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據新華社巴黎4月22日電
記者:劉芳
「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記者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悉,受疫情及全球戰疫措施影響,本屆讀書日的公眾聚集型慶祝活動多已取消,但是線上資源分享和閱讀交流活動十分活躍。該組織鼓勵人們善用時間,從閱讀中汲取力量,讓書籍成為疫情期間瞭望世界的窗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聞官克拉爾·奧黑根告訴記者,鑑於新冠病毒疫情及全球各地採取的應對措施,本屆讀書日的聚眾慶祝活動嚴重受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計劃在巴黎總部舉辦的多場活動、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迦市卸任2019年「世界圖書之都」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出任2020年「世界圖書之都」的盛大儀式,均已取消。
一些慶祝活動轉至線上進行。22日晚,沙迦市舉辦2019「世界圖書之都」線上直播閉幕式,回顧阿聯在過去一整年裡舉辦的系列文化藝術活動,同時在阿拉伯語有聲書平臺贈送5000份為期3個月的免費會員。23日,歐洲和國際暢銷書聯盟在多國舉辦線上閱讀交流活動;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新南威爾斯州立圖書館將舉辦線上資源分享活動,讀者可在網上瀏覽該館收藏的莎士比亞作品和多種《堂吉訶德》書籍版本;法國讀書協會的志願者成員將全天接力為兒童朗讀童話。
本月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公告說,全球大部分學校停課、人們被迫限制外出時,圖書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強大,通過閱讀,可以減輕孤獨感、增進人與人的聯繫、拓寬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造力。
教科文組織希望人們用4月及2020一整年的時間,獨自閱讀或與子女一起閱讀,「頌揚讀書的意義,培養並陪伴孩子閱讀,形成對書籍的終身熱愛,融入工作的世界——此其時也」。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決定將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又名「世界讀書日」),在這一天向圖書和作者致敬,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年發掘閱讀的樂趣。
在法國巴黎,一名男子在路邊讀書。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組稿之一
波赫:閱讀之光照亮晦暗疫期
來源: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據新華社塞拉耶佛4月22日電
記者:張修智
疫情肆虐世界,但生活仍要繼續。在巴爾幹國家波赫,許多人捧起書本,用閱讀抵抗不安,思考生命與未來。
在北京理工大學讀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的克裡姆,一月中旬回到波赫過寒假,受疫情影響,至今無法返校。「我太想念北京了!」他說。波赫出現首例新冠確診病例後,政府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呆在家中,克裡姆並不無聊。忙於撰寫畢業論文的同時,他遊弋於經典文學的長河中,用精神財富抵抗焦慮。
「我開始第三遍讀《大師與瑪格麗特》。」克裡姆說。這本出自前蘇聯作家布爾加科夫之手的小說,被認為在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上,可媲美歌德的《浮士德》。
退休礦山主管馬裡奇的疫情期間書單上,也有《大師與瑪格麗特》一書。此外,他還閱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卡夫卡的《變形記》。馬裡奇說,退休讓閱讀變得更加享受,疫情期間尤其如此。
供職於歐盟駐波赫某機構的佔科維奇認為,疫情讓社會生活停擺,但不幸中的收穫是,精神世界獲得了休整與反省的時間。疫情暴發以來,他已經讀了好幾本書,特別推薦生活在美國的波赫籍作家黑蒙的回憶錄《我的生活》。
「我的許多朋友都通過閱讀來渡過當下的艱難時世。在這個信息過載時代,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無意義的信息,卻容易讓人沉溺其中。閱讀好書,可以避免浪費生命,讓生活更有質量。」佔科維奇說。
巴尼亞盧卡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博士候選人、孔子學院波方負責人斯特維奇正在做與中國相關的博士論文。疫情期間,她大量閱讀研究中國問題的書,其中她最為推崇的,是由戴維斯與拉什科維奇合著的《理解變化中的中國》一書。
「在我看來,這本書對中國改革開放歷程做了最好的觀察與研究,對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準備向學生推薦這本書。」斯特維奇說。
今年是中國與波赫建交25周年。中國與波赫兩國關係、中國問題及「一帶一路」是政治分析家法魯克的閱讀重點。
「對於任何想要研究當今中國影響力的人,我向他推薦塞爾維亞出版的《中國在歐洲》一書。在這本書中,阿雷日納博士從歐洲不同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入手,研究文化對商業的影響,富含有價值的信息,是一本對中國與歐洲關係具有深刻理解力的書。」法魯克說。
酷愛中國武術、有「波赫李小龍」之稱的巴尼亞盧卡大學德語系學生託尼,準備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疫情期間,他每天花兩個小時學習漢語語法,同時也讀中國歷史方面的書。「中國歷史充滿傳奇,十分吸引人。此時讀來,可以讓人忘卻身外世界的不幸。」託尼說。
4月22日,市民在耶路撒冷的一處街邊閱讀站裡挑選書籍。耶路撒冷設有一些街邊閱讀站,供人們免費借閱書籍。新華社發(吉爾·科恩·馬根攝)
組稿之二
以色列:非常時期的別樣閱讀生活
來源: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據新華社耶路撒冷4月22日電
記者:尚昊、陳文仙
咖啡店裡,正在讀書的顧客輕輕翻著書頁,手邊的咖啡散發著清香;夏日海灘上,休閒的市民一邊享受地中海陽光,一邊打開手邊的書……在以色列,經常可以看到專心閱讀的人。
熱愛讀書是以色列人的一大特點。但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隨著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實施,以色列的正常社會生活受到衝擊。非常時期,以色列人開始了別樣的閱讀生活。
住在以色列中部城市拉馬特甘的利莫爾·東布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這次疫情並沒有對她的讀書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在利莫爾·東布看來,讀書可以使自己「進入他人的最親密世界」,並以此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和寬容能力。「好在我家裡有很多書,它們在這段時間陪伴著我。我讀了許多譯作,來了解其他文化和其他國家人們的生活。這段時間我的女兒也一直在讀書,這是生活的一部分。」
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新聞評論員戴維·埃塞斯認為,擁有書是一種幸運,它們可以幫助人們度過當前的非常時期。
戴維·埃塞斯最喜歡的書店停業了,但他驚喜地發現,書店依然可以提供送書上門服務。
通過電話或網站下單,等待送書上門——在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這成為以色列人獲得新書僅有的方式。
斯蒂馬茨基書店是以色列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品牌。品牌所有人雅菲特·格林貝格介紹說,疫情防控措施實施後,斯蒂馬茨基書店的網絡訂單量增長了一倍,「我們甚至沒有能力處理新的訂單」。
除了書店,以色列政府、媒體、公共機構等也通過各種方式倡導閱讀之風,為人們閱讀提供方便。
長期以來,以色列主要媒體會定期發布圖書榜單,為愛書人士提供參考。疫情暴發後,許多媒體都及時更新榜單,推荐居家期間適宜的閱讀書目,這些榜單內容不一,但都緊貼讀者當下的興趣點或需求。
3月19日,以色列總統裡夫林首次通過電視和社交媒體直播的方式,邀請民眾特別是少年兒童和他一起讀書。在直播中,他朗讀了一位以色列作家的經典作品。這次直播受到不少以色列觀眾的稱讚。此後,裡夫林又進行了一次類似的直播。
此外,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在徵求著作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在其「口袋圖書館」應用程式中增加了大量有聲讀物,希望在疫情期間為人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疫情的暴發無法改變愛書之人經年累月的習慣。」以色列文學評論員卡米特·薩皮爾·魏茨告訴記者,從她自己的觀察看,疫情暴發後,人們的閱讀量會更大,因為書可以提供一種「現實的替代」。
從本月19日起,以色列宣布放寬部分因疫情而採取的限制措施,書店等部分商業場所可重新開放。
目前,斯蒂馬茨基書店的多家店鋪已恢復營業,並迎來首批客人。「現在,人們可以再次到書店觸摸書本了。」雅菲特·格林貝格說。
在日本東京,一名顧客在蔦屋圖書公寓內看書。新華社記者馬崢攝
組稿之三
日本:疫期宅在家中更愛讀書
來源: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據新華社東京4月23日電
記者:郭丹
發達的出版業、時尚的書吧、電車裡隨處可見拿著紙質書在認真閱讀的民眾……「愛讀書」是日本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但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東京民眾常去的讀書場所卻特別冷清。
大小圖書館臨時閉館、「網紅書吧」蔦屋書店臨時停業、讀書人愛去的星巴克咖啡店也從縮短營業時間變為歇業……「外出自肅」(意為自律不外出)成為疫情之下東京的核心詞彙。那麼宅在家中的日本民眾又是怎樣讀書的呢?
在視頻網站優兔上,讀書愛好者清水有高的主頁上有各種讀書類短視頻。他告訴記者,日本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以來,他的網頁瀏覽量較之前幾乎增加了10倍,評論區中留言要利用宅家時光多讀書的人也增加了不少。「讀書開啟了我的人生。我喜歡《論語》《老子》,還有一本日本作家寫的《為了生存的論語》也不錯。」清水有高說。
日本systemcreate株式會社社長川上正義在社交媒體臉書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自肅正是讀書時》的短文。他在文中說:「疫情尚未結束,有點人心惶惶。這時我們不如關閉電視,靜享讀書時光。再讀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籍,『困難之中,應該光明地、樂觀地、滿懷熱情地積極思考』的話語引發我的共鳴。」
「疫情引發世界的變化,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是不是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改變自身去投入疫情結束後的世界?現在就開始讀書積蓄能量吧。」川上正義在短文中說。
疫情也影響到愛讀書的在日華僑華人,閆嘉倫就是其中一位。疫情之前,他基本每天清晨都去書吧或咖啡廳閱讀1小時再去上班。疫情來臨,他不得不宅家閱讀。
「現在我每天的讀書時間從之前的1小時增加到兩到三小時。讀書群是我更愛閱讀的原因。大家在讀書群裡分享讀書筆記,每月至少一本。於是,讀書、記筆記、在讀書中思考成了我最大的樂趣。」閆嘉倫說。
4月23日也是日本的兒童讀書日,4月23日至5月12日是日本的兒童讀書周。日本公益社團法人「讀書推進運動協會」自1959年起每年都舉辦讀書推薦活動。在今年兒童讀書周期間,該協會不得不停止線下活動,但仍在線上為孩子們推薦了許多書籍。在今年的《年輕人必讀書單》中,其推薦了《世界盡頭的少年》《生於地球,旅於世界》等書籍。
日本擊劍協會也舉辦了贈書活動,呼籲大家捐贈手頭閒置的好書,為疫情期間不能訓練的運動員們提供心靈支持。兩三周時間,協會就收到1000多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