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上海目前只有一所女校,就是市三女中,為什麼不直接叫上海市女中或者第一女中?
徐永初:追溯歷史可以發現,上海以前的女校數量是很多的,有第一女中,也有第二女中,我們是第三女中。如今還保留下來的,就是我們市三女中。
學校前身是188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辦的聖瑪利亞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監理公會創辦的中西女中,1952年兩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併命名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1981年,市三女中被列為上海市首批重點中學之一,面向全市招收新生。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歷經百餘年發展,學校始終強調以清晰的辦學思想來指導實踐,不斷形成了適合女性發展的管理理念。
早期,學校十分注重涵養性情,改善品質和教育。1950年代,學校重視學生社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1980年代,學校注重女子成才的探索,對女生實施「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教育。1990年代初,學校提出了針對女生身心特點,發揮女生個性特長的辦學思路,提出了「國際化、信息化,有特色的一流女子中學」的辦學目標。
新的世紀,進入第二個百年發展期,學校提出了「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女子高中」的辦學目標和以「獨立、能幹、關愛、優雅」為特徵的學生培養目標,學校課程結構得到了統整和優化。通過必修課程整合、拓展課程延伸、階段課程補充,增加了女子教育的元素,突出了女校教育的特點,國家課程逐步走向校本化。
澎湃新聞:女校有什麼優勢?
徐永初:女校最大的特徵就是單性別,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全身心地對女生進行培養和教育。
正因為是單性別,所以我們的老師會把很多話題敞開說,比如我們的心理課上,會跟學生討論婚姻觀和擇偶觀。
我們的心理課開設了「怎樣與男性交往」的課程,我們的創新課程「教育劇場」有很多男性的角色都是由女孩子來反串的。通過角色的扮演,她們可以體會到不同性別的思維差異。
我們努力探索女子成長成才規律,營造女子成才氛圍,啟迪女子成才意識,挖掘女子內在潛能,發揮女子個性特長,為造就德才兼備、秀外慧中的現代化開放型傑出女子人才奠定基礎。學校的目標是培養言行優雅、學識博雅、情志高雅的女生。
澎湃新聞:女校的學生是否都是「藏在深閨中」?與男生有交往麼?
徐永初:首先我們的師資中,有一半是男教師,在日常學校交流中不乏遇見異性。
女校其實有很多活動,會跟姐妹學校、男女混校一起舉辦,也有境外的男校到市三女中進行交流。
學校還通過開放式辦學增加學生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比如,為女生構建志願服務基地,形成宋慶齡故居等10餘個志願服務品牌項目,這也意味著女生要面對更多的自然人、社會人。在這個服務過程中,我們鼓勵女生組織、溝通、協作、創意、執行,由此提升女孩的自信心、領導力。
在國外和我們中國的臺灣和香港等地區,一個城市都是雙開並蒂,即一所女校周邊都會有一所男校,兩所學校結成對,學習、管理、課程分開,但很多主題活動是一起進行,既因性施教,又尊重年齡的特點。
很遺憾的是,我們上海目前還缺少這樣一所男校,雖然曾經有過男生班的探索,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澎湃新聞:有一種說法是「男生窮養、女生富養」,你是否贊同這樣的觀點?
徐永初:我不太認同,任何東西都不要去刻意為之。
現在的社會環境、物質條件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家長有經濟基礎,即使是男孩,也可以給到他更多的學習機會,讓他多走走多看看,對孩子成長都是有利的。如果說要窮養就不讓他出去,就不讓他多看,這是禁錮他的視野與境界的。
對女生,也不要用物質去堆積,養育一個小公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她怎麼去做更好的自己。
有俗語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我則教導我們市三的孩子,要去反駁這些傳統的觀念,我們就要大氣、大度、寬容,有同理心。
我希望我們市三的畢業生不是光為人妻、為人母,還要為自己乃至為民族、為世界而活,要以個人去影響他人,這就是所謂的領導力,所以我們開設有領導力課程,領導力課程不是選幹部的,也不是培養幹部的梯隊,領導力就是要有影響他人的能力,你要影響他人,先要做好自己。
所以無論是現在的高考改革,還是中考改革,都歸結到一點,給孩子選擇權。
澎湃新聞:選擇權如何賦予?學校是怎麼做的?家長又可以做什麼?
徐永初: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要給到他們更多的自立的機會,自己選擇的機會,選擇是從小開始的。
現在的新高考包括新中考,導向目標很清晰,就是學會選擇。一方面,學校要造氛圍、搭平臺、給機會,無論是選課,選社團,還是選大學,選專業,包括未來選擇人生,都要讓學生自己有選擇權,家長也要有清醒的認識,學會放手。
澎湃新聞:2019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典禮,你請來了跳水奧運冠軍吳敏霞、跳水世界冠軍史美琴,學校為何如此重視體育教育?
徐永初:我們的體育教育貫穿全程,比如我們的學生每天都要長跑,做早操,人人打排球,健美課也是人人都要上的必修課,壘球、籃球、武術等都是通識性課程,所以我們的孩子體能都很好,畢業生們回來學校看望我們老師時,說得最多的是,進了大學後不習慣,運動場上多是男生,很少看到女生,她們上去打個籃球會迎來很多詫異的目光。
我會對孩子們說,「姑娘們,悠著點,給男生們一些機會。」
不少大學的老師告訴我,「你們市三的學生一眼就能認出來」,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告訴我,每年新生報導,自己提書和行李的,健步如飛的,就是市三的女生。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女生健全人格,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具有頑強的性格和品質,對她們一生都受益。
運動競技,讓我們女孩變得颯爽英姿、強大自信,讓她們在青春懵懂時就懂得了「永不言棄、拼搏到底」的精神態度!在開學典禮上,我勉勵女生們:如果我們能有如此鏗鏘之志,那在任何賽場上都將是贏家!我希望所有市三女孩的信念標籤裡,都能融入一份體育情懷、體育精神,體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