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國稅地稅合併的原因

2020-12-20 騰訊網

  3月1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聽取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國務委員王勇作說明時指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現場隨即響起了掌聲。

  伴隨著1994年分稅制改革,國、地稅分設為兩家。24年之後,稅務大軍壯大至約80萬人,將順應新的形勢重新合併為一家。

  國地稅合併,企業繳稅只需跑一家稅務局,能降低稅收管理成本,企業喜聞樂見。國地稅合併,且明確實行以稅務總局為主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原來存在的稅收政策執法不一、地方以稅收優惠政策「惡性競爭」的狀況有望減少。不過,國地稅合併背後會涉及大量機構、人員、職能的調整,這些工作還有待推進。

  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明確「加強和優化政府財稅職能,進一步理順統一稅制和分級財政的關係,夯實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國地稅合併後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旨在推進統一稅制的同時,繼續保持當前的分級財政關係。

  24年後重新合併

  呼籲「國地稅合併」的聲音,從國地稅兩家分立以來,就未曾停止過,因為始終會存在執法不夠統一、辦稅不夠便利等問題。

  1994年我國開始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稅收管理機構進行相應配套改革。中央政府設立國家稅務總局,是國務院主管稅收工作的直屬機構;省及省以下稅務機構分設為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兩個系統。

  「國地稅分設是1994年分稅制的產物。國家稅務局的設立,旨在保證中央稅收收入的充分足額上收。從服務於地方政府的目標來看,地方稅務局的設立對保證地方稅收收入的徵管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國地稅分設的歷史意義是不容否認的。」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近年來,隨著營改增的推進,營業稅這一原地方主體稅種退出歷史舞臺,改為增值稅後,轉由國稅部門徵管,地稅部門徵管任務減少較多——「國地稅合併」的呼聲再起。

  2015年底,中辦、國辦聯合下發了《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提出國地稅「合作不合併」。當時改革的第一大任務為「理順徵管職責劃分」,中央稅由國稅部門徵收,地方稅由地稅部門徵收,共享稅按稅種屬性和方便徵管原則確定。按照有利於降低徵收成本和方便納稅的原則,國稅、地稅部門可互相委託代徵有關稅收。

  2015年雖未推動國地稅合併,但提出「構建稅收共治格局」,明確要推進涉稅信息共享、拓展跨部門稅收合作等。

  企業樂見其成「今天在會場很有意思,當王勇宣讀國地稅合併時,下面都在鼓掌,鼓掌的應該是經濟界、企業界的代表委員。企業現在既要跑國稅,還要跑地稅,而且各地稅法執行的嚴格程度不一,從企業納稅人的角度來說,國地稅合併能簡化納稅程序,企業期盼已久」,獲邀列席會議的國務院參事劉桓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企業界確實樂見其成。全國工商聯今年由企業主筆的一份集體提案就建議國地稅合併,表示這樣既有利於政府減少稅務監管的投入,還可以降低企業因現行國、地稅分立體系而產生的多頭管理的成本等。

  3月13日,多名企業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國地稅兩家合了好,國稅和地稅兩套申報系統,企業確實存在雙頭申報的問題。

  「在整體大部制改革方向下,國地稅合併是情理中的事情。兩家合併能提高徵管效率,徵稅無需兩家機構,可在信息系統裡自動分稅。營改增之後,地稅任務減輕,通過機構合併實現人員流動,人員配置上會更有效」,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形勢確實在改變。楊志勇也表示,當年擔心央地稅收收入混庫問題,隨著稅收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已經不太可能出現,國地稅分設的必要性已不復存在。納稅人因為所納稅種不同要分別與國地稅打交道,遵從成本增加的弊端仍然存在,與構建有效率的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相關焦點

  • 2018國地稅合併最新消息:國稅地稅合併原因【解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3月15日訊  原標題:【解局】一文讀懂國稅地稅合併的  昨天,國務院機構改革具體方案出爐,正式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准。
  • 國稅地稅合併,百姓受益幾何?
    6月15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以及計劃單列市的國稅局、地稅局合併且統一掛牌。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成為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一大關注重點。當前穩步推進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將讓百姓受益幾何?又帶來哪些改革紅利?
  • 國稅地稅合併,正職怎麼轉副職?
    撰文 | 高語陽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推進到新階段。此前,6月中旬,省級新稅務局掛牌。半個月後,7月5日上午,全國各市級國稅局、地稅局合併,535個市級新稅務局集中統一掛牌並對外履行職責。根據官方時間表,7月底前,市縣級稅務局將逐級分步完成掛牌。
  • 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是進一步稅制改革的開始
    原標題: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是進一步稅制改革的開始 摘要 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顯示,中國將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
  • 國地稅合併時間是什麼時候?國稅和地稅為什麼要機構合併
    國稅和地稅為什麼要機構合併  前段時間,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徐樂江回答稱,今年國家機構改革將合併國地稅。根據報導稱,花垣縣國地稅聯合辦稅服務廳榮獲「文明示範窗口」稱號。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樂江在政協分組討論時,回應委員問及國稅地稅能否合併時透露,今年國家機構改革的一個舉措就是合併國稅地稅。據了解,今年全國兩會全國工商聯提交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提案中,就提出國稅、地稅合併的建議。
  • 國稅地稅合併確立分配比例
    吳自祥代表建議先試點再推廣  本報北京消息 記者王雷、李宜航、夏楊、張軍、尹安學、陳曉鴻報導:針對分組討論上熱議的「國稅地稅合併」,全國人大代表吳自祥昨天正式提交建議,期待國稅地稅兩套機構合併,並確立彈性的國家、地方稅收收入分配比例。
  • 國務院機構改革︱國稅地稅合併的邏輯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規定:「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這看上去是重回九十年代,但在體制和效率上已經有天壤之別。
  • 國稅地稅合併將給納稅人帶來什麼
    來源:光明日報7月20日,全國縣鄉國稅地稅機構正式合併,所有縣級和鄉鎮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是一場深刻變革,既涉及省、市、縣、鄉4級稅務機構,又需要保障10多億納稅人和繳費人正常辦稅,國稅地稅機構合併面臨哪些挑戰?
  • 國稅地稅合併敞開制度變革紅利大門
    事實上,順應了「網際網路+稅務」的時代要求,通過連續三期「金稅工程」的推動,國稅與地稅之間已聯網運行,並在全國推行,兩局合併的技術條件早已成熟。而在實質性的合併之後,不僅機構將得到整合,而且人員也將重組甚至精簡。
  • 國稅、地稅24年後又合併:何為雙重領導?
    根據該方案,將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體制。在此機構改革之前,國稅部門屬於垂直管理部門,人財物機構都歸屬於國家稅務總局管理,地稅部門的人財物歸屬於地方政府,機構管理屬於國家稅務總局管理。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分家24年的國稅地稅又合併在了一起。
  • 國稅地稅合併,以後進稅務局只有國考了
    今年國家機構改革國稅地稅合併,各地省級稅務局陸續換牌改名字為:國家稅務總局某某省稅務局。從名字上看來,如果沒有推測錯的話,今後稅務局的公務員考試應該是納入國考了。有不少人說,國稅地稅合併導致了稅務機關不缺人,甚至人員多的需要分流,所以稅務機關在近幾年招考人數會下降很多。
  • 分稅制實行24年,為何現在又要合併國稅地稅?
    而這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就是「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文件中寫道: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國、地稅合併,說實話,是個討論了很多年的老話題,各方意見都有。
  • 國稅地稅合併:看看將給納稅人帶來哪些利好
    為何改構建優化高效統一徵管體系《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合併省級及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 國稅地稅合併:國家稅務總局鄭州市稅務局今天成立
    今天,兩個稅局拆分24年後正式合併。文/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俊偉原鄭州國稅局長任聯合黨委書記、局長掛牌儀式頗為簡短,升國旗、奏國歌之後,國家稅務總局鄭州市稅務局揭牌,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躍華和國家稅務總局河南省稅務局聯合黨委書記智勐分別作了簡短發言。
  • 國稅地稅機構合併 稅務執法不再「兩頭查」
    日前,全國縣鄉國稅地稅機構正式合併,所有縣級和鄉鎮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至此,全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分步合併和相應掛牌工作全部完成,開始以新面貌全新亮相。對納稅人而言,新時代的新稅務有哪些變化?過渡階段,辦稅需要注意些什麼?
  • 國稅地稅合併跑出「加速度」
    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稅收和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大幕由此全面拉開。  這項改革涉及「兩個層面、三種體制、四級單位、幾萬機構、百萬人員、十多億納稅人和繳費人」,在無現成模式可用、無成熟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如何打贏這場改革攻堅戰,稅務部門面臨嚴峻考驗。
  • 縣鄉國稅地稅機構合併 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第一場攻堅戰收官
    據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最新消息,7月20日,全國縣鄉國稅地稅機構正式合併,所有縣級和鄉鎮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標誌著全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分步合併和相應掛牌工作,經過36天的努力至此全部完成,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第一場攻堅戰圓滿收官,下步改革將向逐級制定和落實「三定」規定、逐級接收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徵管職責劃轉等領域縱深推進
  • 國務院機構改革︱國稅地稅由分設走向合併的改革邏輯
    三、從國稅地稅合作到國稅地稅合併既然2015年以來的徵管改革已經起到降低徵收成本、提高徵管效率的作用,當下合併地方國稅與地稅機構的改革,意義何在?這既有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外部大環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稅收徵管效率提升的內部小環境方面的訴求。
  • 國稅地稅從分設走向合併:機構改革後 辦稅更從容
    ,省級和地市級國稅地稅機構已先期完成合併,36個省級和計劃單列市稅務局以及535個地市級稅務局掛牌成立。至此,我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分步合併和相應掛牌工作全部完成,也意味著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國稅地稅機構分設的狀況成為歷史。國稅地稅合併,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又將給納稅人辦稅帶來怎樣的影響?記者進行了調查。
  • 20多年來國稅地稅再次合併,背後有這些深意與挑戰
    20多年後國稅地稅再次合併有深意?3月13日,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議案》(下稱「方案」),改革內容之一是合併國地稅機構。方案稱,改革國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地區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實不少企業一直呼籲國稅地稅合併,減少企業納稅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