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資料的整理與出版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相比於中國古史而言,中國近代史的資料向來給人以卷帙浩繁甚至無邊無涯的印象。陳寅恪即謂,「近現代史,文獻檔冊,汗牛充棟,雖皓首窮經,迄無終了之一日,加以地下地面歷史遺物,日有新發現,史料過於繁多,幾無所措手足」。不過,倘若以一般研究者能夠閱讀和利用作為標準,近代史資料在數量和規模上大幅度超越古史卻差不多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事情。因此,追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資料的整理與出版自然就有其必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史學研究者儘管在官方的倡導和支持下編輯整理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史料叢刊」和「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等大型的近代史資料彙編,但相對於近代史資料的整體留存數量而言仍相當有限。隨後由於「文革」的爆發,近代史資料的整理和出版受到極大影響,相關工作基本上陷入了停滯狀態。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和學術研究領域的思想解放,近代史資料的整理和出版也開始進入一個新時期。概括來看,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繼承並發揚以往的史料編纂思路,對近代史的史料體系進行完善和拓展。

 

1950年代初中國史學會根據重大歷史事件編輯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脈絡下,《北洋軍閥》和《抗日戰爭》等專題資料於改革開放以後相繼出版。戚其章、朱金甫、張振鵾、羅爾綱、王慶成等還編輯整理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重新籌辦的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出版了《英美煙公司在華企業資料彙編》《大生企業系統檔案選編》《天津商會檔案彙編》《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等專題資料。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增添了《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中國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資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則整理出版了包含《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直皖戰爭》《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兵變》《善後會議》《五卅運動和省港罷工》《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和《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等在內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刊」。以重要專題或重大事件作為主要線索的中國近代史資料體系基本確立起來。

 

在此基礎上,大量以相關專題或事件作為主題的資料也陸續得到整理和出版。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戊戌變法檔案史料》《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清代辛亥革命檔案史料》《鴉片戰爭在舟山史料選編》,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編譯的《鴉片戰爭史料選譯》,饒任坤等編《太平天國在廣西調查資料全編》,清華大學歷史系編《戊戌變法文獻資料系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編《義和團資料叢編》,路遙等主編《山東義和團調查資料選編》《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彙編》,喬志強編《義和團在山西地區史料》,遼寧省檔案館編《辛亥革命在遼寧檔案史料》,杜春和等編《辛亥革命史料選輯》《北洋軍閥史料選輯》,章開沅等主編《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陳振江主持的「北洋軍閥史料」系列資料集,來新夏主編的《北洋軍閥》,等等。這些資料的編選大都仍延續了此前以重大事件作為主題的史料整理方法,其編輯和出版亦充分豐富了相應的資料體系。

 

另外,改革開放以前籌備的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的資料體系近四十年來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其中,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前述「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的體例基礎上編纂了《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整理了包括大事記、人物傳記和專題資料等三方面內容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央檔案館編選了《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共黨史資料叢書」,等等。共和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等倡導下創辦的「文史資料」和地方志書也在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的主持下不斷出新,李永璞等還編輯整理了《中國史志類內部書刊名錄(1949-1988)》《全國各級政協文史資料名錄(1960-1990)》和《全國各級政協文史資料篇目索引》等工具書。這些資料的編排大體上是以民國時期政權或黨派的線性發展歷程作為主要視角,所收材料內容則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基本從宏觀上勾勒完整了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的時空體系。

 

◆其二,史料的原生性逐漸受到重視,根據史料的生成機構、單位、地域和個體編輯整理了大量的專題和彙編資料。

 

機構方面,如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起到了引領風氣的作用。他們利用各自保存和收集資料的優勢,組織整理和出版了一批全國性的官方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史料。例如,國家圖書館組織出版了《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彙編》《重慶海關總稅務司署貿易冊》《民國時期司法統計資料彙編》《行政院工作報告:1934-1947》、《民國時期監察史料彙編》《民國時期鐵路史料彙編》等;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聯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編輯整理了《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彙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彙編》《大連圖書館藏清代內務府檔案》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持編纂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及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國民政府立法院會議錄》《全國經濟委員會會議錄》《北洋政府檔案》《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暨中央全會文獻彙編》,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合編有《中國海關密檔》,與交通銀行總行合編有《交通銀行史料第一卷:1907-1949》,等等。

 

與此同時,大批以地域和地方性單位為中心的資料也陸續面世。如《山西票號史料》《琿春副都統衙門檔案選編》《西北農民銀行史料》《清季民國康區藏族文獻輯要》《徽州文書》《東北邊疆檔案選輯》《晚清民初西藏事務密檔》《清代四川巴縣衙門鹹豐朝檔案選編》《清代新疆檔案選輯》《民國時期西南邊疆檔案資料彙編》《民國時期地方概況資料彙編》《民國時期新疆檔案彙編》《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臺灣光復史料彙編》,以及《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料選編》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史料諸種,等等。在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和全國各檔案館的組織協調下,還編輯整理了全國各級檔案館以及其他一些文化機構收藏的近代中國檔案的目錄信息。這些工具書按照政權時期和政權性質進行分類編排,每一大類之下又根據社會職能劃分相應的機構卷宗,基本囊括了全國各級檔案館等現存的近代中國各主要職能部門的檔案信息情況。

 

近代人物資料的整理和出版更是異彩紛呈。各出版社整理和出版的近代人物資料不僅包括了文集、全集、選集、日記、書信、年譜、傳記、回憶錄等多個種類,涉及的人物也涵蓋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孫中山、袁世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王國維、鄭孝胥、翁同龢、王文韶、張謇、張元濟、蔣介石、邵元衝、陳布雷、白堅武等近代中國各個時期各個派別各個領域的精英骨幹。既有如《盛宣懷檔案選編》《清代稿抄本》(已出六編)《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已出三輯)等鴻篇巨製,也有如《張蔭桓日記》(任青、馬忠文整理)《汪榮寶日記》(韓策、崔學森整理)等精心整理之作。

 

此外,一些全國和地方性的期刊、報紙也經過一些出版社的整理後影印出版。國家圖書館等還組織影印出版了《中國文摘》《中國評論》《中德學志》《稀見近代英文期刊彙編》《華西教會新聞》等外文期刊,並且翻譯出版了很多來華外國人的資料。可供研究者利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大為拓展。

 

◆其三,注重史料整理與學科發展相結合,根據中國近代史的學科發展編輯彙纂了一批專題類史料。

 

如「中國現代革命史資料叢刊」《中國工會運動史料全書》《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中華民國海軍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民國金融史料彙編》「中國金融史集刊」《中國荒政書集成》《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彙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彙編》及其《續集》《文化史料叢刊》《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民國時期音樂文獻彙編》等等,大致涵括了革命史、軍事史、經濟史、社會史、中外關係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等中國近代史學科分支門類或其子門類的一些重要資料。同時,受西方歷史學新思潮的影響,一些帶有新的學科或研究特色的史料集也開始出現。如《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環境史研究系列叢書」《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滿文檔案選編》等等,即分別反映了圖像史、環境史和新清史等在近代中國史料編纂層面的影響。

 

◆其四,文獻資料的數位化開始成為一種潮流,出現了許多有關中國近代史資料的資料庫。

 

一方面,在傳統目錄學和新的著錄學規則的基礎上,不少圖書館、檔案館等基於各自的館藏或收集資料情況建設了一批近代文獻目錄庫,如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聯合建設的「近代文獻聯合目錄」等;另一方面,大批近代文獻資料的全文庫也逐步建設起來,如人民出版社承辦開發的「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資料庫」,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開發的「民國圖書資料庫」「近代報紙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承辦的「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顧維鈞檔案資料庫」,上海市圖書館主辦的「晚清民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盛宣懷檔案知識庫」,北京愛如生數位化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的「中國近代報刊庫」,等等。這些資料庫尤其是全文庫的開發和建設極大地改變了中國近代史資料的載體和利用形式,在給相關學術研究帶來巨大便捷的同時,其特別的資料整理和呈現方式也為未來中國近代史資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可能。

 

不過,在充分認識到近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資料整理和出版成就的同時,有幾個問題似乎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首先是資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方向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西方史學思潮和方法的湧入,中國近代史資料的編輯和整理方式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思維重心轉移。例如,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尚風靡於世的重大歷史事件專題資料的出版在最近十年已經相當少見,大量以「近代」「民國」等通貫性時段作為主題並輔以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人物等作為分題的資料形式則後來居上,成為大型近代史資料整理和出版的主要形式。這固然符合近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整體上由「革命史」向「現代化史」轉型的重要趨勢,也揭櫫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專題下不曾收錄的新材料。但是,將近代史資料粗略地切分整理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大的學科專題卻有可能割裂歷史事件在政治、經濟等問題上的橫向聯繫,甚至導致一些學科屬性不那麼明確的資料被動「隱身」。故或可如曾業英先生所說,汲取范文瀾當年編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經驗,繼續整理出版細化的政治、經濟等相關門類的專題資料,併兼而重視編輯整理難以具體分類的綜合性資料,為利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其次是注意史料編輯的有限性,儘可能地挖掘和整理各種資料。須知無論一種史料的編纂籌備如何縝密,其最終呈現的結果和形式都會是某種特定歷史觀念的結果。所以,應該針對中國近代史的時空範圍上下左右窮盡一切可能來找尋各種各樣的資料,有可能的話甚至還要標記出資料所在的詳細時空特性。其大致進行步驟或可由各相關機構先按照一定標準摸排整理各自保存資料的目錄,然後基於某一資料庫對目錄進行整合,保持動態更新,再根據資料的保存狀態開始數位化整理,並組織專家學者根據學科發展情況編輯出版一些相關資料,以研究帶動整理,進而再惠及相關研究。

 

最後是重視史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基於整理者學術水平、視野和資料本身存在狀態等因素,資料的編輯和整理難免會有所側重,有些資料甚至存在根據整理者的認知刪減或篡改內容的情形。因此,一方面應完善資料整理的考評機制(相應的,也有必要加強對資料整理者業績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採取多種樣式對史料進行編輯呈現。這樣不僅有利於相關研究的順利進行,也為新的研究趨勢的出現保留了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出版發行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前夕,北京大學推出《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回顧和梳理了社會科學四十年的付出和收穫。《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按照2018年學校寒假戰略研討會安排,社會科學學部啟動此叢書項目。
  • 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論壇暨《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
    光明網訊 2018年12月28日,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四十年論壇暨《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社會科學》叢書首發式,論壇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組織。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有計劃地整理出版近代史資料是17年史學留下的光彩篇章。這項工作規模龐大、組織有序、作業嚴謹,學術價值至今仍廣被認可。尤有影響者,是幾種大型資料叢刊的編輯出版。改革開放後出現的這一變化,為人們認識豐富多彩的中國近代史提供了可能。
  • 楊維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佛教學術研究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佛教學術研究摘要:中國的佛教學術研究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本文擬以歷史分期為線索綜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內佛教學術研究(不包含藏傳佛教研究)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就,再輔之以方法論的總結與反思,以來展現中國大陸佛教學術研究的成就,展示出國內的佛教學術研究日益成為佛教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極。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1977年之後,隨著國家整體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近代史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不但突破了政治史、革命史的單線敘述,理論方法也超越單一模式,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爭鳴。應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相對獨立於政治的、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並行不悖的、自主而包容的中國近代史學,在開放而有紀律的環境中,不斷推動學術進步。
  • 劉廣京 | 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
    (篇幅所限,注釋從略)我四十年代初去美國時,學的是英國史和美國史。自五十年代起改學中國史,側重近代史,對三十年來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比較熟悉。美國關於中國近代史出版的書很多,本文只能概括論述,並簡略介紹某些重要作品的內容。
  • 金以林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獻的收集與開放
    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際,由近代史研究所組織國內學界歷時40年編撰的36卷本《中華民國史》正式出版,引起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這套書的出版,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民國史研究的新起點。自改革開放以來,民國史研究由「險學」逐步發展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顯學」。在新的起點下,如何進一步推動民國史研究的發展,成為近代史研究所不斷思考的重點。
  • 《春潮漫捲書香永》:改革開放40年灕江社的翻譯與出版
    2018年12月4日上午,「改革開放四十年灕江外國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暨《春潮漫捲書香永——開放聲中書人書事書信選》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順利舉行。灕江出版社副總編輯梁志與會嘉賓從中國韜奮出版獎獲得者、出版家劉碩良先生編注的書信選《春潮漫捲書香永》說起,同時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灕江外國文學出版暢所欲言
  • 王建朗 | 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在傳統學科經歷著學科完善與知識更新的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建設的發展,中國近代史研究不斷向新的領域拓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學科,且發展勢頭迅猛,逐漸成為近代史研究的熱點領域。在前30年的研究中,社會史不被作為專史學科,一些與社會史相關的內容附屬在革命史、經濟史的敘述中。
  • 《原佛》觀察|楊維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佛教學術研究
    本文擬以歷史分期為線索綜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內佛教學術研究(不包含藏傳佛教研究)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就,再輔之以方法論的總結與反思,以來展現中國大陸佛教學術研究的成就,展示出國內的佛教學術研究日益成為佛教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極。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
    「第九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  暨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五屆)學術會議綜述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滾滾浪潮中,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迎來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與此同時,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既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如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謀劃、推動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的發展,是每一位學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 經濟學家蔡昉新作《四十不惑》細說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王志豔)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間,中國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為何能成功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又將走向何方?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推出新作《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梳理。「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初顯實效的時間區段。」
  • 中國課程改革四十年
    北京 100087  內容提要:課程領域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幾乎就是課程改革的四十年。以二十年為界,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實驗探索課程發展內在規律的階段與課程改革全面展開的階段。  這後二十年,是中國課程論獲得重要發展的時期,是課程改革由理論到實踐全面展開的時期,也是一線教師課程意識增強並轉化為自主課程行動的時期。
  •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資料及其簡介
    是胡繩歷經多年的準備和寫作於1981年出版一部近代史。當然,如果把中國「近代」的斷限規定為1840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樣是科學的,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承認,胡繩本人即這樣認為),這部書的內容還只是近代的前半期的,即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沒有通頭兒,故書名沒有採用《中國近代史》(當然按作者解釋還有避免雷同的意圖)。
  • 何立強: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久後,何立強到訪汶川災區。受訪者供圖中國日報網11月23日電 中美強基金會(US-China Strong Foundation)主席兼執行長何立強(John L. Holden)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學習中不斷發展,如今其他國家也應該向中國借鑑經驗。1974年,何立強第一次來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訪問。
  • 南開王先明教授著作《中國近代史(1840-1949)》修訂版出版
    日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先明教授撰寫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新編21世紀史學系列教材」修訂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教材儘可能吸納近四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或史學理論研究方面成熟的新成果。新時期學術視野開闊、理論方法多元、「新成果」層出不窮,新論迭出之下,被學界相對認同的、成熟的成果卻是可數的。該教材一方面吸取了學界認可的成熟的新成果內容;另一方面又尊重中國近代史既有的結構和框架。據悉,《中國近代史(1840-1949)》初版於2011年,出版後曾三次印刷發行,獲得師生認可和好評。
  • 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
    柳河縣孤山子鎮明德小學 孫海英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剛剛步入少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正好也是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過程。彈指間,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慶典。四十年,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過程,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過來,是改革開放的經歷者、參與者、受益者和見證者。如果有人問我對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感受,我要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日新月異四大步!」改革開放初期,我還是一名小學生。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憲法學的回應與貢獻
    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同階段,面對改革實踐中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憲法學以問題為導向,在正當性與合法性、規範與事實的衝突中堅守學術的專業精神,積極履行學術的社會責任。特別是,改革開放起步的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憲法學面向改革開放的實踐,創新基本理論,建構學術話語,提高理論的解釋能力,為改革開放的開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 2019廣東省考申論素材:改革開放四十年 精彩表述記起來
    中公教育在此整理一些關於改革開放的表述,助力廣大考生成公路。1.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2. 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3.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世紀出版集團為時代巨變探源解密
    一批記錄和總結中國改革開放40年偉大曆程和歷史經驗、回顧和書寫浦東開發開放28年歷史變遷和改革成就的重量級力作,包括全景式反映上海改革開放40年各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上海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面梳理中國改革開放40年歷史,系統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大型畫冊《新的偉大革命——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當代紅色題材報告文學第一人、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撰寫的全景展示浦東開發開放宏大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