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產業鏈深處,走向品牌高端,轉型升級按下加速鍵——
山東糧食產業功夫在「糧」外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一粒玉米可以生產多少產品?4000種!走進西王集團的生產車間,已經看不到玉米的身影,生產線上傳送下來的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藥用葡萄糖。
一粒小麥的生命線有多長?首尾相接形成圓環結構,從育種、種植到養豬、商超,九步走周而復始,每年來中裕集團學習小麥循環經濟的人絡繹不絕。
從「將就吃」到「講究吃」,糧食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盤中餐如何更好,糧食產業如何更優,糧食產業第一大省山東嘗試給出答案。
精深加工成利潤增長極
尋找國內玉米深加工領域最長產業鏈,一路尋至濱州西王集團。在這裡,一粒玉米僅僅在糖鏈上就面對十餘種未來:葡萄糖、結晶果糖、葡萄糖酸鈉、麥芽糊精、果葡糖漿……
33年前的一家油棉廠,如今搖身一變成長為「中國糖都」,手中攥著全國90%的結晶果糖市場、50%的葡萄糖市場,其中藥用葡萄糖市場佔有率達到85%。「幾乎所有中國人的血液中都流著西王的糖。」西王集團總工程師王巖很自豪。
從玉米到糖,為何要這麼走?王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噸玉米的價格約2000元,用它生產澱粉價值2300元,生產一水葡萄糖價值3000元,進一步延伸加工成無水葡萄糖價值能達到5500元,深加工成結晶果糖則可達到約7000元。「糧食加工轉化增值率國外能達到4:1,中國平均是2.2:1,西王的果糖能到3.5:1。空間哪裡來?產業鏈深處。」王巖說。
西王的玉米「樹」枝繁葉茂,2018年集團玉米板塊產值100多個億,其中看不到玉米身影、聞不到玉米味道的糖板塊撐起了七八十個億。如今,西王糖業已躋身美國ADM等世界大型果糖生產廠商之列。
把每一粒糧食吃幹榨盡,不只是西王的致富經。近年來,山東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00萬噸以上,居全國第三位。去年,山東糧食產業總產值達到4016億元,全國第一。從「三」到「一」的關鍵,正是精深加工。
精深加工的背後,是科研的支撐。目前,全省糧油加工行業擁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4個,年研發投入超過20億元。
三產融合打造全產業鏈
每年,前往中裕集團學模式、學經驗的人絡繹不絕。一粒麥子如何自成一個小王國,中裕的一個「圈」給出答案。
起家於麵粉加工的中裕,產業鏈向上走,一路打通至育種;向下延伸,各個環節更是環環相扣。小麥經初加工製成麵粉、麵條後,原本只能當做飼料被賤賣的後路粉經過進一步精深加工生產谷朊粉、酒精、液體蛋白。生產蛋白工藝中產生的澱粉漿則成了生產酒精的原料。酒精生產出來了,酒糟怎麼辦?經過一年半的摸索研究,中裕引入養殖模塊,既解決了酒糟的去處,又不經意間成了生豬養殖大戶。養殖產生的糞汙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機廢料經過處理產生沼氣,沼氣進行熱電聯產,產出的電能、熱能用於精深加工環節,沼渣作為液態有機肥還田到種植基地……一條「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的小麥全產業鏈完美呈現。
「9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利潤,每往後走一步,利潤增加10%。」中裕集團總經理張志軍說。
農業的利潤不只在種植,可以在加工、深加工,還可以在餐飲、在服務等各個行業,中裕為更多糧油企業打開了思路。
幾百公裡外的德州禹城,麥香園食品有限公司的後院,建起了集餐飲、住宿、康養於一體的60多間農家民宿。玉皇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守民表示:「要抓住時機延長花生加工產業鏈,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產品加工、再到物流運輸和餐飲消費的一體化。」
政府背書向品牌要空間
德州樂陵黃夾鎮,一個小鎮產生了京津唐地區2萬個饅頭房。同樣是德州,全市84個糧油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影響力強的卻不多。
手藝走出去了,產品走出去了,名號卻沒有打響。德州的困惑同樣是山東糧油之困。糧食產業的規模優勢如何轉化為產業的競爭優勢?「實施糧油品牌建設,是實現糧食生產由注重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品質提升的一個重要抓手。」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王偉華說。
去年以來,我省糧食產業大力推行品牌戰略,按照「1個公共品牌+N個地域特色產品+N個產業經營主體」的模式,打造「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向品牌要空間。
「齊魯糧油」組團出省一年來,取得豐厚成果。北京、上海、福州、鄭州4城4場推介會,山東百餘家養在深閨人不知的糧油企業在省外亮相。僅上海推介會上現場就籤約3.12億元。永輝超市雲商合伙人梁樂直言,籤約如此順利,「齊魯糧油」背後的政府背書起了重要作用。
品牌打響,企業的腰包鼓起來,農民的錢袋子也聽得到響聲。記者了解到,近兩年我省完成優質糧食採購量800萬噸以上,年均帶動農民增收4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