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看綠康生化採訪視頻
無數勵志的心靈雞湯都強調主動選擇和人生目標在成功哲學中的重要性。賴潭平卻說自己是個被動的人,沒有宏圖大志,也不刻意追求什麼東西。
學機械製造是按招生簡章填寫,進入生物發酵領域是服從工作分配,創業是為了完成招商引資任務,上市是為了響應政府做大做強的號召,連堅持了二十多年的「骨灰級」業餘愛好——桌球和羽毛球,一開始也是被朋友拉著去打的。
賴潭平滿足於浦城的縣城生活,吃住穿一切從簡,以舒適為前提,還給自己起了個似乎與企業掌舵人不太相符、卻非常吻合自己人生態度的微信名——平淡,平實質樸,如水般淡然自若。
然而就是眼前這個甘於平淡的人,卻一不小心帶出了一家獸藥年銷售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遠銷南美、北美、東南亞等養殖大國;桿菌肽系列產品在細分預混劑行業的市場佔有率高達40%左右,並正式登陸中國資本市場。
賴潭平(左二)在深交所上市敲鐘儀式上
說自己沒有遠大的目標,我們從賴潭平溝通時果斷乾脆的語氣、快速流動的詞語以及中氣十足的聲音中,卻可以大致判斷出這是個性格爽利、工作幹練,做起事來風風火火的人。
「我沒有什麼目標,但是有一點小追求,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把它做好。」
「壞學生」愛上了上夜班
賴潭平出生在福建浦城縣。學校裡的賴潭平從來都不是一個好學生,調皮好動,上課不專心,經常是老師在上面上課,賴潭平和小夥伴們在下面做小動作。
「七十年代讀書也不像現在這麼多考試,當時讀書都是開卷考試,考試的時候都有書可以查的,所以父母對我們讀書也沒有特別的嚴要求,能夠跟上就好了。」
1979年夏天,15歲的賴潭平高中畢業(9年制)參加了當年的高考。
「分數考得不高,沒上大學錄取線,所以就去讀中專,中專兩年後又工作了,所以我1981年就參加工作了。」
學生時代的賴潭平
像大多數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一樣,時代並沒有給賴潭平們太多人生選擇的權利。畢業後,學機械的賴潭平被分配到了浦城縣生化廠。想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裡做出點成績,任何人都離不開基層的實踐經驗。賴潭平的起點,就從生化廠的車間技術員開始。
「我沒有太多的去選擇我要做什麼。領導叫我做什麼事,我就把它做好就好了。」在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的日子裡,賴潭平比別人多了一份安分與堅守,因而每一步也走得更加的踏實和穩健。他最感恩的是那段折磨人的夜班經歷。
「夏天下半夜,天氣變涼了,很想睡,但是不能睡要一直咬牙堅持。冬天下半夜,天氣好冷,經常凍得瑟瑟發抖,也很折磨人。有了這段經歷,以後做什麼事情我都不會覺得太累。」
有些同事嫌辛苦不願意到車間,也不願意上晚班。賴潭平卻非常樂意晚上在車間裡混,雖然辛苦,但快速成長讓他覺得很滿足。「夜班辦公室都關著,只能待在車間,有更多與師傅交流的機會。夜班人也不多,遇到問題,沒有很多人幫你,需要你有更綜合處理問題能力。」不出幾年,賴潭平就已經晉升管理層,而那些不願意上夜班的同事仍然停留在基層。
年輕時候的賴潭平(左一)在生產車間
在浦城生化廠的十四年間,賴潭平做過技術員、車間主任、副廠長、廠長、副總經理,最後成了總經理。1995年,正大集團和浦城縣生化廠共同出資成立微生物獸藥製造企業——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後稱「浦城正大」)。賴潭平被委任為副總經理,2000年升任董事長。那一年,他的手下管理著五六百人,年薪達到了幾十萬。
賣房籌資 三人行創業成功
浦城縣,是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中國丹桂之鄉,也是中國、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南方林業重點縣、中國十大香樟基地。
2003年,南平市提出了「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的發展戰略。原本經濟增長高度依賴農業的浦城縣,當年的發展目標也定位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速推進工業發展。政府層面鼓勵引進民間資金髮展工業,重點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不同程度地分配到了招商引資的任務。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賴潭平在2003年開始自主創業。
「就是為了完成招商引資任務,當時找了五個朋友,有兩個朋友選擇了一起來參加。」
與賴潭平一起創業的洪祖星原來從事服裝生意,徐春霖則是以貿易起家。兩人都是賴潭平過去在工作生活中認識的朋友。兩個生物發酵行業的門外漢,放心將一大筆資金交給賴潭平,還不過多幹涉經營管理。為人靠譜、專業過硬、手握項目的賴潭平就像一塊磁石,讓三條志同道合的平行線自然聚攏,繼而走出完美的交集。
「心裏面有沒有忐忑,我相信是有的。畢竟把這麼多錢交給你,因為這樣子我們更要做好,讓人家放心。相互之間比較默契,比如說還是做一點事吧,賺一點錢也要繼續做生產,不要去圖享受,有這些共同的價值觀。」
綠康生化創始人集體出席活動,(從右到左)分別為賴潭平、洪祖星、梁超(公司原董事)、徐春霖
浦城綠康生化有限公司(後稱「綠康有限」,「綠康生化」前身)首期募資800萬元,賴潭平持股30%。他為此掏出了多年工作、投資攢下的200多萬元積蓄,其中還包括一套自己幾年前在上海購置的房子。前景尚不明朗的項目和悄然升值的房子,孰輕孰重,賴潭平一直都拎得非常清楚。
「每一個階段都有重點。我需要投資這個項目了,我沒錢,我就應該把房子賣掉,沒關係,以後有錢可以買回來,不一定說一定要拎在手上。」
還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細節是,在初始創立綠康有限的時間裡,賴潭平並沒有正式辭去浦城正大的董事長職位。「當時政府讓我招商引資的時候也比較特殊,他需要我原來的崗位繼續堅持,重新去招商引資辦一個新的企業,正大集團也同意我同時兼顧管理,我真正離開原來工作的單位是2010年底。」
好多人做一份工作都嫌累,賴潭平卻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同時管理著兩家企業。一邊是董事長,一邊是高級管理人員,賴潭平每天至少要在兩家企業間,來回奔波三四趟。
「實際上每天做這個事,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精力,我們小地方,上下班又不用花太長時間,平時主要的時間還是投入在工作和學習上。」
賴潭平在球場上強力扣殺
老廠長的「望聞問切」和焦慮症
經驗老道的中醫,觀氣色,聽聲息、問病症、摸脈象,就知道五臟六腑有什麼疾病。入行36年的賴潭平,如今坐在辦公室裡,單憑機器聲響、發酵氣味,就能準備地判斷出,工廠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沒有出問題。
「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工廠。比如說今天風機的聲音為什麼不一樣,或者機器設備聲音不一樣,就會感覺到可能哪一臺機器出問題了;我們有一個特殊的發酵味,香香的,今天廠裡面的味道如果不太正,不大對,你就會感覺到是不是生產上有什麼問題;今天看看廠區的煙囪排出來的煙是不是白的,如果是白的,幾米以後散掉,那是氣體,如果煙在幾米以後還保留著,那說明我們的排氣系統有問題了。」
有一次,辦公室裡的賴潭平感覺廠區裡的風機聲音比以往要沉悶。經驗和直覺告訴他,應該是通風系統出了狀況,而且極有可能是風機出口水位過高導致的。他立刻衝出辦公室,來到車間,卻發現生產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風機聲音輕微的變化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賴潭平要求工人排查風機水位狀況。果不其然,此時風機的水位已經嚴重超過了安全的範圍,並阻隔了機器的正常排氣。
「當時水位已經很高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過不了多久風機就會跳停,然後電流升高,然後系統自動停止運行,生產將受到全面的影響。」
賴潭平「望聞問切」的案例遠不止一個兩個。他對廠裡的變化有著超乎常人的靈敏度,對於廠區周圍的環境也一樣保持長時間警惕。
「晚上睡覺聽到救護車的聲音,或者消防車的聲音,都會擔心是不是哪裡出什麼事了,是不是我們工廠。有這些東西,因為總是在掛念著廠裡的事。」
賴譚平說,這種焦慮在他還是技術員的時候就有了。他清楚地記得浦城生化廠進行金黴素發酵,有一年老是反覆感染噬菌體。「噬菌體就是一種病毒,它會把正常的生產菌吃掉,讓它生產異常。如果解決不了問題,就被迫停產。損失會很大,當時市場訂單還是不錯的。」
賴潭平(右一)帶領員工拉公司備用高壓電纜
當時作為技術課題攻關小組的負責人,賴潭平白天帶著團隊,反覆進行設備改進、尾氣處理、菌體排放滅活以及衛生環境監管,晚上則揣摩失敗的原因和第二天可以優化改進的工藝。棘手的技術問題在持續了一個多月後迎刃而解,賴潭平卻落下了「愛焦慮」的壞毛病。「這個焦慮幾十年了,現在都已經有焦慮症了。」
布局桿菌肽 獸藥廠車間成開放展廳
為避免和浦城正大的金黴素產品形成直接競爭,綠康生化成立之初,賴潭平就定位金黴素以外的其他類別產品,並將目光投向了安全、高效、無殘留的桿菌肽系列。
「FDA(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認可它是沒有殘留,動物不吸收,在腸道發生作用了就排洩出來了,所以停藥天數是零。現在講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如果有殘留的話,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同時,排洩到大自然界裡面,它很快就降解了,也不會給環境帶來破壞。」
隨著全球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眾環保健康意識的增強,桿菌肽類產品越來越受青睞。目前,桿菌肽類產品的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和巴西等全球飼料生產大國。東南亞、澳洲、非洲等新興市場近幾年的發展也比較迅速。
「今後可能會有十幾二十個億的市場,養殖行業的發展,包括它的健康發展,它的成本降低,包括食品衛生要求等等,應該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個品種的系列開發還可以不斷地提升。人畜不共用的這類產品在養殖行業,我們相信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需要用。」
儘管市場需求增長,但對於當時的賴潭平來說,進軍桿菌肽意味著一切重新開始。
「技術、資金、客戶零起點,什麼都是外面找來的。技術上,跟各大專院校合作,引進技術和菌種。市場上,參加行業展覽會,近距離接觸客戶。」
賴潭平不閉門造車,也不急於現場成單。他更常用的方式是:將展會上認識的客戶請進工廠。他將車間打造成了一個開放式的生產展臺。客戶身臨其境,就可以親身感受到企業的生產工藝、質量把控以及現場監管,有問題也可以隨時交流。
賴潭平(右一)和外國客商合影
在體驗式參觀日趨盛行的今天,賴潭平當時的做法不得不說很有前瞻性。通過帶入式的考察,賴潭平建立起客戶對企業生產環節的信任機制。客戶的到來對生產是無形的監督,客戶的建議又帶來了完善的動力。日積月累,公司生產的規範程度和客戶籤單的金額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招股說明書顯示,綠康生化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4億元,淨利潤9236萬元。
「具體也沒有哪一個客戶、哪一單印象特別深刻。很多人問我,企業有沒有轟轟烈烈的事。我真的想不起來哪個事情最難忘。每天都很簡單,上班解決每天的事,然後晚上理一理,明天要完成什麼事,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很多外人看來頗不平凡的商場經歷,從賴潭平口中描述出來都如生活中的平常事那樣簡單自如,正如他嚮往的生活態度一般。
追求平淡而不平庸,被動選擇,卻主動成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和商場中,賴潭平保持著流水一般的澄澈與淡然,順勢而流,隨遇而安,行進間卻不乏主動穿越的力量,於是在看似被動的人生中,登上了一個自己也不曾想到的高度。
「創業當時就是想一年能夠做個幾千萬銷售就好了,沒想到慢慢的做進去了。當進入了一個行業了以後,你會發現路子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