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代經典小說,不論《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那些英雄人物故事,酒都是一項重要道具: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燕人張飛酒風彪悍,醉酒怒打呂布嶽父曹豹而失徐州,最終醉酒打範疆及張達,被報復命喪黃泉;至於武松上景陽岡之前,曾在酒店喝十五碗酒,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雖然這些故事總可能誇張失實,但總觀古人,酒量似乎都驚人。一些著名人物如酒仙李白、醉翁歐陽修、飲酒詩人陶淵明等等,看見綽號就知。那麼,為什麼古人喝酒可千杯不醉?也許在他們喝的是甚麼酒中得出答案。
我們了解到,中國人很早以前已有飲酒習慣。我們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看見了一個字-鬯,就是指一種香草甜酒,是用黍米加鬱金香釀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有了這樣一個字-醴,指的是帶飲料性質的甜酒。這類酒的度數高低,可從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窺探出答案: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筆小詩。詩中的戶大是酒量大的意思,這首詩大意是指另一詩人韓愈最近疏遠了自己,自己心裡知道是因為韓的酒量大,嫌自己招待的甜酒不過癮。這種甜酒,實情度數不高。
回帶到三國,看小說了解到英雄們酒量驚人,史實中也有記載到他們的酒量,曹魏開國皇帝曹丕,著有《典論·酒誨》,寫了他的父親太祖曹操喜歡喝酒,專門讓人做成了大酒杯,能盛21升酒,一次能喝5杯。按照《中國歷代度量衡考》,漢末及三國時一升相當於今天的0.2升,所以曹操一次喝5大杯,折合就是42斤酒。而粗略按一斤酒約500毫升來算,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一次可喝21公升的酒。
21公升在現今來說是個恐怖事。但事實上,三國時沒有蒸餾酒,只有釀造酒,而且釀造方法較為粗放。所稱之濁酒,即是沒有過濾的的酒,因此顯得渾濁。據考究當時釀酒過程,有十原料、蒸熟、冷卻等10道工序。這個方法水和米的比例是一比一。即使經過二次發酵,成品酒一般不會超過五度,很像現在江浙一帶的江米甜酒(不過這些低度酒,常人也不會像曹操一口氣將40斤酒進肚)。
以上所說的甜酒,在宋代以前流行,這些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而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酵酒,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據載,有部分人會在大熱天時買酒解渴,足以證明古代酒度數相當低。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相當多的酒鋪及攤位
但到了宋元以後,白酒蒸餾酒即是燒酒才逐漸流行。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指這些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釀造方法也令酒的酒精濃度數越來越高,所以很難千杯不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