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勇敢
孩子的勇敢,隨著年齡的不同應該是有不同的定義,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我想,還是多在一些他力所能及和力所快能及的範圍內能做的一切事情,而這些事情,還要建立在孩子的不同的性格之上。勇敢只能培養和引導,不能主導和逼迫。在這些範圍內,孩子可以儘可能的去嘗試不同的生活經歷,對孩子來說就是跟玩相關。如果有孩子害怕、猶豫、惰怠,則鼓勵孩子去克服這些心理,進而提高自身能力,培養孩子勇敢的品質。
二、讀懂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差別也是細微的。所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平時隨時觀察孩子的舉動。他喜歡什麼,害怕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到什麼,做事的方法和前後的心理變化等等。當你了解清楚自己的孩子後,才談得上如何「勇敢」的問題,根據孩子的特點給孩子定下不同的目標。
生活中有些父母,無意識中就會把孩子跟另外的孩子比較,當同齡的孩子能做這個做那個的時候,如果他自己的孩子比不上,父母就會著急,認為孩子落後了。在我看來,養育孩子忌諱這種比較,尤其那種非理性的比較。跟東家的孩子比,哪方面差了,跟西家的孩子比,又哪點弱了,這樣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先不說人比人氣死人的古話,如果孩子懂事後,讓他知道父母的真實意思,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謂「看人下米」的理論,倒是可以一用。孩子天生的素質、遺傳的基因、生長的環境等等,都是綜合造就一個孩子原因。父母能做的,就是盡人事的去撫養他,就是這個孩子得到的最大的愛。他的將來,由他自己去主宰,當他還是孩子時,就尊重他作為一個非完美個人的特點,在這個前提下,充滿愛心的去看待他的一切強和弱。
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根據半年來的記憶統計,截止目前為止因為摔倒導致有些小傷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五,這個意義上的摔傷也只是指一點皮毛傷,如擦傷、一點淤青,一點小傷口出點血。這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甚至有一些防護的方法,因此,當孩子的「成功率」到達一定數據時,可以放手讓孩子自由嘗試。媽媽可以遠遠的觀望和注視,讓他多些嘗試和冒險的空間和自由。如果一直在他身邊,孩子自然會養成任何事情都有大人保護的依賴。
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當孩子有了「困難」時,我傾向於讓他自己先想辦法,再小的孩子都會有一定的思維,不要小看了孩子。讓他有一個獨立思維和克服困難的習慣,而不是一遇到一點麻煩就哭著叫大人。教給孩子方法時,也可以嘗試讓他自己想,大人提供一點提示。再想不出,就示範給他,但也不要手把手。再學不會,就只能手把手的教了。等他第一次掌握後,可以多鼓勵他再做做,鞏固所學。示教程度的不同,可以適合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情形。
孩子終究有離開媽媽視線的第一次,他將會面臨多少他暫且無法徵服的困難,是無法預知的。那麼,讓孩子懂得凡事自己解決、勇敢嘗試、享受成功的感覺,可以從小做起,哪怕從一個玩具開始。
五、永遠不要忘記鼓勵
這大概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積極鼓勵對於任何一個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如靈藥仙丹,會讓一個人得到信心和勇氣。
對於孩子來說,鼓勵可以是在他膽怯時,也可以是在他不願意嘗試時,也可以是在失敗後。對於孩子,言語和表情都可以誇張一些。就像幼兒園老師一般,說話都是戲劇色彩的,對於孩子來說,很奏效。鼓勵還可以是一些小小的「激將法」,當然看不同的孩子而定了。
六、灌輸「安全和危險」的概念
勇敢和魯莽的界限其實很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當你鼓勵孩子「勇敢」時,同時給他安全和危險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可以全力鼓勵,讓孩子自由做各種嘗試;當超過他能力範圍時,可以適當鼓勵,讓他去嘗試一些相對困難的事情。當遠遠超過他能力時,就屬於「危險」的領域了,這時候,就是教給他危險和安全概念的時機。
只有讓孩子明白危險和安全的概念,記住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才是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和保護孩子。所以,隨時隨地跟孩子強調這些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勇敢不是魯莽,勇敢是力所能及的去做好,力所不能及的可以嘗試,但更要懂得迴避和放棄,否則就是冒傻氣了。
當然,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有家長看護,在幼兒園和學校有老師。但是,總有時候,孩子需要單獨自處,這個時候,平時的訓練會帶給他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能力。
七、小傷小痛是學習的代價
從理論上說,對於疼痛的感覺,心理感覺起了不少的作用。為何有些人很怕疼,有些人就更耐疼,這會有感官方面的區別,但心理暗示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孩子難免會有各種小傷小痛,無論是平時的摔爬滾打,還是生病時的各種難受。能讓孩子正確對待這些傷痛,對他的心理和性格成長會很重要。
當孩子摔倒時,在能目測傷害不是很大的時候,即使孩子哭,也不要著急過去,鼓勵他自己起來,當然,要說著「沒事,自己起來」之類的話語,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忽略他。即使出了點血,或者鼓起一個包之類的,也不要顯出你的著急。在語氣上要「減輕」受傷的程度,我一般會說「沒事啊,怎麼媽媽什麼都沒看見呢」「身上沾了一點土而已」之類的話,因為孩子自己看不見自己的傷口,即使看見了,大人說話的「輕鬆」,也只會減輕他的心理負荷,如果大人自己緊張、著急,一驚一乍的說「啊,出血了」「腫起來一個大包」等,那只會暗示孩子「他受了很重的傷」,讓孩子更加緊張脆弱,有害無益。
對於孩子,還是要學著「捨得放手」。即使是心痛,也要忍住,不要放任自己的「母愛」或者「父愛」泛濫,孩子受點小傷小痛,其實不過是他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點皮毛而已。讓他學著正確面對傷痛,才是能讓他一生受益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