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可以「純酒成金,一萬銅一壺」?他們真的沒有喝醉嗎?
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吃喝是最大的幸福。尤其是在古代社會,「飲酒之風」非常強烈。許多文光的武將和錢柯的詩人都把「狂飲」視為展現個人氣度和魅力的一種方式。
毫不誇張地說,「酒文化」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亞於任何其他文化分支。從「杜康解憂」開始,屠蘇酒、荷花、寒潭香、秋露白、竹葉、金杆露等古代名酒就與英雄和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能「一桶寫一百首詩」和「一杯純酒,一壺一萬銅」。這種瀟灑、優雅的生活態度,如果丟了酒韻來招待,恐怕會少得多。事實上,「大碗吃肉喝酒」一直是古人的精神象徵。
「酒」是古人寄託各種情感的載體。快樂地喝著「哦,讓一個有精神的人去他想去的地方冒險,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向月亮倒空!」;你擔心的時候就喝吧」但是既然水還在流,儘管我們用劍把它切開
舉起酒杯,以減輕更多的悲傷和擔憂」;哀嘆人生時,應該多喝點。」當歌唱酒的時候,生活就像朝露,白天更苦」。
綜上所述,「酒」作為古人必備的情感食糧,它所能發揮的作用遠比大家想像的要重要。無論是國王、僕人還是平民,一旦失去了「酒神」和「酒神」,就不能稱之為完整的人。
我相信這裡的許多人心裡都有幾個大問號。為什麼古人特別喜歡喝酒?他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為了深入理解這個謎,我們必須從古代「酒」的種類和人們飲酒時的心情開始。
古代「狂飲」背後的真相是,酒精水平通常不高。
我相信許多人已經從書中了解到古代人飲酒時的狀態和英雄主義。當他們喝酒時,他們很少用杯子,尤其是一些民間英雄要麼用大碗,要麼直接用酒罈喝酒。如果我們把現代人的飲酒方式與古代人的相比較,我想許多人會感到慚愧。
因為現代人喝酒時基本上以「杯」為計量單位。如果按每瓶500毫升的容量計算,白酒杯的規格可分為15-20毫升,這通常被稱為「悶」。當然,也有稍微大一點的50-100毫升和250毫升規格的玻璃杯。
這些規格的白酒杯與古代的碗和罐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然而,當人們感到自卑時,他們是否也忽略了一個主要問題。
也就是說,古人喝的酒和現代人喝的酒一樣嗎?如果酒精含量是一樣的,那麼我真的很佩服他們。
中國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古代人大多是「自釀」的。特別是用「米、粟、粟、麥、蓴菜」釀製的「五穀酒」非常受歡迎。由此可見,古代的酒基本上可以稱為「米酒」。
其中有一種叫「嬌」的甜酒。這種酒不僅酒香濃鬱,而且入口即甜,類似於今天的"甜米酒"。
即使你一次喝幾大碗,你也不會喝醉。這種酒喝後沒有副作用,所以很受很多女性的歡迎。
還有一種釀造時間相對較長的「山」酒,它的味道比「焦」酒更濃,味道也更濃。但是「山」酒不是烈性酒,而且根據目前的說法,酒精含量不超過20,所以即使你喝多了,你也不會喝醉。
此外,如果你想喝烈性酒,或者如果你想喝醉,你可以喝「X」。雖然這種酒也是穀物酒,但由於發酵方法不同,其酒精含量相對較高。而且味道比另外兩種更濃。即使是最好的飲酒者也可能在多喝幾杯後喝醉。
由此看來,在經典小說《水滸傳》中,宋武在涇陽港的時候,曾經在一家酒吧裡喝了18碗酒,這並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情。這主要是因為宋武人喝的酒可能不會超過20度。自然應該和現代啤酒相似。
作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許多民俗風情天馬行空的地方,當人們喝啤酒時,他們的朋友,不管他們喝多少瓶,都直接把一箱酒搬到「踩在箱子上喝」。因此,可以知道,打虎英雄宋武只喝了18碗酒,相當於目前的10瓶啤酒。
從這個角度來看,並不是古代人特別能喝酒,而是古代的酒精含量相對較低。因此,通過作者的介紹,我相信大家可以初步了解到,古代人「飲酒過度」的背後的秘密。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人飲酒時的寬宏大量非常值得後人欽佩。
2.釀酒的方法不同,「酒」也很不同。
作者認為,如果從釀酒的原理來分析,還可以打破古代「狂飲」的傳說。
由於古代的釀造方法過於粗糙,釀造出來的酒不僅質量差,而且酒精的純度也相對較低。這將直接導致一個問題,即古代葡萄酒的度數遠低於現代葡萄酒。
古人喝的酒一般不是「蒸餾酒」。如果我們看看它的釀造方法,它基本上應該是「發酵酒」。因此,大多數時候,大米只能發酵一天才能獲得所謂的「酒」。然而,這種酒富含麥芽糖,所以它不僅酒精含量極低,而且味道也相對較甜。
古人發酵釀製的「酒」與今天的「米酒」和「黃酒」十分相似。這種酒的酒精含量特別低,通常只有幾度到幾十度。我們可以想像,即使是現代人也能「喝一千杯不醉」,因為酒精含量太低了。
3.古人不喝「白酒」
從古人喝的酒來看,這種發酵釀製的「米酒」實際上根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白酒。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古代沒有酒。然而,酒在古代社會不像在現代社會那樣受歡迎。
直到明朝,「蒸餾酒」的概念才出現。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說:「燒酒不是一種古老的方法。它是在元朝發明的。該方法使用烈性酒和酒糟放入蒸籠,蒸白酒,並使用容器採取滴露。任何酸味酒都可以蒸熟和燃燒。」
這可能意味著「燒酒」是由「蒸餾」製成的。然而,這種方法本質上不同於最初的釀造方法,「發酵法」。此外,這種釀造方法起源於元代,酒精含量略高,但無法與現在的白酒相比。
在《滇海虞衡志》年,也有一個關於古代釀酒方法的:的記錄:「著名的酒和用蒸餾酒製成的酒在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到處喝蒸餾酒。」它的意思是「燒酒」,也稱為「酒露」,也是從元人那裡學來的釀造技術。然而,這種「酒露」出現後就流行起來了。
然而,與用古代方法釀造的「發酵酒」相比,它實際上在味道、顏色和程度上比「發酵酒」更有優勢。但是,由於這種酒的味道太辣,酒精含量也較高,如果像以前一樣喝了,不僅會失去知覺,還會導致死亡。
因此,生活在明朝的人們不習慣喝這種「蒸餾酒」。因為這種酒可以達到30-40度,而且它的味道比「發酵酒」要低得多,最重要的是它不能反映出「一千杯都不會倒」的人的龐大數量,所以人們不喜歡這種酒。
直到清代,這種用「蒸餾技術」釀造的「白酒」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種「白酒」也開始逐漸取代黃酒等發酵酒。至此,古代人特殊的飲酒能力之謎被解開了。
古人「豪飲」只是為了感情,不是為了飲酒
我相信那些對古代人類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許多古代文人喜歡在半醉和半醒之間唱歌和畫畫。因為這種狀態不僅有一種精神飽滿的感覺,而且還能散發出內心最豐富的情感。
作者認為「酒」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實際上承載著人類心靈和對外交流的重要使命。古人說"只有喝醉了才能說真話",意思是說,只有喝醉了才能毫無保留地說出內心的話。
此時,古人所飲的酒不僅是一種液體,更是一種富含最真摯情感的「耳語」。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古代人特別喜歡喝酒,每次都要自由飲酒的根本原因。他們可能不是最好的飲酒者,但他們總是能根據自己的感覺來飲酒。
儘管許多古代小說、詩歌和傳記都包含了無數關於古代人特別能喝酒的故事。作者認為,雖然古代的酒量不高,但真正能敞開心扉,特別是能喝酒的人,一定是一個感情複雜的人。
否則,就不會有這樣一句話:"俗話說,人不是被酒陶醉,而是被自己陶醉"。雖然有許多喜怒無常的人在喝酒的時候特別喜歡喝酒,充滿了深情、親情、愛情、悲傷和快樂,但他們一杯接一杯地喝在嘴裡,卻浸透在他們的思想和內心。
李白同時是「詩人」和「酒仙」。「李白有一百首詩,睡在長安城的一家餐館裡。皇帝大聲疾呼不要上船,稱自己為酒仙。」李白每次喝醉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內心的悲傷無處發洩。只有當他舉起金杯時,他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仙女,享受自己。
李白是一個能喝酒並且喜歡喝酒的人。他一生寫了許多與酒精有關的詩。其中,「純酒成本價,為金杯,一壺一萬銅子,潘宇珍羞於賺一萬塊錢」它充分體現了李白作為「酒仙」伴酒的飲酒情懷。
作者認為古人確實有一種「狂飲」的感覺和一種愛酒的精神。他們可以因為任何事情而喝酒。只要你有喝酒的意圖,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進入酒吧。
他們是否喝酒並不重要,只要他們能拿起酒碗或酒罐,抬起頭來喝「忘年河水」,這就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
雖然古代的狂飲與酒精含量低有關,因此所有的酒都是「發酵酒」。然而,這種酒的感覺和酒後「寫百首詩」的才華,值得後人欽佩和讚美。作者認為高酒精含量可能會影響飲酒量,但絕對不會影響飲酒情緒。
雖然古人不是「一千杯不醉」,但他們並不壞。然而,我們也應該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古代人都能喝酒,他們也是為了喝醉。即使只有幾度或幾度的「米酒」,一旦喝得太多也會導致不良後果。
燕《古代文人飲酒逸事》
許巖《古人的飲酒方式》
馮敏《清聖濁賢話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