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2020-12-20 瀟湘晨報

下南洋,為何文昌人最多?

「下南洋」曾經是海南島東部較為獨特的人文現象。「下南洋」是海南人開拓全新的生活空間、介入世界經濟文化大潮、最後回歸故裡回報家鄉的一代瓊僑經歷的縮影,也是近現代海南乃至中國發展變遷的生動縮影,體現了一百年來海南人前赴後繼下南洋、不斷取得新業績的奮鬥精神,其海島文化特徵鮮明。

數據:文昌華僑華人有120萬人

海南下南洋最多的三個市縣分別是文昌、瓊海和萬寧。在三個市縣中,下南洋最多的卻是文昌。

為什麼下南洋的文昌人最多?口說無憑,先用數據來對比。

近年來,權威部門有這樣的數據統計:

文昌籍華僑華人眾多,約120萬人,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聚居泰國(約50萬)、馬來西亞(約35萬)、新加坡(約11萬)、越南(約15萬)等東南亞國家。文昌市境內歸僑、僑眷約38萬人(文昌人口約57萬,可以說華僑人數比文昌居民還多出一倍),在文昌,沒有海外關係的人很少。文昌在海南享譽著「華僑之鄉」的美稱,也是中國著名僑鄉之一。

祖籍瓊海的海外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臺同胞約有55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8個國家與地區。其中,約有百分之九十分布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家。

萬寧市共有海外僑胞、港澳同胞30多萬人,分布在26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近20萬人,僑務資源非常豐富。

三個市縣有數據對比:120萬,55萬,30萬。瓊海的55萬和萬寧的30萬是包含了港澳同胞。文昌的120萬單純指的是華僑,可見其華僑在海南的數據之最。

4個原因促使眾多文昌人下南洋

在海南,為什麼文昌下南洋的人最多?至少有以下緣由:

其一,文昌人多地少。文昌作協主席符忠群說,文昌人均土地少,好些田地沙土多,淡水水源缺少,解放前文昌沒有良好的灌溉體系,文昌的田地沙土較多,就是有田地也往往因灌溉問題而缺水,百姓能保證正常的生活飲水就知足。

又有強颱風長年襲擊,農作物產量不高,農耕基本上靠天吃飯,鄉親們日子過得艱難,需要想辦法尋找生路和出路。清朝政府在海南的「海禁」天高皇帝遠,為了尋找生活出路、很多青壯年在清瀾港清瀾碼頭登上帆船,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東南亞等國家打工謀生,然後寄錢回來養家餬口,這樣的行為稱為去番或者下南洋,家鄉叫「番客村」的村莊比比皆是。後來文昌去國外打工謀生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外國生活華僑人口比本地人口多,因此文昌市被稱為華僑之鄉。

文昌籍作家譚顯波出版過長篇小說《蕃客村的女人》,生動具體地記述蕃客村女人的苦與痛,寫下為蕃客獨守空房、看家護院的女人所演繹的一幕幕悲歡離合、催人淚下的故事。

需要說明的是,海南的土地哪裡貧瘠哪裡肥沃很難一概而論,只是某地種某植物是否最適合,比如瓊海適合種胡椒、檳榔和橡膠,定安很適合種花生,東方市宜於種黃花梨,文昌的東郊椰林可以上郵票的,說明文昌種椰子樹最妥。

文昌東閣鎮大架村村委會主任林明奇告訴筆者,有家公司想尋找最適合種香米水稻的田地,在全海南島到處找,多個市縣的土地都有缺憾,最後在文昌的東閣找到了。事實上,文昌的有些土地硒元素含量高,沒有任何汙染,能生產高端水稻,還可以大面積種植,但這種水稻種植時需要不少有機肥,好處是稻穀價格高,一收穫還能全部被包銷。現今來看文昌,符忠群先生認為,文昌儘管人多地少,發展高效農業還是值得探索的新路子。

其二,生活動蕩。1926年至1930年,由於當時福建、廣東兩省施政混亂,內戰蔓延,人們的生活動蕩不安,許多年輕的海南人便逃奔南洋各地,尋找新的生活。

其三,當時廣州、瓊山、雷州等港口都有外國船舶通商。船多來自大食和三佛齊(今阿拉伯和印尼),居住在島東的文昌人利用航線的便利,隨船到南洋謀生,成為最早的「住番」,其後裔就成為了當地的「土生唐人」。

其四,文昌有相對風平浪靜的鋪前港和清瀾港,為人員來往提供了良好條件。大多數文昌人從鋪前、清瀾兩港出發,奔向東南亞各地。文昌人多從清瀾、鋪前乘三桅帆船於冬至前後啟程,趁北風之勢,隨波漂流一個月左右,抵達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

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876至1898年的23年間,通過港口客運出洋的瓊僑人數就達24.47萬人之多,平均每年1萬有餘,最多年份可達2萬多人,其中文昌人佔半數以上,幾乎是青年勞動力。

(葉海聲)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探訪文昌南洋美麗匯:現代南洋風與本地文化的碰撞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21日電(凌楠)9月20日,「服務自貿港 ,文化興文昌」海南文昌融媒體行採訪團來到文昌市龍樓鎮南洋美麗匯,這是一個彰顯文昌僑鄉文化特色的旅遊目的地。該項目已經竣工,計劃將今年年底開業迎賓。文昌市龍樓鎮南洋美麗匯。
  • 文昌南洋兄弟民宿:詩情畫意,體驗漁家生活
    9月20日,「服務自貿港 ,文化興文昌」海南文昌融媒體行採訪團30多人來到文昌市東郊鎮東郊碼頭下東村南洋兄弟民宿,並坐船遊覽了八門灣紅樹林。文昌南洋兄弟民宿 。劉洋 攝  南洋兄弟民宿面朝廣闊無垠的南海,環抱天然礁石港灣,可東觀銅鼓嶺,西望航天發射塔。
  • 下南洋:中國古代移民潮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
    這些人是從什麼時候下的南洋,又是為何要下南洋呢?明朝海禁政策催化了下南洋的浪潮其實下南洋始於漢朝,但在明末清初前,下南洋的人數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了明末,下南洋風潮才開始盛行。談遷的《國榷》中也有類似的語錄:「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 。南洋,是今天的東南亞一帶,當時正處於英國和荷蘭的殖民統治之下,兩國正對南洋進行加速開發,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大。正是這一契機,讓中國閩粵地區的居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 華僑在海南文昌建了一條騎樓老街,成了景點,但遊客卻很少
    海南的移民潮主要出現在清末民初,其中文昌的移民人數最多。文昌不僅有"椰子半海南"的說法,還有聞名世界的文昌雞,著名的新加坡美食文昌雞飯就是海南移民根據文昌雞的特點結合南洋飲食習慣創製的。在文昌,充滿濃鬱僑鄉文化氣息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南老街,它位於文城鎮老城中心,形成於清末民初,主要由歸國華僑所建。文昌位於海南島的東北端,氣候溼熱,早期來南洋的村民首選的也是氣候相近、相距不遠的南洋地區,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佔比例最大。
  • 遊玩文昌,文昌介紹
    那麼,海南雞飯的主料——文昌雞的發源地文昌,你一定不能錯過!文昌,古稱紫貝。從一個海洋範兒十足的名字,到現在這個文化氣息滿滿的名字,文昌這座城市的魅力,一直在祖國的南海上熠熠生輝。自西漢建置以來,這座城市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也是海南閩南文化的發源地。
  • 海南老街改造 百年文昌雞店老闆憶往事
    簡介:  日前,海南著名僑鄉文昌文南老街整體改造完工,沿街建築均為騎樓樣式,再現僑鄉南洋風情,記者老街探訪,尋找發源於老街的百年文昌雞飯店。  文南街是文昌文城鎮商業經濟發源地,部分建築有80年以上歷史。多年來,老街部分騎樓經改建、重建後,原有風格支離破碎。
  • 文昌文南老街記憶中的鄉愁
    舊時文昌有句俗話:「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如今的文南街經過整修,海南著名僑鄉文昌的文南街以「懷舊」的南洋風貌重新亮相,街頭的騎樓、雕像「訴說」著文昌華僑下南洋的故事。
  • 海南文昌人建的一座廟,竟然在泰國大城府,與一位「女神」有關
    但是泰國還有一座寺廟是海南文昌人建的,在當地華僑心中很有分量,那就是大城府的水尾聖娘寺廟。泰國水果大城水尾聖娘廟,據說是1966年在此地居住的海南文昌人所建,原本只是一座小寺廟,如今已開拓為較為寬闊的小廣場。
  • 廣東福建人下南洋謀生,那麼「南洋」到底在哪裡?
    當時,就被稱為「下南洋」——這是一種行為,至於南洋到底是哪裡並不十分明確。當然,明清兩朝都實行海禁政策,下南洋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群出海謀生的人被當作天朝棄民,如果被抓住將會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直到19世紀中期解除海禁後,清朝人可以正大光明出國了,這一時期有更多福建廣東一帶的沿海居民下南洋。現在東南亞華人的祖先大多就是這時候遷移過去的。總的來看,中國人的「下南洋」是平和的,是非國家行為的,只是一部分老百姓為了生存的個人行為。
  • 老華僑追憶僑鄉海南文昌文南老街鄉情風貌
    中國僑網文昌5月25日電 (雷雪梅)海南知名僑鄉文昌的文南老街街口,鳳凰花開得正燦爛,為初夏的文南老街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鳳凰樹下的「海外赤子亭」站著一位杵拐杖的老華僑,深情的眼神好似文南老街是他闊別多日的戀人。  文昌市是海南省的重點僑鄉,文昌籍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達120多萬人,分布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文南老街位於文昌老城中心,是一條中西合璧式南洋風格的騎樓街道,街道處處流露著南洋風情。  來到文南老街,會看見街口立一牌坊,其上雕刻「平昌」、「紫貝」二名,這是古時文昌的叫法。
  • 飄香百年 文昌邁號咖啡的流年往事
    海口被闢為通商口岸時,東南亞英、荷、法殖民地正大搞開發,墾荒、開礦、築路、設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在此背景下一大批窮困的海南人紛紛奔赴南洋謀生。據相關資料統計,從1876年至1898年的23年間,通過客運出洋的瓊僑人數達24.47萬人次左右,平均每年1萬餘人次出洋,其中文昌人佔半數以上。據陳銘樞《海南島志》記載:「民國以來,遠遊之風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
  • 去嗨皮國內遊|一起去文昌旅遊,看看那裡的古鎮老街吧!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文昌旅遊,看看這裡的古鎮老街。這裡更有無數充滿南洋味的古鎮老街!這裡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令人充滿想像,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許多堅強勇敢的文昌人就是從鋪前出發,搭乘一艘艘小船到南洋進行闖蕩,在他們衣錦還鄉的時候在這裡修建了勝利街,
  • 騎樓小街,熱帶島嶼的南洋風情
    一直以來,因為海南島遠離大陸,加上自古是流放犯人的目的地,除了蘇東坡留下教學美名的文昌,似乎難以在其它地區找到小島與外界交流的痕跡。不過,因為海南島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敢闖敢幹的闖海人闖到了南洋,不僅帶回來財富,還有南洋風格的建築文化。
  • 海南鋪前大橋將通車:促進知名僑鄉文昌旅遊煥發新生
    文昌鋪前鎮林家大院已有百年歷史。 凌楠 攝僑文化濃鬱別具「南洋風情」鋪前大橋下的鋪前鎮,僑文化濃鬱。走進鋪前的地標勝利老街,一座座百年舊騎樓與新修的樓房形成鮮明對比,兩旁的雜貨店、理髮店、食鋪令人頓覺時空交錯。沿著老街向西深入,一股腥鹹的味道隨風飄至,鋪前漁港便出現在眼前了。
  • 近代中國人喜歡下南洋,為什麼很少人去澳洲?
    明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掀起一波下南洋的高潮,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選擇去南洋,而不是去澳洲呢?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國人下南洋的原因有哪些?一是,由於國內戰亂不斷,紛紛外出躲避戰禍。明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朝代更替,農民起義等戰亂不斷,導致很多百姓和前朝的貴族移居海外躲避戰禍。二是,人多地少,民不聊生。
  • 文昌文南老街鄉情濃 僑鄉風情處處在[組圖]
    如「南洋」廣東有限公司文昌分公司,就在文南街開設了商店,主營百貨、布匹等商品。而當時文城另一家也是由僑商經辦的「瓊合」公司,也主營百貨、布匹、針織等商品。主營業務幾乎一樣的「南洋」和「瓊合」兩雄爭市,競爭很是激烈。  譚家也是文南街上的商戶之一。像許多文昌人一樣,解放前,譚顯波的父親到南洋去謀生。
  •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
    探訪海南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凌楠 攝 中國僑網文昌11月28日電 (記者 張茜翼)記者近日探訪位於海南文昌鋪前鎮美蘭村的林家大院,精緻的木雕門、瓦房屋脊的翹頭、屋簷下的精美壁畫、彩紋的地板磚等裝飾,這座百年僑宅將文昌傳統和南洋風格相結合,不禁讓人驚嘆。文昌鋪前鎮百年僑宅林家大院大門。
  • 丁伍號的下南洋新篇
    在這其中,印度尼西亞這個「千島之國」則成為閩粵人士下南洋的首選或中轉站,尤其是以堅苦耐勞而著稱的福建同胞更是在印尼書寫了大量白手起家、自強不息的傳世佳話。幾個世紀後的如今,隨著雅加達亞運會的舉行,又一個來自福建的團隊抵達印尼,試圖書寫另一段以印尼為中轉站、讓自身影響力輻射整個東南亞的下南洋佳話,而帶領這個團隊勇闖南洋的正是中國著名運動品牌、雅加達亞運會官方合作夥伴361°集團的執行董事、總裁丁伍號。
  • 文南老街:「僑」味十足的南洋風格騎樓街
    狹長的木製百葉窗獨具南洋風格,別有一番風味。  漫步在乾淨的街道上,眼前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內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國外經歷各種磨難後衣錦還鄉。30多個人物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場景選擇不但有華僑之鄉的「僑」味,也有椰子之鄉的「椰」味,還有文昌雞味:幼年時吃椰子、賣椰子、種椰子,少年背井離鄉下南洋,謀生打拼創家業,打響海南雞飯品牌,事業成功榮歸故裡。  據了解,文昌市文南街是我(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鎮建設之一。
  • 南洋風雲錄之海南雞飯&料理篇
    碧波潭巡山小隊碧波潭怎麼做才好吃研究小組聯合出品「 篳路藍縷,遠走他鄉,紮根異國,難忘故土,唯有食物才能承載對故土的眷戀」1—下南洋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分別是中國近代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其中「下南洋」發生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