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在上二龍山落草之前,本是一個提轄,提轄的主要職責就是緝拿境內盜匪,不算官,是個吏。
魯智深為了給金翠蓮討一個公道,失手打死了賣豬肉的鎮關西,因而不得已之下,落髮為僧,逃避官府的追捕。
在五臺山,魯智深也當不了一個晨鐘暮鼓,恪守清規戒律的僧人,兩次大鬧五臺山後,智真長老礙於眾位僧人的要求,將魯智深趕出了五臺山,一紙書信,推薦給了大相國寺的智清禪師。
到了大相國寺,魯智深結識了林衝,因為替林衝出頭,開罪了高俅高太尉,於是再一次流落江湖,準備去投奔二龍山,結果二龍山的鄧龍與魯智深大戰,鄧龍見自己打不過魯智深,選擇閉門不出,任你如何叫陣,就是個不出戰,魯智深也沒有別的辦法。
楊志此時因為失陷了生辰綱,也流亡在外,在曹正開設的店內,準備吃霸王餐,與曹正一番對打之後,曹正不敵,楊志報明了身份。
於是,魯智深、曹正、楊志,使了一出苦肉計,殺了鄧龍。佔領了二龍山,此後,武松前來二龍山投奔,二龍山的勢力進一步壯大,成為了三山派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在二龍山時,魯智深、楊志、武松,互為統領,魯智深是大頭領,但是有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是三兄弟一塊兒商量著來。
上了梁山後,這三位統領只見的地位開始有了變化,魯智深和武松,分別排名第十三第十三,在步軍頭領中排名第一第二。
楊志則是排到了第十七位,在董平和張清之後,而且楊志馬軍八驃騎先鋒使。
在對戰中,往往是魯智深和武松各率領一隊步兵,向前殺去。
上了梁山後,二龍山三兄弟,魯智深與武松關係變的更加的密切,但是與楊志,卻有一定的隔閡。
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大家屬於不同的兵種,魯智深和武松,兩人屬於步軍,而楊志屬於馬軍。屬於不同的兵種,馬軍負責衝鋒,步軍負責掩殺,作戰任務不同,所以交集變少。
二是大家志向不同,楊志是金刀楊家的後人,身上有著光耀門楣的重擔,心裏面對於朝廷投降派的官軍更為親近一些。而魯智深對於朝廷官員則是失望透頂,說出了,只今滿朝昏暗,就如洒家的直裰兒,染作皂了,怎洗殺的乾淨。具體表現在在對於詔安的態度上,武松帶頭反對詔安,魯智深支持武松,楊志選擇站在了朝廷投降派一邊,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