得較為詳細,彰顯了日本學者的資料搜集和考證能力。日本學界雖有不少人肯定該事業的積極意義,但實藤惠秀認為這是拿著從中國敲詐來的「庚子賠款」公然進行文化侵略。 其次,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由於時間跨度長、涉及內容範圍廣、史料數量多,屬於留日學生研究的宏觀基礎性課題。
  • ...甘肅省教師資格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誰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小學
    在我國近現代小學教育草創時期,一直存在著兩所有標誌意義的學校:正蒙書院和南洋公學,這兩所學校在考試中的問法也非常微妙,考生稍不留神就會出錯,下面我們就具體問題,結合具體史實來進行辨析。問法1:下列哪所學校拉開了我國近代小學教育改革的帷幕( )。正確答案:上海正蒙書院問法2: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是( )。
  • 《上海美專檔案史料叢編》
    《上海美專檔案史料叢編》(1~3卷),劉海粟美術館、上海市檔案館編,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1月第一版    一百年前,劉海粟等人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即後來的上海美專,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美術學校,王一亭、黃賓虹、潘天壽等大批美專師生都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藝林巨擘。
  • 400萬字《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
    出版方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新文化運動是百年來中國現代文化的起點。往事越百年,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史料亟需鉤沉和梳理。為此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精心編選了《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並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國內眾多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這套書,共同追憶與探求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功績。
  • 「蒙學教科書」:第一部中國近代教科書
    按照學界認同的說法: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成立,師範生陳懋治等編《蒙學課本》三編,是我國人自編教科書之始。它的第一編第一課:「燕雀雞鵝之屬曰禽,牛羊犬豕之屬曰獸。禽善飛,獸善走,禽有二翼故善飛,獸有四足故善走」;第二編第一課為《四季及二分二至說》。每課皆有主題,不似傳統教本知識混沌之貌。
  • 中國近代藏書大家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今日開幕,重慶圖書館...
    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在重慶圖書館開幕2000多種,2.5萬冊……近70年前,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捐贈給重慶圖書館這批特別的「寶貝」即將以全新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12月16日上午,由重慶圖書館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正式開幕。來自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專家學者齊聚現場,就如何進一步發掘、利用好這些傅增湘先生當年捐贈給重慶圖書館的文獻展開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