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授親歷: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2020-12-20 騰訊網

近期中美關係陰雲密布,如何客觀認識中國兩種價值觀體系的差異和共同點?學人Scholar採訪了在美工作多年的阿勒格尼自由自由文理學院伍國副教授,從他的觀察和思考中,或許可以對美國年輕一代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

來源:學人Scholar(ID:isixiang)

我在美國教中國歷史

Q:在美國本科生課堂開展中國研究專業教學,您採用什麼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挑戰和困難?

伍國:美國這種自由文理學院的教學任務是繁重的,每學年要教六門不同主題的中國歷史課程。需要教的課程很多,而學校在市場上的賣點之一,就是學生有大量的機會自由討論。我把課程分成以「講課—考試—寫論文」為主的基礎通史課,和以大量閱讀、討論為主的討論課,後者針對興趣更濃厚的學生,或者準備以中國為畢業論文研究對象的學生。

Allegheny College成立於1815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校之一

美國高中除了美國歷史和歐洲歷史以外,對其他地區不算重視,就是籠統的世界史。因此,這種缺少了解和深度討論之間也存在矛盾。但是美國學生在高中階段形成的批判思考習慣和較好的寫作能力,使他們在學習思考一段時間以後,就能寫出很像樣的小論文。

討論課就會面臨學生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針對中國的問題,這就需要臨場應變能力和知識儲備,才能比較得體地馬上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也許有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不是問題,但美國人會認為是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我對學生的提問應對得還不錯。我對任何問題的討論都持開放的態度,都認真回答,不敷衍,也不會預設立場去影響學生,更不會把課堂當成自己可能不成熟的觀念的傳播場地(這在美國是明文禁止的)。除了答疑以外,一般以一種中立的、主持人的身份去引導學生圍繞所閱讀的文本展開討論,向多種可能的方向開掘思維,挑戰他自己的思維定式。如果學生認為A, 我會說你可以朝B的方向想一下,因為在那個方向上,歷史上很多在那個情境當中的人也是那樣想的。反過來一樣,不斷地要求學生從另一個替代的角度來重新評估歷史,也重新評估自己的觀念。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教學和寫作都是用英文進行的,學生是不懂中文的,這意味著我必須留心搜集各種經過英譯和編輯的原始材料,包括有關的文件、講話、回憶錄。這個部分當然是有限的,但一旦有新的材料出來,我都會推薦給學生或者在課堂上使用,比如前一段時間季羨林的《牛棚雜憶》英文版出來,最近梁曉聲回憶錄的英文版出來了,對研究當代中國的學生就會有用。

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Q:您在《友善和敵意並存:美國大學生看中國》一文中提到,很多美國大學生對於中國的興趣是基於一種對「敵人」的研究興趣,而非善意的好奇。您覺得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有方法改善美國大學生的這種印象和反應麼?(這是否意味著此前大力推廣的孔子學院並未取得如預期的效果)

伍國:我仍然認為美國社會對中國談不上友善。我們過去之所以認為友善,可能就是因為接觸的都是以研究中國為生、和中國有交集、甚至有一些情感的中國問題專家,但他們在美國社會本身就是少數中的少數,精英中的精英。

絕大多數美國人生活在中小型城鎮,而絕大多數美國學生,除了自己家所在的鎮和學校所在的鎮,並沒有更多的經歷和見聞。而美國媒體是極少正面報導任何話題的,這當然是西方新聞的特點,但是對學生的影響就是,他們從中學得不到多少有關中國的信息,從媒體得到的幾乎全部是負面消息。

他們在學期結束對中國進行自由選題、獨立研究的時候,幾乎從來都是從批評和指責的眼光看待中國:環境被汙染、女性被壓迫、少數民族被排斥……極少有學生願意正面地看待中國。

我前面說,美國學生在知識「intellectual」意義上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是比較強的,這必須承認,但是在立場、認識論的角度,他們的思維慣性是以負面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國。我不可能去迎合這種態度。所以,在我的教學中也不由自主地形成一種「解釋」 ,甚至「聲辯」的敘述風格,讓學生認識到中國這個文明體的確是和他們所熟悉的歐洲—美國文明有極大差異的文化,有自身的起源和規律,也有自身的進步和問題。

任何以二十一世紀美國中產階級的標準,靠讀了幾本書就簡單評判任何非西方社會的思維,都是僵化和自我封閉的,而這並不利於美國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這個已經不可避免的全球化的世界。簡單地說,我不幹涉他們的思想自由,但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也必須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否則何必要我來教呢?現在上網什麼都可以查到。「知識」是第一個層面,「視角」和「方法」是第二和第三個層面,這後兩個層面還是需要教師啟發和引導的。

然而,在一個更宏觀的層面上,我對如何總體性地改變美國年輕一代的中國觀,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事實上,不管有再多的「宣傳」,一個傳遍全球的食品安全醜聞就足以抵消一切。

孔子學院我沒有親身接觸過。可能孔子學院在第三世界國家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們想學中文和中國文化,而中國送人、送教材、送資料去合作,應該是很受歡迎的。在一些和中國文化本身有親緣關係的國家,比如韓國,也沒有人質疑孔子學院,但是美國不同。美國太特殊了。美國人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天然合理的,對別人做任何事情都充滿疑心。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存在諸多對立和分歧的中國,以國家力量大規模在美國傳播中文和中國文化,而且進駐到以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為生命的大學校園,必然引起懷疑和反彈。

另外,中國出人、出資料教中文,美國人也未必看重。美國的大學裡,正式教授中文的華裔教授、短期教學的客座、訪問學者,來自中國國內大學的交流項目學者並不少。他們在美國現有的學科體制內教學,學生學習以後可以獲得學分,教材也是在美國出版的雙語中文教材。

可以說,只要美國人願意,學習中文的資源並不缺乏。現在有的美國人還在網上學習中文。孔子學院有沒有必要錦上添花?我是認為不必要的。

即使「孔子」這個名號,也未必像中國想像的那樣有吸引力。我所教過的學生,幾乎全部對儒家文化持批評態度(我本人則越來越持「溫情和敬意」,現在經常通讀中英不同版本的四書,對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非常欽佩),而學生真正愛讀的是《孫子兵法》。美國的連鎖實體書店Barns&Noble,在我們這裡的一家分店裡,現在我能看到的唯一一本中國書,而且是和希羅多德之類在一起的經典,就是《孫子兵法》。有時我甚至想,中國或許應該在美國放棄「孔子學院」,改開「孫子學院」,傳播這種實戰智慧,但必須付費,絕不免費,因為這是很實用的。

《孫子兵法》現已有至少40種英譯本

有時候似乎日本人的做法更巧妙。比如我經歷過的,美國的公園裡搞個多元文化節,日本人會帶著墨汁和毛筆,給美國人寫名字,根據英文名字的日文發音在白紙上寫成片假名,送給他們,美國人高高興興拿走了,還覺得書法本來就是日本的。這時候我就想,中國人如果在公園裡有個小攤位,會有什麼辦法很簡單又有趣地介紹中國呢?

中美大學教育之我見

Q:在您看來,中國和美國的大學教育有什麼差別?美國的大學教育體系有什麼優劣(比如近期哈佛大學陷入招生歧視醜聞等),對中國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伍國:我在國內讀本科的時候,因為專業的關係,來自英語國家的外教數量比中國老師好像還要多。他們帶來了一些美國的教學方法,比如把座位改成一圈圍坐,師生平等討論,改變過去的老師佔著講臺,學生集體看著老師的布局;比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輪流上講臺,就任何自己最近關注的話題做英文報告;分組進行辯論,或者辦「雜誌」等等。

需要補充的是,當時我們學校似乎偏重外交、外事方面,所以對國際局勢比較關注。1992年美國大選辯論剛剛舉行,我們在學校馬上就看了錄像學習。我至今還保存著當時在學校資料室錄下來學習的一份資料,是1972年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招待尼克森時雙方的演講,記得尼克森抑揚頓挫地朗讀英譯的毛主席詩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還搞過全英文的模擬新聞發布會,涉及諸如蘇聯解體後的經濟改革之類。這些在今天的國內課堂也許都有。所以我在美國作為作業寫的第一篇研究性小論文,就是藉助卡特總統檔案研究關於1978—79年中美建交前後的一段歷史,或許也和以前求學的經歷有點關係。

我想美國大學最大的優勢,首先還是信息和思想自由,尊重學生。老師不隨便否定和批評學生,圖書館員很專業,儘量幫助學生搜索資料,創造了一個有利於學術探索的環境。其次是學術訓練嚴格。再自由的思想也必須言之成理,以理服人,這就要求思想和語言能統一起來表達比較複雜的思想,而且能有效地使用資料證據。「如何寫」,在美國是很受重視的。每所大學都有寫作中心和寫作顧問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技能。

國內的大學教育我不太了解,就我所聽到的一些來訪的國內學生反映,似乎教師沒有真正嚴格執行閱讀計劃,只是推薦一些延伸閱讀列成書單,但學生並不去讀。在美國的文科課上,要求閱讀的書目本身就比較多,而且必須閱讀,討論也是計分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一點馬虎也沒有。

但是我覺得現在國內大學生的主動性其實也很強。在我親身經歷中,有自費拍出完整長度的電影在學校禮堂放映的,放完後主創人員上臺回答觀眾提問——我在現場觀看了;有組織讀書會的;自學冷僻外語的;一場講座,可以坐滿一個一百來人的大教室。這些都是全憑興趣,沒有什麼功利目的。

美國則容易這樣:學生做東西的專業水準是高,但似乎也是被動的。讀書,因為是規定的,課程以外的講座,如果去聽那是要得到額外的學分,或者能吃到披薩;自己拍電影,那除非先申請到經費,自費恐怕沒人願幹。中國學生的激情很大,但學術要求似乎不夠高,其實標準高一些可以激發人的潛能。美國學生受到的外在壓力較大,標準較高,但容易討價還價,看重分數,和能得到什麼好處,真正發自內心的驅動,未必就比中國學生強。

美國名校的價值觀

哈佛招生的事件我是這樣看:大學,特別是精英大學不可避免地承擔純粹教育以外的某種社會平衡和調節功能,很難按照一些華裔父母所設想的有一個簡單的公式:誰分數高誰就上。因為按照分數來判斷的平等(equality)並不等於社會意義上的公正(equity)。

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看,高分本質上是大量資源投入的結果,完全看分數必定意味著沒有能力做這種投入的家庭,根本不可能與有能力的家庭(特別是非常注重教育又看重名牌大學的亞裔家庭)競爭,以分數為基礎的「公平」(fairness)未必是社會資源分配意義上的「公平」。

我寧願把這種照顧性質的均等理解為一種人道主義援助。雖然我以前說過,真正的平等就終極上來說並不存在,但現實中的大學也不可能真正讓亞裔在哈佛的比例遠遠超過其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可以說這就是一種政治操作和平衡術。

華裔父母也需要反思。我個人認為華裔父母過度看重名校。人的一生最可貴的是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做出自己想做的事,還能影響他人。在這個意義上,是否非要去擠進一所最好的學校,至少是不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去讀一所最好的商學院,不如做被商學院研究的成功案例吧。

現在一些華裔在談論華裔在美國的貢獻和影響,我覺得這些影響未來必須來自各個方面,政界、商界、新聞界,需要培養能夠用語言、思想、行動、資源影響社會的年輕人,如果父母自己狹隘地死死糾結於孩子要從哈佛畢業,而畢業以後的長遠目標究竟是什麼又不清楚,可能既不是孩子自己的理想,也把華裔的視野限制得更窄。

伍國副教授,工作第一年的第一場大雪,攝於2006年

我對自己的孩子就是這樣,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太高,總之沒有什麼刻意的、目的性很強的目標。但我會和他認真討論一部電影的主題,即使他還在讀小學,我還是會問他是支持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的理念。有時故意問他,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你覺得是什麼?希望他將來能對世界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遵從自己的內心,放鬆享受生活,大致過得順利就夠了。如果真有自己的目標,那就堅持去追求,但這個目標只能來自他自己。

-END-

學人簡介:伍國,四川樂至人,1974年生,2001年赴美留學,現為美國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Allegheny College)歷史系副教授,中國研究專業負責人,主要研究二十世紀中國人類學史及有關西南少數民族的政治和學術話語構建過程。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
    相似處和不同處馬來西亞華人和中國人可以說互相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可以用中文交流,但彼此的三觀和文化背景已經十分不同。兩國華人身上最相似的也許就是語言而已,從清末至今100多年,兩國人雖然同根同族,但是經歷的時代,塑造的歷史都已經完全不同,文化越來越分流。可以類比英國和美國的區別,以清教徒為主的英國移民塑造了脫胎於英國的美國文化,兩國除了語言可以交流,文化已然完全不同。
  • 柏克萊教授:中國留學生 如何在美國大學出頭
    柏克萊加大商學院經濟系教授餘契特曼(Noam Yuchtman)日昨應非營利「飛越極限基金會」(Inspire Creativity Incorporated)邀請,在託倫斯市雙橡酒店向在本地上學的中國大陸高中留學生,演講「如何在美國大學出頭」。他鼓勵學子走出華人小圈圈,儘量學習與其他族裔學生交流。
  • 華人美國教授的選擇?
    幾年前的一個統計,美國全部的、可以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裡,有150萬大學教師,其中一半全職,一半半職,包括正教授、副教授、助教授、講師、兼職教授、助教、和臨時教授等。全職教師中,76%是白人(41%的男性和35%的女性),11%是亞裔(6%的男性和5%的女性),非裔和西裔的男性和女性,都分別是3%左右。亞裔教授中,印度人應該最多,華人其次。
  • 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成立
    中新網3月23日紐哈芬電(記者 阮煜琳)由耶魯大學等美國康乃狄克州高校華裔教授發起的康州華人教授協會宣告在耶魯大學成立。  擔任康州華人教授協會首任會長的康乃狄克大學教授楊秀生先生對中新社記者說,該協會的宗旨是為在康乃狄克州所有大學裡從事教學與科研的數百名華人學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協助與合作的平臺,以提升華人學者的學術水平、事業發展空間,生活質量,和對社會的影響,為在康州求學的華人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有效幫助,以及促進康乃狄克州與中國有關領域、地區或單位的全方位合作。
  • 義大利人如何看待中國人?在義大利的華人生活如何?回答讓人意外
    很多中國遊客往往被加拿大的一些風景、民俗,甚至是美女所吸引,往往會選擇在加拿大定居、生活。那麼,就有很多人有一種疑問「義大利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呢?在義大利的華人生活如何?」回答讓人意外!就有一些人特意到義大利旅遊的時候,問了義大利人這些問題。有的義大利人說「對於中國人,我非常的尊重並且愛戴,因為中國真的是非常強大,中國人也很有禮貌,我很喜歡!」
  • 美媒:美國學區房「身價高」 華人如何看待投資學區房?
    據美國僑報網綜合報導,中國每年有35萬學生前往美國留學,其中低齡留學人數佔到總量的三分之一。由於各種原因,九成以上的中國學生是無法進入到美國頂尖的私立高中就讀。為此,越來越多的以中國家長為代表的亞裔,通過購買美國公立名校周邊的學區房,獲取孩子就讀美國公立名校的資格。跟中國有點類似的是,美國的公立中學和小學,均是採取就近入學的方式。
  • 美國教授「歧視黑人」被停職後,幾萬華人站出來為他撐腰
    最近美國人都在忙著反種族歧視,而幾萬美國華人卻忙著為一名被控種族歧視的教授撐腰。 戈登·克萊因,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會計學教授,因為拒絕給黑人學生提供特殊待遇,他先被扣上了「種族歧視」的帽子,接著又被校方停職。 為什麼華人要給克萊因教授撐腰?原因也很簡單,美國高等教育平權運動已經完全脫離了目標,平權正在變成特權,而華裔亞裔人群卻因為特權受到了越來越不公正的對待。
  • 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代表團來蘭州理工大學訪問
    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代表團來蘭州理工大學訪問座談會現場  近日,應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及省教育廳的安排,美國康州華人教授協會代表團一行10人來蘭州理工大學進行友好訪問。學校副校長俞樹榮在逸夫科技館3號會議室會見了客人,並進行了座談。
  • 新加坡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嗎?他們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近日有美國網友在論壇上問:當中國變得偉大時,新加坡的華人會為之感到自豪嗎?有不少新加坡人作了回答,他們主要分為兩派,新加坡國內派大都首先強調自己的新加坡身份,撇清和中國的關係,然後說新加坡人不會為中國的成就感到自豪,兩國沒有關係。
  • 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中國教育不應填鴨式
    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87級少年班,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9月20日,身在哈佛的尹希告訴記者晉升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這讓他做研究時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探索。尹希童年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
  • 著名華人學者――沈己堯教授 - 中國僑網·人物聚焦
    1999年7月我應邀出席了在美國聖地牙哥大學召開的「第6屆華裔美國人國際學術會議」,會後順訪了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大學,並與沈教授有了更多的接觸,在他家厚厚的留言簿上,我目睹到,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他們家接待了眾多的中國人,包括中國大使、官員、留學生、訪問學者等等。而且沈教授在美國僑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僑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去年10月1日他們夫婦倆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回國參加了國慶50周年大典。
  • 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少年班給了更多選擇,彌補中國教育短板
    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87級少年班,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
  • 恭喜,這七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近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名單公布,七位華人教授科學家當選。本年度共7位華人當選2020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七位大牛:1、喬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直從事婦產及生殖健康相關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
  • 遊仲勳教授與華僑華人研究
    》(編著),(日本)Simuul出版會,1991年出版;        (7)《華僑將如何改變中國》,(日本)PHP研究所,1993年出版;        (8)《華僑將如何改變亞洲》,(日本)PHP研究所,1995年出版;        (9)《華僑華人:走向無國界世紀》,(日本)東方書店,1995年出版;        (10)《世界經濟的勝者
  • 美國華人記者撰寫食譜 讓當地人學會做中國家常菜
    美國華人記者撰寫食譜 讓當地人學會做中國家常菜
  • 美國華人麻醉醫學會會長劉立新教授受聘一附院客座教授
    6月30日下午,美國華人麻醉醫學會會長、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醫學院麻醉科劉立新教授受聘一附院客座教授儀式在一附院行政樓會議室舉行,出席儀式的領導有一附院施秉銀院長、人力資源部賀宏部長、科技部董亞琳主任、院辦馬欣副主任
  • 全球大直播|張文宏教授與美國留學生華人華僑直播匯總
    文/David  編輯/Know-it  圖/林小凹美國告急!華人華僑、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們非常焦慮,我國駐美大使館特邀張文宏教授與美國華人留學生和華人華僑代表,全球直播,訪談要點匯總如下:一、在中國的父母的關心無用,越關心反而給遠在美國的親人增加壓力。
  • 「虎媽」蔡美兒談「美國華人」身份
    「虎媽」是如何成為「虎媽」的?世界上,特別是中國文化裡,出了不少「虎媽」,但是很多時候,做父母的對子女有非常高的期望,是用來補償自己生命的欠缺。但是我眼前的這個人,耶魯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四本暢銷書的作者,家庭幸福美滿,仿佛是天生贏家。
  • 「美國最牛華人家庭」一家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如何做到的?
    可他實際是美國極負盛名的華裔科學家,更是「華人參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賞識。朱棣文出生於一個美國華人家庭,40歲就成為斯坦福第一位華人教授,50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被歐巴馬任命為能源部長。
  • 美國稅制複雜 華人應如何申報中國退休金?
    美國稅制複雜 華人應如何申報中國退休金?   中國僑網3月2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稅制複雜,又採取自主報稅,不少赴美頤養天年的華人老年新移民對於中國退休金是否需要申報抱有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