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脊椎未形成頸部生理彎曲前,沒有支撐力量,可以豎抱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寶寶開始自行抬頭。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小寶寶出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媽媽精心照料。不論是餵奶還是哄睡,都少不了一個「抱」字。
寶寶看著小小的一個,經常抱著卻是一種負擔,而寶媽也會發現,與安靜躺著相比,寶寶好像更喜歡媽媽的懷抱。那麼經常抱著,會不會不利於寶寶成長呢?
小宋當媽後,和我們聊天時基本上三句話不離孩子,而寶寶也確實非常可愛,除了哄睡比較麻煩,可以說是非常完美。
這天看到小宋又在抱著寶寶哄睡,婆婆忍不住念叨:「都是你們成天總抱著,把孩子抱成了『尖屁股』,根本都躺不住了。孩子還是一直躺著更好。」
小宋當然不信老人那套老說法,但也確實擔心,都說小孩子骨骼還沒長好,總抱著會不會出問題?孩子應該多躺著還是應該多抱著呢?到底哪個更健康?
實際上這個問題很好理解,總的來說,新生兒平均每天要睡20~22個小時,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床上度過,總不會有寶媽在寶寶睡著後還一直抱著吧?
抱寶寶的時長主要集中在餵奶時和哄睡時,只要抱娃姿勢得當,與漫長的睡眠時間相比,這部分需要抱的時間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反而對寶寶發育有諸多好處。
1. 鍛鍊視力
新生兒出生兩個月後,視野才會逐漸清晰,辨認更多色彩,7個月左右擁有注視遠處物體的能力。
寶寶的視力會在出生後緩慢發育,在媽媽將寶寶抱起時,可以擴大寶寶的視野,目之所及不再是單調的天花板,會讓寶寶更興奮,更活躍,對視力發育有明顯的好處。
2. 親近媽媽
嬰兒親近母親是天然的本能,在寶寶三個月時基本就可以記住寶媽的一些明顯特徵,比如髮型、輪廓、氣味等。
在媽媽的懷抱中,嬰兒可以獲得莫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長大後的性格更加健全。
媽媽經常抱一抱孩子,可以加速嬰兒認識媽媽的進度,同時激發母親愛護孩子的本能,母子間聯繫更加緊密。
3. 活動筋骨
新生兒對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弱,抬頭、翻身、學爬都要一步一步進行,在此之前沒有太多運動能力。
媽媽把寶寶抱起來,可以有效幫助寶寶活動筋骨,鍛鍊寶寶背部肌肉力量,對骨骼發育也有一定刺激作用。
1. 拍嗝最好豎抱
嬰兒吃過奶後需要拍嗝,讓寶寶排出在吃奶過程中咽下去的空氣,腸胃會更舒服,也能有效減少吐奶的發生。
標準的拍嗝姿勢是將寶寶豎抱起來,頭部斜靠在媽媽肩膀上,一隻手輕輕拍撫背部,直到打出奶嗝為止。
注意一定要讓媽媽肩頭承擔所有重量,以免傷害頸部骨骼。
2. 抬頭之前要橫抱
媽媽一直抱著寶寶確實是個體力活,在寶寶會抬頭之前,一定要橫抱餵奶、哄睡,以免挫傷寶寶頸部。
如果體力實在吃不消,可以墊一個哺乳枕幫助承重,讓媽媽的胳膊不用使力,還能有效護住寶寶脊椎,防止寶寶肌肉過度疲勞,可謂一舉兩得。
3. 不要過度抖動搖晃
嬰兒受到持續劇烈的搖晃,極易發生腦部損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嬰兒搖晃症候群」,多發生於6~12個月嬰兒。
嬰兒的腦組織十分脆弱,家長有時哄睡不耐煩,就會加大搖晃力度,嬰兒看似是很快昏睡,實際上這是大腦受到損傷的表現。
糖果媽媽叮囑:想讓寶寶快速安靜,媽媽可模擬寶寶的宮內環境,輕微晃動,注意控制力度即可。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