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英國 BBC Magazine一篇文章稱很多國家的國歌涉嫌抄襲。國歌的歌詞雖然充滿意識形態,但就旋律來說,並不講究原創,常常秉持「拿來主義」。
在重大的政治場合、體育賽事中,奏國歌都是必備的儀式,根據國歌專家麥可•詹姆森•布裡斯託,國歌按風格大約可分為五類:歌(hymns)、進行曲(marches)、 歌曲(operatic)、 民歌(folk)、號曲(fanfares)。國歌起源於16世紀,但大規模為各國接受則要到19世紀民族主義的覺醒。最早的國歌是荷蘭的《威廉頌》,成歌於16世紀下半葉,是荷蘭人反抗西班牙統治所作。其後有18世紀英國國歌《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若女王當朝則改稱《天佑女王》,下同)。到18世紀末,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確立了國歌。到了19世紀,民族主義在全世界興起,國歌迎來了繁榮,尤其是中歐和南美地區,紛紛確立了國歌。在亞洲,19世紀末日本首開國歌之先河,以《君之代》為國歌,多數亞洲國家二戰後才確立國歌。
中國第一首國歌《鞏金甌》於1911年10月4日由清政府頒布, 但金甌還沒來得及鞏,六天後,武昌起義,清政府倒臺。民國期間,權力交接頻繁,國歌更換不斷,先後有《五旗共和歌》、《中華雄立宇宙間》、《卿雲歌》、《國民革命歌》承擔起國歌的重任,直到1937年《中華民國國歌》才正式確立。1949年,《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並沿用至今。
國歌常就地取材,以本國或他國的民歌為調,重新賦詞,完成從微末登上大雅之堂的華麗轉身。英國國歌《天佑吾王》、荷蘭國歌《威廉頌》、美國國歌《星條旗》莫不如是。《星條旗》取自英國歌曲《致天堂的阿那克裡翁》,該曲為英國一個男子社交俱樂部 「阿那克裡翁社團」(阿那克裡翁是希臘詩人,以飲酒詩與哀歌聞名)而作。1814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戰鬥正酣,一位叫弗朗西斯•斯考特•基詩人見戰火中美國國旗仍隨風飄揚,心有所感,遂寫下一首詩,後來這首詩被配上《致天堂的阿那克裡翁》,改名為《星條旗》,傳唱開來,1889年,《星條旗》成為美國海軍的正式用歌,1916年,威爾遜總統下令《星條旗》在軍事和其他正式場合作為國歌使用,最終於1931年通過國會提案,正式成為美國國歌。除了官方正式承認的國歌《星條旗》,美國還曾有事實上(de facto)的國歌,比如《我的國家屬於你》(My Country, 'Tis of Thee),這首歌旋律跟英國國歌《天佑吾王》一致。
傳唱度有時候是確立國歌的重要因素。1926年,設在廣州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將黃埔軍校校歌《國民革命歌》作為代國歌。這首歌的旋律取自法國著名童謠《雅克弟兄》,原因是該曲簡單上口,利於傳唱。到底有多利於傳唱?跟《兩隻老虎》是同一個調。 《國民革命歌》第一句「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唱比讀好聽。
國歌創作盛行拿來主義。很多國家的國歌旋律都照搬其他國家國歌的曲調。其中英國最常為人借鑑,首當其衝的是英國的國歌《天佑吾王》。《天佑吾王》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向世界傳播,曾經的大英國協國家普遍將其作為國歌使用,比如1984年以前的澳大利亞、1980年前的加拿大,時至今日,仍是紐西蘭兩首法定國歌之一。其他很多非大英帝國領土和大英國協國家的國歌也曾以它為譜,比如德國的第一支國歌、1816年至1833年間的俄羅斯帝國、1860年前的夏威夷王國、1961年前的瑞士、現在的中歐小國列支敦斯登等。
在國歌選擇上,德國人歷史上曾多次借用他國國歌旋律,化為己用。德國的第一支國歌《萬歲勝利者的桂冠》(Heil dir im Siegerkranz)旋律照搬英國的《天佑吾王》;1918年,德國一戰戰敗,變成共和國,四年後的1922年,確認以奧地利帝國的國歌《帝皇頌》為旋律的新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二戰結束後,兩德分治,西德獨尊此曲為國歌,東德則另起爐灶,以《從廢墟中崛起》為國歌。統一後《德意志之歌》復為德國國歌至今。
雖然國歌往往寓意民族情懷,但國歌並非並不一定是該國人寫的,很多國歌都是 「外賓」所作。據根據國歌專家麥可•詹姆森•布裡斯託的統計,至少有44個國家的國歌旋律出自外國人之手,頗有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意味。比如,日本國歌《君之代》,乃英國人所賜。明治維新時期, 一位訪日英國軍樂隊隊長約翰•威廉•芬頓見日本沒有國歌,遂建議日本製作國歌,日方同意了。最後由芬頓參照英國國歌《天佑吾王》,譜了一曲,日本方面則從薩摩琵琶俳句集《蓬萊山》選的一首俳句,配上曲子,即成日本國歌《君之代》。
另一個非洲的蕞爾小國幾內亞比索國歌的曲作者則是中國的作曲家曉河。1962年11月,葡屬幾內亞工會代表團來華訪問,聽到曉河的一首歌曲《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後,想請他也為他們創作幾首類似歌曲。曉河創作了一首歌《獨立之歌》,通過中國音協贈予了他們。1974年,葡屬幾內亞獨立,成為幾內亞比索後,將該曲重新填詞後定為國歌。1975年,維德角共和國從幾內亞比索獨立,也將該曲為國歌,直到1996年。
有時候,一國的國歌也能成為其他國家人民的戰歌。美國尚是英國殖民地時,《天佑吾王》就在北美流行。著名的《我的國家屬於你》便是其一,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也提到了這首歌。此外,殖民地時期,根據《天佑吾王》改編的歌曲也有不少,《天佑美國》、《天佑喬治•華盛頓》、《天佑十三州》,不一而足。
法國國歌《馬賽曲》也逃不過被演繹的命運。起初這首歌是反抗普魯士的號角,沒想到,普魯士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改掉歌詞,其中一首搖身一變,成了德意志人的戰歌,成了拿破崙戰爭期間的反法名曲。波蘭國歌《波蘭沒有滅亡》的曲調被斯拉夫人借用,成為「泛斯拉夫運動」的主題歌,後來一度是南斯拉夫的國歌,解體後由塞蒙繼續使用。
大規模的 「拿來主義」和 「模仿借用」催生了抄襲現象。根據 BBC 的一篇報導,有些國家的國歌有抄襲嫌疑。2009年,有人發現波赫國歌跟1978年的電影《動物屋》的開場音樂很像。一家報紙甚至找到了該電影作曲的家人,想讓他們起訴國歌的創作者。烏拉圭國歌中有一段跟義大利作曲家葛塔洛•多尼採蒂的歌劇《盧克雷齊亞•波吉亞》 一模一樣。阿根廷的國歌開頭也被控抄襲,和義大利作曲家穆齊奧•克萊門蒂的一部作品相似。南非國歌《天佑非洲》國歌也時常被詬病他的樂曲抄襲威爾斯作曲家約瑟夫•帕裡的《亞伯》(Aberystwyth)一曲,雖然這一指控看上去非常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