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三無「暖寶寶」燙傷市民(圖)
「既然是國產的暖寶寶,為何包裝上印的全都是日文呢?」近日,唐山市民王女士反映,前段時間在市場上買了一些外包裝上印滿日文的「暖寶寶」,但在其包裝的邊角上卻又印著一句英文「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
因為沒有詳細的使用說明,王女士為圖方便就將「暖寶寶」直接貼在了皮膚上, 「以前我會隔著衣服貼,但是覺得貼在衣服上容易掉,而且也想更暖和一些,就直接貼在了皮膚上,本以為沒事,沒想到晚上回家覺得肚子越來越燙,趕緊撕下貼在肚子上的『暖寶寶』,結果連皮帶肉一塊扯下來了,真是太可怕了!」王女士趕到醫院後才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被「低溫燙傷」了。這次燙傷事件也讓她再也不敢亂用「暖寶寶」了。
天氣轉冷「暖寶寶」熱銷
記者就此聯繫唐山市工商部門,其工作人員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有中文名稱、廠名、廠址、生產日期,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誌或者中文警示說明。工商部門提醒,唐山市民在購買此類「暖寶寶」時要謹慎。
走訪中記者發現,隨著天氣進一步轉冷,熱水袋、暖手寶、暖桌墊等各類取暖用品被各大商家放到了顯眼的位置上,「暖寶寶」由於其體積小、質量輕、保暖方便快捷頗受市民的喜愛,成為當下一種時尚保暖的象徵。在一家賣場內,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每到冬天,我都會囤一些暖寶寶貼,養成這個習慣了。我不喜歡穿得很臃腫,有了暖貼哪裡冷就貼到哪裡,很方便。」對於「暖寶寶」的安全性能,陳女士認為:「『暖寶寶』用起來簡單方便,直接貼衣服上就可以保暖,並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在一家銷售「暖寶寶」的飾品店裡,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每當氣溫陡降,店裡的「暖寶寶」的銷量就會大增,還有不少人在初冬的時候就購買了很多「暖寶寶」來備著過冬。在這家店內選購「暖寶寶」的劉女士告訴記者,使用「暖寶寶」這幾年,的確出現過不適的情況,「一次是我穿了一件很薄的打底衫,隔著這件打底衫,我將暖寶寶貼在了肚子上,雖然溫暖,中午揭下來的時候肚子上卻紅紅的一片,很久之後才恢復正常。」劉女士告訴記者,前段時間降溫的時候,她將「暖寶寶」貼在腳底睡了一晚,結果腳底出現了小水泡,去醫院看過之後,才知道是「暖寶寶」使用不當導致燙傷,用藥膏抹了好多天才痊癒。
質量優劣不等價格參差不齊
記者走訪發現,市場上被稱為「暖寶寶」的商品不下十幾種,包括暖手寶、暖足貼、暖宮貼、發熱貼等,其種類繁雜質量良莠不齊。
在某批發市場一攤位上,攤主王銘告訴記者,現在這個時節是「暖寶寶」銷售的旺季,前來批發和購買暖貼的市民不在少數。零售價格多為1元,每包10片價格在8元左右。記者注意到,其售賣的「暖寶寶」外包裝上標註的生產日期、生產廠家和生產地址等信息比較齊全。而在相鄰不遠另一攤位,記者看到,其售賣的「暖寶寶」外包裝上標註的基本上都是日語,沒有相關的生產日期、生產廠家和生產地址等信息,只是在比較顯眼的位置,標註了最高溫可以達到63℃、平均溫度為53℃,持續時間為12小時,而其每包10片的售價則為5元。
據攤主王銘介紹,市面上帶有相同袋鼠圖案的「暖寶寶」不下5種,「有一些是仿品,生產日期、生產地址等都不標明,屬三無產品。正品暖寶寶的原材料採用透氧無紡布和優質鐵粉,這些原材料的價格相對較高,導致成品的價格也比較高。」
老人嬰幼兒慎用取暖產品
「最近接收的病人,有些就是因為使用『暖寶寶』或熱水袋等取暖產品不慎,導致的『低溫燙傷』。」採訪中,唐山市人民醫院周醫生告訴記者,「低溫燙傷」是指長時間接觸溫度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燙傷。衡量「低溫燙傷」嚴重程度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熱力,另一個則是作用時間。而且,很多情況下,雖然病人接觸的取暖產品本身溫度並不高,但是由於冬季人體神經反應本就比較遲鈍,皮膚的感覺也弱了很多,所以長時間貼身使用的話,熱力會逐漸滲透到組織引起燙傷。「並且,很多時候,『低溫燙傷』反而比高溫燙傷的程度更為嚴重。」
那麼在冬天該如何使用「暖寶寶」和熱水袋?周醫生建議,給老人和嬰幼兒使用取暖產品一定要謹慎,因為孩子和老人的皮膚相對較薄,即使取暖產品的溫度在50℃左右,也依舊容易損傷他們的皮膚組織。「其他市民在使用『暖寶寶』時,首先一定要確保質量過關,一次使用的時間不要太長,儘量避免直接貼膚使用。在使用熱水袋時,水溫不要過高,儘量避免熟睡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