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贏在起跑線」的思路,《廣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與健康考試實施意見》將於2021年正式實施,廣州市不少準初一學生的家長,已經開始研究如何讓孩子在3年後的體育中考上拿滿分。
以前害怕體育課被佔,現在害怕體育課不被佔。隨著教育部門對上好體育課的要求越來越嚴,中小學體育課被擠佔的問題基本不會再被發生,但如何才算上好體育課成了悖論:如果體育不列入考試,容易變成「走形式」;一旦列入考試,被重視的同時又大概率成為應試課程。
只要被納入了考試,體育課教學內容一定會變,一定會向著考試內容的方向出發,即使是基礎性體能訓練,這是不可避免的,學校都會想要學生能拿到體育的分數。
在如今普遍實行體育中考的背景下,初中體育課正逐漸應試化,但是許多上了初三的學生都表示恐懼體育課,800/1000米的限時跑,體育課沒有時間玩感興趣的,都在被迫向滿分訓練。課堂40分鐘的時間,有30分鐘都是在訓練,剩下十分鐘去小賣部買瓶水,體育課就過去了。
很多學校初一初二時就開始有向著中考的目標而設定體育運動,在已經確定的800/1000米的限時跑,從初一初二開始已經成了固定的體育課項目了。
小編採訪了廣東省內某中學的初三學生,表示在初一開始就每節課都會要求男生跑1000米、女生800米,一開始只要求跑完就可以的,慢慢地會有要求時間內跑完,但是也還好都能完成。跑完後就學一下實心球、跳繩之類的,剩下半節課就可以玩自己的喜歡的項目。到了初二後漸漸被要求跑步的時間了,目標都是滿分,每節課都要跑一次計時。初三的1學生課間操時間也改成了跑步了,挺累的。
2021年推行的廣州新體育中考,將體育與健康考試分值將提高至70分,各單項的評分標準也逐年提高,滿分越來越難。
也有網友直言,贊成增加分值和難度,「當體育考試能夠充分拉開分數差距時,家長才會把體育重視起來了」。
深圳家長張先生說,他去年就為孩子報了跳繩班,一節課100多元,「不過確實立竿見影」。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有家長甚至砸了2萬元讓孩子練跳繩,很多家長的見面開場白都變成了「你們家的孩子現在一分鐘能跳多少個」。
有家長表示,「文化課的分數比較難拿捏,但是體育分基本可控的情況下,還想是拼盡全力讓孩子拿滿分。」也是鍛鍊孩子體格,也不是什麼壞事,有適當的運動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有精氣神,這樣對文化課也有更好的幫助。
但是體育課項目同一化,課程內容難免會比之前枯燥。很多孩子對練「老幾樣」的體育課表示反感,他們更喜歡自由、輕鬆、項目選擇多元的體育課程。有專家認為,目前國家強制保障體育課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讓孩子們學會一兩項體育技能。體育課過分應試化,一來不具備可持續性,二來會造成孩子對體育的逆反心理。
那體育課要不要納入高考呢?
有高中老師表示「校運動會紀錄10多年沒破過了,25年前800米的及格線是4分4秒,現在4分40秒,還有不少不及格的。我們的跨欄在倉庫裡都生鏽了,安全第一,這些都不敢開展。現在雖然每年都有體質監測的抽測抽查,但我們感覺,不能說沒有水分。」
很多人都表示現在越是長大身體素質反而是越差,很多人都沒有運動的意識。一到換季就一堆學生發燒感冒請假的,反而拉下更多課程。
其實也不止高中,上了大學更不運動了,某大學監考體側的同學表示,一天就能抓到十幾個代跑的,甚至很多兼職群裡有找兼職體側的。
目前無論是教育部門、學校還是家長,對體育的認知也在不斷加強,越來越多人希望孩子能將體育鍛鍊變成一項生活習慣,受用終生。
那麼,如何在保障重視程度的同時,讓孩子體會到體育的樂趣呢?江蘇某重點高中一位體育教師直言:「如果體育進了高考,孩子就沒那麼快樂了。這對那些喜歡上體育課的孩子是壞事,因為不能練自己喜歡的項目了;但對那些體能差的、不愛參加體育課的孩子是好事。」
「說實話,無論是進高考,還是增加更多專業項目,都有道理。最理想的方式,是按著課程教材走,學生自選體育項目,但那麼多體育項目怎麼組織,器材怎麼用,什麼是規範的課程,不好操作。」上述基層教育局副局長說,「我更擔心孩子在這種考試下會越來越累。孩子晚上睡不了幾個小時,白天再加體育課,還要考試,孩子能不更累嗎?」
專家認為,目前提到學生體質過分強調學校和體育課的作用,而忽略了家庭體育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家長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帶來巨大影響,一個整天不運動的家長,很難讓孩子愛上體育鍛鍊。這需要整個社會的體育氛圍進一步提高。只有當越來越多家長將體育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體育習慣,體育課也將不再成為支撐孩子體質的唯一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