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為美:古典文學作品中,悲劇為何比喜劇更受歡迎?

2020-12-16 青於墨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張愛玲小說的書評,不少胖友留言說:「張愛玲老愛寫一些悲劇。」這一點不否認,但是,並非是張愛玲一人喜歡寫悲劇,中國古典美學中一直都有偏愛「悲音」的傳統,甚至可以說是「以悲為美」的。

不論是詩詞、散文,還是戲曲、小說,莫不是如此。那麼,作家們為何偏愛抒寫悲情與悲劇呢?這種的審美心理背後有著怎樣的文化基因呢?

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

「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恰如陸機在《文賦》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人的情緒很容易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秋天落葉蕭蕭,春天枝條萌動,因而人們悲秋喜春。

劉勰《文心雕龍》也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同樣是強調「物」對「情」的觸發意義與生成作用,是景色的變化影響人內心情緒的起伏。進而「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即情緒的變化會訴諸筆端。

不論是鍾嶸還是劉勰,這兩位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心與物的互感,而作為抒情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受外物影響很大。

這種現象基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是相通的、互感的;因而追求一種以人合天,與物為一的審美體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作家往往將身世之感、家國之慨與物候遷移聯繫在一起。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猶記得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有這麼一段: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就是說天氣不好的時候人也會變得很喪。當然,範仲淹很客觀,他也寫一個好天氣往往讓人豁然開朗: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能夠做到像範仲淹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著實很少,更多古代詩人在面對自然時有一種悲觀精神:大自然的力量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尤其是生命輪迴更是讓人無可奈何。

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故事開始,就已經顯露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但是依然有一種悲壯的抗爭精神——即便在大自然的偉力面前,人也要憑藉執著、勇敢的精神去改變。

面對秋風無情掃落葉,宋玉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感慨,甚至從此奠定了「秋」在古代文學中的基調——悲涼的、肅殺的、蕭瑟的,能夠襯託出作者的一種低沉的心境。

四季的變遷恰如生命的輪迴,同樣讓人束手無策。所以,即便身居宰執,在明媚的春天,晏殊卻憂傷地吟詠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之類的句子。

尤其在東漢末年,瘟疫盛行、戰亂頻仍,各種天災人禍,導致生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曹操《蒿裡行》中有「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描寫,當時人命如草芥的情況可見一斑。死亡的恐懼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因此魏晉時期流行服食丹藥、求仙訪道。而像曹操這樣的梟雄卻有途徑消解這一情緒,其《步出夏門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果生命的長度無法延長,他選擇用建立功業增加生命的厚度。

也就是說,生命輪迴的悲哀並非僅僅讓人憂傷,人一旦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反而會去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人只有真正領悟死,才能深刻理解生。

中唐詩人李賀,從小體弱多病,年紀輕輕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在詩歌中營造了一個個陰森恐怖卻壯懷激烈的鬼蜮世界。如「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人世未竟的追求,在鬼域中傳唱不衰;怨憤的熱血在土中凝為碧玉,千年不消。一個擁有志誠的信念的人,即便是做鬼,也是鬥志昂揚的。那麼,死亡便因此而成為生命美的延續。

其次,從人與社會關係看。

人的生存條件的獲得必須依賴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實踐活動,單獨的個體也往往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本質力量的極大發展。

古代文人「學而優則仕」。往大了說,從政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不二選擇;往小了說,作為男子,他們不得不前往朝堂謀生。

但是,這條路並沒有那麼好走。亂世的政壇自然是充斥著許多殘酷的政治鬥爭與政治迫害,即便是治世,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有如下總結:「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司馬遷列舉的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子以及《詩經》的創作者們,都無一例外地遭受社會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毒打,卻也無不是在經歷生活的磨難之後反而寫成著作與名篇。所謂「發憤著書」也。

到了唐朝,韓愈順著司馬遷的思路提出「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所謂「不平」,指的就是政治生活帶來的糟心事。韓愈甚至認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荊潭唱和詩序》)真正的好作品是「恆發於羈旅草野」的,往往是在被流放、被漂泊過程中,在不得志、在飽受打擊當中產生的,作者受外界的刺激越大,怨憤越多,寫作才會寄託作者更真實的情感,才能寫出好文章。

宋代歐陽修也提出類似觀點,即「詩窮而後工」,說的是窮苦的生活際遇有助於激發作家的創作出優秀作品。這種「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文學現象並非一次又一次的巧合,其中暗含著文學創作的規律——

文學創作是一種心理宣洩,作家必須表現真摯、強烈的感情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文學創作源於現實生活,在封建社會裡,正直的文士對黑暗的社會、腐敗的政治有了切身的感受和認識,會自覺不自覺地沉入社會生活,反而觸碰到藝術創作的真諦,所寫出的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真正的聲音,容易引起共鳴,更能感染、啟發讀者。

處於社會中的人們,還面臨著一個更大、更無奈的課題——舊制度在毀滅的過程中往往造成人的悲劇命運。

馬克思的一段話對此現象寫得到位,他說,「當舊制度還是從古至今就存在著的世界權利,自由是個別人產生的超前想法的時候,換句話說,當舊制度依然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時候,它消亡的歷史是悲劇性的。」

很明顯,當個性發展超前於當下大環境時,那麼將會很容易陷入孤立,人物的目的與實踐也將遭到否定。尤其是舊制度的權力相當大的時候,個體性的創新思維就不具備普遍現實性,因而往往被視為荒唐的異端而遭到扼殺。

《紅樓夢》雖然借鑑了明清時期流行的「才子佳人」故事框架,但卻也有極大的突破性。最明顯的是就是拋棄了「才子佳人」的大團圓式喜劇結局,處於封建大家族的寶黛但卻嚮往現代社會的愛情,他們的個性被抹殺,甚至殞命。

同時,曹雪芹通過寶黛愛情悲劇帶出了封建家族沒落史,展示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從興盛到沒落的悲劇。在這種巨大的必然性面前,主人公們機關算盡,動用一切可行的方式,但最終還是無可挽回。即便是曹公有心偏愛的各種年輕女性角色,卻也給她們安排了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結局。

魯迅先生說《紅樓夢》的悲劇是「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通篇的悲涼之感,讓人窒息。

再者,人對悲傷之情的敏銳感受力。

「以悲為美」詩學發端於人類豐富的人生情感體驗。人的情感記憶中最難以忘記的往往是悲傷之情。

曹植提到「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他把「慷慨」與「悲心」聯繫起來,並把悲情看作詩歌創作的動力。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祈求幸福,躲避災難,但是文學創作卻熱衷於表現人生的苦難,而讀者也樂於從中體會到快感和審美享受。

換句話說,不僅是創作者對悲傷之情有很好的把握,從讀者角度看,表現苦難、引人悲傷的作品是相當有市場的。

宋代評論家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徵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即描繪死亡、災難、戰亂、貶謫、思鄉、離別、失戀等導致悲痛之情的詩歌,會帶給讀者更大的震撼,這類作品往往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當無辜者受到傷害、弱者遭到不公平待遇,當美好的生命即將逝去,讀者將意識到人生與存在的悖謬,便很容易產生恐懼與憐憫。甚至會進一步激活人生命內在的能量,促使了希望的生成和生命的價值實現。即痛感上升為快感,悲感上升為美感。

也就是,「審悲活動使人的情感和理智的快慰,從根本上說,就是使人的生命力充分的活躍」。(出自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沒錯,「以悲為美」的重心雖在於「悲」,但落腳點卻在於「美」。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典悲劇的表現,往往是哀而不傷的,體現出一種中和之美。

「中」就是恰到好處,不上不下、不多不少,任何一面都要適度;「和」就是事物的多樣統一以及各種對立因素的統一。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於西方悲劇的那種崇高的、狂飆突進的姿態,中國古典悲劇一般會有一定的調和因素。有時候故事結局會以一種幻想的方式,對悲劇作「補償」式的處理:如《竇娥冤》中的「六月飛雪」與後來竇父親自審理案件使得真相大白於天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杜十娘投江之後,李甲得了怪病、孫富受驚而終,冥冥中有股神秘的力量幫助杜十娘報復傷害她的人;有時候作者甚至會把所有的悲劇消融在一種虛幻的和諧裡:悲涼徹底如《紅樓夢》,最後卻歸於「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古老的愛情傳奇《梁祝》中男女主角雙雙殞命,卻從墳墓中飄出一對蝴蝶。

也就是說,中國式的悲劇,很少悲哀到底,一般會在悲劇的情節上加上一個稍顯亮色的隱喻或結局,以免破壞了中和之美。

我們該記得魯迅先生的《藥》,全篇一直籠罩著一層壓抑的氛圍,卻在結尾處寫夏瑜的墳頂開出了一圈紅白的花,讓人似乎又看得到希望。這種處理方式,很明顯受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

「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來源於悲壯蒼茫的浩大自然,發端於悲慘苦難的現實生活與困苦的人生際遇,根植於人類豐富的人身情感。

優秀的悲劇作品的功能在於讓人面對人生的苦難,看清生活的嚴峻,直面慘澹的人生。從而引人深刻思考,使人性走向成熟與完整。

相關焦點

  • 看懂人性,將獲得理性人生,《莎士比亞悲劇喜劇全集》不容錯過
    生而為人,為何卻有如此大的區別?人性和人心,是否也生了病?一個能在恐慌中保持理性和冷靜的人,一定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長遠的格局觀。想必也一定能在風雨中保護好自己和自己珍視的親人。光輝人心與黑暗人性之間的距離,其實只隔了「理性」這道牆。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本·瓊斯曾為這部戲劇集題詞,稱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二、作品分期恩格斯認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 你們喜歡看悲劇還是喜劇?
    你們喜歡看悲劇還是喜劇?我們都知道,文藝作品有喜劇和悲劇之分,魯迅曾經這樣說: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話出自於魯迅,講得也很透徹。其實,這句話一開始是這樣的,「不過在戲臺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百年酒館,這種喜悲交織的手法,應該是喜劇創作的標杆!
    首先,這部劇的笑點很散,但是效果很好,喜中帶著深刻的悲哀。(這難道不是喜劇的真諦嗎?)其次,這部劇的真實感是那麼地強烈,完全沒有傳統喜劇中的浮誇氣息。人物的對話,劇情的推動,人性的描述都很真實深刻。大量的當代現實生活中的睏倦,多變,隔閡,荒誕以及不堪,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 這一生要做的,不過是發現生活之美
    後技術部門鑑定,確為贗品。有人問:你為何能一眼看穿?溥儀說:宮廷呆文物看多了,直覺。美感,有時是直覺,只要在美的氛圍中浸泡久了。秋天收割完畢的田地裡,秸稈被擺放得規整劃一,氣勢如虹,像遠徵歸來的老兵,帶來疲憊、帶著自豪。即使是農民,只要他在勞動中把美感沉澱進內心,在大地上創造出無窮的秩序,他就是當仁不讓的美學家。
  • 是喜劇?是悲劇?導演以莫裡哀原作為腳本,由你去發現...
    整場氛圍從輕鬆到壓迫,從光明到陰暗,情緒由喜而悲,自淺至深,無時無刻不觸動心靈。來自俄羅斯的最好的戲劇院之一的聖彼得堡模範劇院即將首次向中國觀眾呈現空前壯麗的史詩巨作。 是喜劇?是悲劇?「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的喜劇接近悲劇,戲寫得那樣聰明,沒有人有膽量敢模仿他」——歌德他的榮譽什麼也不缺少,我們的光榮卻缺少了他。
  • 為何說漢魏六朝文藝以悲哀怨憤為美?有哪些表現?形成原因是什麼
    這些作品是漢魏六朝以悲為美作品中最激動人心的,曾被人稱作「文溫而麗,意悲而遠」。當然,在漢魏六朝,除了這類沉重憂鬱的悲劇作品外,還有自然的山水詩,輕歌曼舞的宮廷文學,它們恰如五光十色的紗幕,環裹纏繞著浸滿血淚的時代苦難。但這類作品的核心,卻依然滲透著六朝文人對命運的憂慮,對人世的悲觀。東晉名士,在山水賞會中,宣洩著對人生的憂憤之情。
  • 董元奔‖悲與勇: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
    哈代作品中的思想是悲和勇的有機統一,為此,本文也就從這兩個方面探討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即:哈代的悲與徐志摩詩歌的現實主義基調;哈代的勇與徐志摩詩歌的浪漫主義特徵。親耳聆聽哈代對他本人作品的總結,徐志摩受益匪淺,回國後他發表了《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哈代的悲觀》等評論文章。這些評論文章反映了徐志摩對哈代認識的升華,特別在他對於哈代作品的悲和勇的辯證關係的認識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中國文學界一直把哈代當作一個「悲觀主義者」和宿命論者,認為哈代作品中的主人公永遠都不能擺脫悲劇命運。
  • 《摩登時代》:喜劇中演繹悲劇的大師卓別林
    卓別林的默劇讓人體會到此時無聲勝有聲,曾經眼中的喜劇,現在默默來看,成為了心中的悲劇,逝去的歡笑,流淌的悲涼,卻又蘊含著點點希望。不知現在的還有多少人記得卓別林,曾經的小鮮肉,影片中的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一根從來都不舍離手的拐杖,卓別林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傳遍世界,描繪世間的人生百態。
  • 喜劇電影《開心鬼上身》,用一個喜劇的外殼包裹著悲劇,笑中帶淚
    親情一直是電影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元素,不過在不同的國家大家對於親情的表達卻不盡相同,韓國作為我們的鄰國,在文化傳統上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而且他們對於感情的表達也是細膩,所以韓國的親情電影一直是很受追捧,細數曾經那些讓你情不自禁熱淚盈眶的韓國電影。
  • 都以為《鹿鼎記》是喜劇,想起周星馳的一句話,才發現這是部悲劇
    最近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正在熱播,看來看去,總覺星爺那版才是最經典的,雖然搞笑,但是又莫名讓人覺得心情複雜,不由得想起周星馳的一句話:「我明明拍的都是悲劇,不知道為什麼你們都說是喜劇!」眾所周知周星馳的影視劇一向以無釐頭搞笑為主,但是他為什麼說自己演的是悲劇呢?
  • 為喜劇文學正名:1940年代孤島上海的滑稽與反諷
    雖然像「喜劇」與「悲劇」這樣劃分,本身就是西方的文類概念,但如果實在要這樣分,那以往的文學史書寫,也大多認為中國古典文學中悲劇所達到的成就,整體上比喜劇高得多。實際上,時至今日,中國文學批評歷來是極少會留意到喜劇的。
  • 老友記S02E03分析:合理運用喜劇中的悲劇元素
    但是,提問者的問題卻引申出另一個創作領域的問題,悲劇和戲劇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為避免長篇大論,毒舌只舉一個例子,僅作拋磚引玉之用。一個人沿著錯誤的方向,使用錯誤的方法,努力到最後,結果失敗,是喜劇。一個人沿著正確的方向,使用正確的方法,努力到最後,結果失敗,則是悲劇。
  • 《長江七號》是悲劇還是喜劇,沒想到成為周星馳最後一部電影
    周星馳的誠心之作,淡化喜劇的家庭故事周星馳小時候的家境並不好,所以他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家庭,可能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保持如此的童真之心,一直在電影中為我們演繹小人物奮鬥最後成功的故事。周星馳的電影有很深的個人印記,無論是《大話西遊》還是《少林足球》,甚至《功夫》,直到這部《長江七號》,周星馳始終都是在為小人物發聲,始終都是在為我們輸送溫暖的正能量。《長江七號》和以前的作品有著很大區別,他的重點並不是讓我們笑,而是儘可能地不讓我們笑,讓我們細心體味這個溫情的故事。
  • 喜劇小品:我們想看的只是單純的「喜劇」故事,而不是強行煽情
    近幾年來最火的就要說喜劇了,畢竟在枯燥的生活裡,有一點笑聲是非常不錯的調劑。歡樂喜劇人就是這麼一個節目,從第一季一直到第四季。我覺得第一季的質量是最好的!有宋小寶,沈騰兩位小品大咖,簡直是直接把節目表演到笑點上。過往的暫且不提,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最新一季的喜劇人!總覺得好像差了點什麼!
  • 愛情悲劇之美
    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 收錄於話題#劉小革作品4個愛情悲劇之美作者 ▏劉小革這些天,忽然間,我手機裡所有的群,都有人在一遍又一遍的轉發《可可託海的牧羊人》的視頻,開始我並不在意,也沒去點開。
  • 清明上河圖中的悲劇與悲劇藝術,我們能從北宋的滅亡中看到什麼
    儘管悲劇藝術廣泛應用於文學、繪畫、音樂、影視等諸多領域,屢見不鮮。但每次看到悲劇性作品時,我們還是會不由心頭一震,那種或悲憫、或激憤、或哀傷、或嘆惋的種種情緒依然不會減少半分。這就是悲劇藝術動人心魄的內在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喚醒人們、感召人們發現人性中的真善美、追求人類社會中的崇高理想,同時也使人意識到人類肉體之軀的渺小、脆弱以及意志、信念的強大、永恆。
  • 那些大小屏上的喜劇和喜劇元素
    當年香港喜劇的登陸,反襯出這邊此一體裁的貧乏和弱化,而馮小剛作品的連續出現,基本形成了可以與之分庭抗禮的態勢,因而以賀歲片為龍頭的馮氏喜劇,為小剛導演在大銀幕上,建立了主流話語不得不承認、大眾口碑嗷嗷期待的核心存在價值和深度影響。
  • 歡樂喜劇人6:開場孟鶴堂吐槽喜劇轟動一時
    從馬三立老先生的「逗你玩」,到白雲黑土的象牙鄉村草圖,到蔡明、郭達、潘長江、馮鞏……喜劇一直是期間最受歡迎的表演形式。晚,一家人敲打瓜子,電視包圍著,聽著本山叔叔段子是對幾代人的美好回憶。不幸的是,當老炮們離開喜劇轉到其他舞臺時,喜劇帶給我們的驚喜越來越少,能記住這個名字的喜劇新秀也寥寥無幾。有幾個笑點,但我不忍心說再見。直到《歡樂喜劇人》上臺,搞笑的故事,非常規的笑點,各類喜劇演員同臺競技,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又一場的喜劇盛宴。
  • 三種不同風格的喜劇電影,許氏兄弟、吳耀漢力壓周星馳
    香港電影,曾經是華語電影的驕傲,它不僅為華語電影圈創造出非常多的經典作品,還為華語電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巨星。香港的喜劇電影一共分為三種風格,一種是90年代周星馳先生的電影作品中的一種無釐頭風格,另外兩種便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許氏兄弟喜劇電影和吳耀漢系列的喜劇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