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高分」是學生學習的最終訴求,也是努力過程中的必然結果。無論最終的目標是考上一所好大學,還是只為了能夠在某一領域或者是某一學科中,儘可能的學習更多的知識,成績分數的高低,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證明,也是讓自己在日復一日的辛苦中,得以有所支撐的繼續前進的動力。
在實驗班教學30年的語文老師譚可琛,帶領的班級成績一直都是年級裡最拔尖的那一個。在分析為什麼在同樣的學習條件下,但是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卻在日益拉大,在譚可琛看來,在考試中之所以能夠拿高分,一般有3類學生。
在譚可琛看來,語文作文佔用的時間長、分值高,是拉開成績差距的主要內容,而對於學生而言,作文的難度不僅在於根據題目去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立意,然後安排好文章的整體結構,再去根據草稿,完成具體的文章內容,而且更在於,對於整張試卷的時間把控,在完成作文之後,也能稍剩時間,去檢查之前的試卷內容。
對做題時間有把握的學生,不僅考驗對於整體時間的知識劃分,有沒有清楚的認知,更在於對於自己平時的做題習慣、拿分多少的審查,所以那些能夠規劃好答題時間的學生,往往能夠在考試中拿到更多的分數。
很多學生在語文考試的時候,都會發現考試時間不足,可能到最後作文沒寫完,或者前面題目沒有做完。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緊湊的課程,所以在考試的時候,如果遇到自己不會或者拿不定的題目,儘量填上答案,因為很有可能會因為後續時間不足,導致無法在寫完作文後,再回頭去做題。
譚可琛認為,在考試的時候,是需要一定的放棄,這种放棄不是說遇到不會的題目就跳過,而是不要在一道題目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學會有選擇性的放棄,是一種正確的做題「策略」。
一張語文試卷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題目,也就是沒有任何第二個答案,另一部分是主觀題目,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唯一答案。對於學生而言,尤其是文學素養不強的學生,不能寄希望於自己偶爾一次作文的超常發揮,而是要儘可能的拿到前面一半的分數,也就是那些基礎知識夠紮實的學生,往往也是能夠在考試中拿到高分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