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校長:學生擁有了知識,就是最大的失敗!

2021-02-19 camp


共計1686個字| 建議閱讀:4分鐘 | 作者:大衛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理察·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任耶魯大學校長,上一位任滿20年耶魯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

理察·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在萊文看來,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這才是萊文心目中耶魯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學的觀念》的作者約翰·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裡,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能讓你活得幸福,幸福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後,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相信自己,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最欠缺的就是批判性思維,家長一定要重視批判性思維對孩子的重要性。這種思維不能夠承諾你,學完孩子就能考到好學校,學完就能升官加薪,人生走上巔峰,但它可以幫助你和孩子逐漸不被他人所左右,學會把握自己的人生,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工作、事業、使命,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使命。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

長按下面(二維碼)識別關注,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大學教育學不到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你就失敗了嗎?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那麼真正的教育核心是什麼呢?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曾在1993年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上一任任滿20年耶魯大學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理察.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 耶魯大學校長發表聲明:國際學生和學者至關重要,開放是耶魯大學的...
    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芥末堆註:針對近期中美關係緊張帶來的學術交流審查的加劇,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於美國東部時間5月23日在耶魯大學網站發表聲明,稱耶魯大學堅持歡迎來自世界各地有才幹的同事;國際學生和學者在耶魯的校園是受歡迎和尊重的。
  • 哲思|耶魯校長: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是怎樣的
    ▲理察·萊文:「大學有義務幫助社會,讓這個社會像大學一樣,成為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實現自己潛力的地方」。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 哈佛、耶魯校長教育觀: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以下是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
  • 中國學生輸在軟實力?耶魯大學校長的言談,講出了中國教育的真相
    曾任職耶魯大學校長職位長達20多年的理察·萊文對此表示:"真正的教育以及教育的目的,不是只傳授學生知識、技能,而是讓學生可以勝任任意的學科,畢業後能勝任任何職業,融入到社會群體中。"中國學生輸在軟實力?耶魯大學校長講出了中國教育的真相!提起耶魯大學,想必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吧?
  • 耶魯前校長理查得·萊文:孩子畢業後成了專才,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 耶魯校長的答案絕對超出你的想像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 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一、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 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耶魯大學校長理察·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理察
  • 領航者 | 耶魯大學校長:如何才能培養適應未來的思考力?
    作為全世界最出名、最老牌的大學之一,長期以來,耶魯大學以培養了全球各界的領航者,尤其是政界的領航者而享譽海內外,也是很多中國學生心中的「夢校」。耶魯大學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淵源。19世紀時第一個來到北美接受教育的中國學生容閎就是在耶魯接受教育的,而現任耶魯校長Peter Salovey甚至給自己起了一個非常地道的中文名:蘇必德。
  • 耶魯校長:這才是判斷一個人受過教育的鐵證
    ……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理察·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上一位任滿20年耶魯校長的還是1899年就任的亞瑟·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
  • 耶魯大學校長開學演講:當世界身處一片火海,年輕人讀書的意義何在?
    這是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 (Peter Salovey) 在2021年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新生入學典禮上追問學生的一個問題,想必也是很多年輕人當下的迷思。耶魯作為全球頂尖大學之一,其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師資、校友等豐富資源,學生應趁象牙塔時期,儘快汲取充分養料,儲備以後面對世界解決棘手問題的知識和歷練。一開始,我想要改變世界,但我失敗了。我決定縮小我的夢想,只試著影響波蘭的猶太人社群,我在那裡失敗了。後來,我把目標聚焦在我的家鄉雷丁,也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於是,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改變我自己的家庭,然而又失敗了。
  • 耶魯大學校長:中國學生很聰明,但我更喜歡印度的,這並非歧視
    耶魯大學也留下了不少來自中國的學者、研究者,但是,耶魯大學校長卻說:中國學生很聰明,但我更喜歡印度的。在耶魯大學校長看來,中國學生是有硬實力的,但卻輸在了缺乏「軟實力」——情商上。中印學生「情商」大不同耶魯大學第25任校長,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教授就發現,中國留學生往往是校園中最聰明、最優秀的,但卻無法很好地融入團隊。
  • [高端訪問]專訪耶魯大學校長理察·雷文
    耶魯大學學生 劉振莉:胡錦濤主席來演講會對中美關係有很大的促進,來耶魯學習和作訪問學者的老師都對中美關係非常感興趣。    耶魯大學校長 萊文:在如此短暫的訪問期間到一個大學訪問,表明中國文化中對教育的重視,也表明胡錦濤主席本人對教育的重視。耶魯所做的工作就是幫助推動中美之間的友好關係,為我們大家創造更加穩定繁榮和平的未來。
  • 斯坦福、耶魯校長:大學生學什麼才能適應未來發展?
    這次,我們走訪了身處美國西岸矽谷變革中心的史丹福大學,和東岸的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探討高等教育對於社會的作用,學生需要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能適應飛速變化的未來,在全球出現各種危機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培養下一代領航者?
  • 校長剛公開宣稱不喜歡中國學生而喜歡印度人,耶魯大學就遭到司法部...
    按照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其次是印度,兩者相加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 在大家傳統印象中,學習成績好壞是衡量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學習成績好的學霸當然就是好學生,老師和學校都特別歡迎這類,與之相反的學渣卻無論在哪個學校都受到嫌棄。
  • 領航者|斯坦福、耶魯校長:大學生學什麼才能適應未來發展?
    這次,我們走訪了身處美國西岸矽谷變革中心的史丹福大學,和東岸的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探討高等教育對於社會的作用,學生需要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能適應飛速變化的未來,在全球出現各種危機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培養下一代領航者?
  • 耶魯大學校長2020開學演講
    在這些嚴峻的社會問題面前,大學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這是我近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雖然許多問題仍難找尋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耶魯大學的核心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耶魯教職工深知這一點。最近,我和社會學斯特林講席教授Elijah Anderson就「慈憫心」展開了探討。他對於種族不平等問題,尤其在城市環境領域頗有研究,同時作為白宮和國會的顧問,他也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我問他,他是如何教導那些想要改善世界的學生的。
  • 美國耶魯大學候任校長訪問清華
    美國耶魯大學候任校長訪問清華  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記者 李含)4月15日,美國耶魯大學侯任校長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教授、副校長琳達•洛瑞墨(Linda Lorimer)教授訪問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在工字廳會見了薩洛維教授一行。
  • 耶魯大學校長彼得·薩洛維 2025 屆新生開學演講《When the World Is on Fire》
    五十一年前,耶魯大學校長Kingman Brewster Jr.面向新入學的本科生發表演講,歡迎他們來到耶魯,就像我現在所做的一樣。當時,耶魯大學剛剛經歷了非常不尋常的一年。因為幾個月前,也就是1970年5月,來自全美各地的數萬人湧入紐哈芬和耶魯大學,抗議對黑豹黨領導人Bobby Seale和Ericka Huggins有關謀殺罪的審判。
  • 耶魯校長的這封公開信,被外交部點名表揚……
    陸慷美國這幾所大學做了什麼,為何會得到中國外交部點名表揚?這一切,還要從耶魯大學校長彼得·沙洛維(蘇必德)的一份公開聲明說起……「我寫這封信是為了申明耶魯對國際學生和學者的堅定承諾,他們對大學至關重要。」5月23日,耶魯大學網站公開了校長蘇必德的署名聲明。
  • 耶魯大學校長為「創建多元、平等與包容的校園」發起新倡議:建立更強大和更包容的耶魯
    這所優秀的研究型大學,我們必須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利用好各學院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挑戰與不公,並繼續通過多種途徑促進我們的大學進一步發展,這才是耶魯之所以傑出的核心要義。」教務長辦公室與耶魯大學生活秘書兼副主席辦公室,將制定評估現存挑戰的方法,並確定改進的措施。正如校長作出的追蹤耶魯進展的透明公開承諾,大學將向耶魯社區共享制定的結果。所有學院和團體都需要制定促進多元、公平與包容的計劃,並在學校各辦公室的帶領和指導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