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育水平正處於極低水平,育齡婦女規模逐年下降。從長遠角度來看,將導致嚴重的人老化、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經濟增長乏力等問題。對此,記者今天了解到,市婦聯擬向今年上海「兩會」提交《關於完善家庭政策、優化生育環境的建議》,建議構建本市系統性家庭政策以緩解家庭生養壓力,促進生育水平回升。其中,市婦聯提出增設夫妻共用育兒假,強制男性休假不少於育兒假的三分之一,以保障女性就業和職業發展,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
上海家庭平均生育意願為1.3個孩子,「養孩」壓力成為主要因素
自2016年起,國家開放「二胎政策」,五年過去了,想要「生二胎」的人卻越來越少。
而在上海,更是反映在了極低水平的生育率上。2020年9月,市婦聯、市婦兒工委辦開展「家庭生育行為影響因素及政策支持研究」。課題組在普陀、靜安、徐匯、黃浦、浦東、閔行、寶山等區,以20至49周歲已婚女性或配偶為調查對象,開展網絡調查,收回有效卷2220份。調査顯示,當前上海市育齡家庭的生育意願和生育水平較為低迷,家庭平均生育意願為1.3個孩子,僅三成家庭希望生2個及以上孩子。家庭平均生育1.08個孩子,近七成家庭實際僅生育1個孩子,其中超七成一孩家庭未來三年內確定不會生育二孩。
為什麼不願意生?撫養孩子經濟壓力重成為最重要的原因,由此抑制家庭生育水平。市婦聯發現,上海市生養孩子成本顯著高於內各類城市,其中教育投入支出是其他城市的兩倍以上。同時,隨著社會代化程度增高,生育觀念發生重大轉變。傳統生育觀念讓位於個性化的生育道求,「人生完整、夫妻幸福、讓孩子有個伴是生育的主要動機,維持現有生活質量、只生一個好是不生二孩的重要因素」。此外,祖輩提供隔代照料也影響著生育情況。
在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胡申生看來,生育政策的變化反映著社會需求的更迭,目前中國面臨著勞動力不足、人口結構不完善等問題,因而需要對生育進行鼓勵。「生育現狀需要合理調節,這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保障女性就業與職業發展,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
在提案中,市婦聯建議加強生育社會支持,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具體來說,保障生育期婦女合法權益,減輕用人單位用工成本;呼籲以家庭為單位評估撫養負擔,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徵稅,同時嚴打教育機構高收費、亂收費現象。
市婦聯還建議,提升兒童保障水平,降低養育成本。持續推進普惠性託育點建設。多種形式增加託育資源供給,積極推進託幼一體化發展,對現有資源進行充分整合。繼續鼓勵託育機構、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對有需求的家庭提供課後輔導照看服務,推進生育友好的空間網網絡布局。
去年市婦聯在兩會提交提案,建議合併產假和配偶陪護假為家庭育兒假,將現有夫妻雙方合計138天的產假和生育假延長至半年。今年市婦聯對這一建議進行「升級」,增設夫妻共用育兒假,強制男性休假不少於育兒假的三分之一。由此以平衡女性就業與生育的衝突,保障女性就業、職業發展。同時,市婦聯建議衛生健康部門可聯合婦聯、人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等,制定「家庭友好型」企業認證制度,每年推出一批「家庭友好型企業」
此外,市婦聯還建議增強隔代照料者社會福利水平,完善家庭功能和代際支持。提供「喘息服務」,關愛隔代照料者的身心健康。由社區志願者、相關專業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健康幫助、健康知識指導以及科學育兒理念。完善社區設施功能,創造代際共享公共空間,宣揚隔代照料的社會價值。
「完全建成生育友好型社會,才能讓每個家庭都過上高品質生活。」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吳瑞君這樣認為。
尊重「生育自由」,以調節手段化解生育難題
提供良好的生育環境只是其一,推動人們觀念的更新也尤為重要。胡申生認為,許多傳統「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消失,尤其是在國際化大都市,年輕人掌握著生育主動權。再加上近段時間社交媒體上對「生育自由」的熱烈討論,也讓生育成為「非必要選擇」。
與此同時,包括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很早便面臨了生育困境,也通過一系列政策進行鼓勵,但卻收效遲緩。「從少子化到多子化,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也不可能立刻實現,只能通過不斷的鼓勵、宣傳來慢慢解決。」胡申生說。
上海家庭呈現小型化、少子化、老齡化的特點,也讓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胡申生認為,一方面應該尊重生育自由,另一方面採用調節手段從各方面化解生育困境、完善生育環境、改進生育觀念。「最終還是要啟發我們的年輕人,來解決勞動力、人口結構的問題,認識生育二胎的重要性。」
作者:佔悅
編輯:王嘉旖
責任編輯:單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