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街讀書會」講座簡報 | 哲人與城邦——第歐根尼·拉爾修筆下的柏拉圖

2021-02-08 草街讀書會

2019年3月15日,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黃瑞成教授做客「草街讀書會」,作了題為「哲人與城邦——第歐根尼•拉爾修筆下的柏拉圖」的精彩講座。講座在西南政法大學毓才樓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楊天江副教授任主持人,西南大學法學院趙明教授、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王恆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喬戈副教授擔任點評嘉賓。蒞臨本次講座的嘉賓還有江帆教授、鄔蕾博士、朱戰威博士、鄭若瀚博士,講座歷時2小時35分,聽眾百餘人。



主持人楊天江副教授首先代表「草街讀書會」歡迎了黃瑞成教授及參加新學期「草街讀書會」的「街粉」們,經過對主講人、點評嘉賓的簡單介紹後,講座即進入正題。



黃瑞成教授表示很開心來到「草街讀書會」分享自己讀書的經驗。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哲人與城邦」,哲人與城邦的關係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關於這個問題,黃老師認為首先就是以史為鑑,我們應該去看一看歷史上哲人與城邦的關係,從第歐根尼·拉爾修筆下的柏拉圖與城邦的關係中尋找答案,這就是講座的「副題」。因此,黃老師以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為中心,分了三個部分來演繹「哲人與城邦」的關係問題。

第一部分,通過對《名哲言行錄》的內容、結構的宏觀考察,黃老師指出,史家拉爾修將柏拉圖的傳記獨立成卷之做法別有深意,且拉爾修還為柏拉圖寫了兩篇墓志銘:


一 

若非福波斯讓柏拉圖降生在希臘, 

他怎會用寫下的文字治療人們的靈魂?

 神子阿斯克萊庇厄斯是肉體的醫生, 

正如柏拉圖是不朽靈魂的醫生。 

二 

福波斯給凡人降生了阿斯克萊庇厄斯和柏拉圖,

 一個治療靈魂,另一個治療肉體, 

他從婚宴上來到這個城邦,

這是他為自己建造的城邦,它就矗立在宙斯的國度。


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發現拉爾修對柏拉圖的評價至高無上,這實質上內含了哲人與城邦的關係問題。《名哲言行錄》第三卷《柏拉圖傳》中有一段關鍵性的文字:


       為你這位公正地與熱愛柏拉圖的人站在一起的女士,為你這位遠超隨便哪個男人,雄心勃勃地探究這位哲人學說的女士,我認為有必要寫下他的言辭的本質、他的對話的次第、他的歸納法的進路,並儘可能做到言簡意賅,以免因為缺少了此項關於他的學說的內容,而無法從我關於他的生平的歸納中獲益:如果我真的依樣把什麼都向你描述出來,那就好比把貓頭鷹送進了雅典城。


其中的「女士」正是多姆娜皇后,她不僅熱衷於政治,也熱衷於哲學,庇護哲人。這段文字清楚地表達了拉爾修在處理哲人與城邦關係上的意圖和技巧,事實上,「公正」是柏拉圖城邦學說的核心議題,「與誰站在一起」則表明了一種政治立場。通過這段文字,拉爾修還使「探究這位哲人的學說成為了一種政治行動」。

第二部分專注於「言辭的本質、對話的次第和歸納法的進路」,也就是柏拉圖學說的內容展示。其中,「言辭的本質」所佔篇幅是「對話的次第」、「歸納法的進路」兩者總和的一倍,表明「言辭的本質」是拉爾修敘述的重心,這也是追問哲人柏拉圖與城邦的關係以及拉爾修如何看待這種關係的重點所在。

關於「言辭的本質」,拉爾修的敘述並不是「柏拉圖如是說……」,而是用「框形結構」的形式描述了「柏拉圖所認可的學說」,同時也用「框形結構」轉述亞里斯多德的看法,以此共同完成對「言辭的本質」的展示。「言辭的本質」包含自然神學、倫理學和辯證法,在拉爾修看來,自然神學至為重要,儘管柏拉圖哲學的重心被認為是倫理學和辯證法,拉爾修用了四倍於倫理學+辯證法的篇幅,並以「靈魂不死」作為開篇,最終指向蘇格拉底的倫理—神(話)學,後者的結論是:


       正義者活到年長的時候,就可以在他們的城邦中實行統治,如果他們想統治。如果他們想統治的話,他們可以結婚,如果他們希望結婚。如果他們希望結婚的話,他們也可以讓他們的兒女們和他們希望的人結婚。你關於那些不正義者所說的全部好處我要用在正義者身上,這些就是正義者們活著的時候從諸神和人們那裡得到的獎賞,除了正義本身所給予的那些好處,可是這些其多少大小,比起他們死後對他們的獎賞,簡直是一文不值。


以及


       如果我們被我說服了,我們就會承認靈魂不死,並且能夠忍受所有善和所有惡果,我們將永遠秉持向上的路,憑著勇勁與各種方式踐行正義,這樣我們將成為我們自己的朋友和自存的朋友,在我們駐留此世期間和此後,我們將受到我們的獎賞,就像優勝者獲得獎品,在此世和在我們穿越了千年的旅程中我們才會獲得幸福。


這意味著,柏拉圖《理想國》中關於城邦政體學說的結論正是來源於蘇格拉底「靈魂不死」的倫理—神(話)學說;柏拉圖的城邦政體學說是以自然神學為基礎的。關於柏拉圖自然神學的核心部分,拉爾修是這樣寫的:


       目的就是像神一樣,德性對於幸福而言是自足的,但對於工具,他需要身體上的優勢,比如力量、健康、良好的直覺等,還有外在的優勢如財富、好出生、好名望,但有智慧的人即使失去這些優勢也不會少了幸福。此外還要參與城邦事務,結婚,不違反既定的法律,還要盡其所能為自己的城邦立法,他沒有充分的理由不如此,除非他看到的情形是民眾的分歧或者敗壞已經超出了限度,他以為諸神的關於人類事物的守護神也是存在的,他第一個認定美的觀念與值得稱讚的、合乎理性的、有用、適當、合宜的事物是共存的。


藉此,拉爾修清楚地表明哲人與城邦之關係的處理方式,即在一個平等民主的城邦政體中,如果「民眾的分歧超過了限度」,哲人有充分的理由選擇拒絕參與城邦事務,城邦的事務將會交由神來處理。並且,因為守護神仍然存在,「孤獨的哲人」也會獲得幸福,也會有事情可做——用美學之物進行美學之路。具體地,他可以用美的觀念引導,與值得稱讚、合乎理性、有用、適當、合宜的事物建立關係;最後達到美的頂點,達到理念可以實現對極端的自由民主城邦的超越。這正是蘇格拉底所指的「向上的路」,這條路此生苦短,來日方長,「那是一條千年的旅程」。

事實上,拉爾修也正是通過這種敘述方式,向多姆娜皇后表明了哲人柏拉圖的心志。

進一步地,在第三部分的辯證法中,拉爾修談到了「正名」、「問答法」和「對話中的神學」。其中,「正名」是在一個極端自由民主的城邦中哲人走上蘇格拉底所謂「向上的路」的第一步;「正名」的實現需要「問答法」,柏拉圖的全部對話、書箋就是問答法的全面展現。

概而言之,在極端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城邦中,哲人放棄了城邦,走上了蘇格拉底所謂「向上的路」,不再盡其所能為自己的城邦立法,而是在以正名為第一步驟的對話中建構神的律法。哲人儘管也祈願人們公正的行事,但是正義作為神的律法,最終保證的只可能是神。可以說,拉爾修用心對當朝掌控實權的多姆娜皇后表明柏拉圖是怎樣一位哲人,不僅是解釋,更是告誡,這實質上是哲人與城邦的另一種關係。



喬戈副教授首先對黃老師嚴謹、紮實、精妙的古典學研究大加讚賞,隨後提出了三個相關問題:一是拉爾修不僅將柏拉圖單獨成卷,伊壁鳩魯也是單獨成卷的,而嚴格意義上兩者是相對立的,為什麼會如此獨特對待?進一步地,拉爾修本人更傾向於誰的觀點呢?

二是本次講座是否意在暗中回應施特勞斯的The City and Man?也就是古典政治裡比較矛盾的問題,即在政治生活與沉思生活之間,哲人是否是被迫參與或進行統治?或者說哲學背後本身就包含了政治訴求?

三是沉思生活與政治生活本身是有對立的因素,是否存在一個分層,即沉思生活是最高層次的生活,而政治生活是一個較低層次的生活?換言之,政治的不和諧,可能恰恰是哲學家獲得幸福的最好機會?


王恆副教授首先表示對黃老師的持續、高質量翻譯工作的敬佩。緊接著,王老師補充了三點背景知識:

(1)拉爾修的聲名在18到19世紀發生了一個較大變化,在18世紀前,拉爾修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古典思想家,但從19世紀後,他的評價急劇降低,甚至僅將其著作視為記載「花邊新聞」的古代史料。

(2)研究者對待《名哲言行錄》有兩種進路,一是將其視為一種歷史資料,因其中記錄了哲人的很多故事,特別是八卦故事;另一種是黃老師所採用的,細緻地解讀文本內容。

(3)考慮到2世紀到3世紀濃厚的宗教氛圍,拉爾修其實在傳記中神化了柏拉圖,並樹立一個皈依哲學的典範,因此拉爾修很可能想為異教哲學辯護,通過多姆娜皇后擴大這種救贖模式的傳播。



趙明教授將黃老師比擬為「前期尼採」,即進行古典語文學研究的青年尼採;同時又認為,「後期尼採」才更值得人們深思。黃教授認為,柏拉圖放棄了對城邦立法的哲人使命;趙老師提出質疑,為什麼柏拉圖還要大規模書寫?是自我放逐式的書寫?可自我放逐最好的方式不是沉默嗎?


通過層層抽絲剝繭,趙老師另闢蹊徑指出,柏拉圖書寫的"理念"世界,昭示的"向上的路",不過是成功的形上學的「自欺」;並認為拉爾修識破了這一點,他之所以記敘亞里斯多德的"柏拉圖思想"就是有力的佐證。拉爾修的《柏拉圖傳》如果是獻給多姆娜皇后,那同樣表明作者對形上學"自欺"本質的洞察,因為皇后所展現的生命衝動和欲望是不可遏制的,她對哲人的喜好難免"欺人"的嫌疑。尼採從古典語文學中看破了這一點,從而走出了古典學的框架、規範和端莊,試圖驅散形上學"自欺"的迷霧,釋放生命的激情和創造性能量。


最後,趙老師表示對理想城邦的書寫一定離不開對生命自由的歌頌。如果正義正如黃老師所說的「是其所是」,那麼自由生活的動力機制則是「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人們正是在這樣的糾纏中永葆生命活力,也才能走上不依賴神的道路,進而避免柏拉圖"理念"式的語言「自欺」。           


作為回應,黃老師重申了三點內容:

(1)哲人在政治上清閒,正好可以去追逐「向上的路」,實現基於德性的自足的幸福。

(2)拉爾修的寫作意圖也是在為自己申辯,哲人應當像柏拉圖那樣著書立說,像《史記》一樣傳世後人。

(3)如趙明老師生命哲學關注的內容一樣,精神自由問題可以通過作為「向上的路」的寫作來實現。


現場觀眾提問:拉爾修多次提到多姆娜皇后,他是希望通過「貴婦路線」用柏拉圖哲學影響上層統治者,或者是通過皇后影響皇帝嗎?

黃瑞成教授指出,拉爾修的寫作目的是非常豐富的,他可以從寫作中獲得生活來源,也要通過寫作保證哲人安全,當然也要影響多姆娜皇后,以及其他影響,都有不小的可能性。目的並不單一。




                   

相關焦點

  • 陳嘉映:柏拉圖——哲人不王
    一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柏拉圖對雅典政治的發展很失望,沒有投身雅典政治,而是到各處去遊學,到過小亞細亞、埃及、義大利等地,學習哲學、天文、數學,考察各地的政制、法律,後來也邊學邊講,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追隨者。其中一位名狄翁者,是西部強邦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一世的姻弟和大臣。通過狄翁的引薦,40歲的柏拉圖渡海到了西西里,試圖說服狄奧尼修一世採用他自己心目中的良好政制。
  • 經典與解釋新書 |《哲人-王》:柏拉圖《王制》的論證
    《王制》卷一屬於柏拉圖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與其他各卷不是一回事,對其他各卷中為正義所作的辯護沒有實質作用。卷二(369b5-372d3)描述的第一城邦在浮現出來的論證中找不到合理位置,這是無法原諒的錯誤開端。太陽、線段和洞穴等核心比喻並非在講述一個連貫的哲學故事。
  •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 《理想國》小組第四次讀書會
    回顧:2020年12月19日,《理想國》讀書小組第四次讀書會。範圍:505a至第七卷結束。內容: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分別為日喻、線喻、穴喻)是《理想國》全篇的核心和凝練,也貫穿了柏拉圖對話錄。
  • 世界歷史:哲學之王——柏拉圖
    柏拉圖作為繼蘇格拉底之後又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記載他生平的史料並不多。人們介紹他的生平時主要是依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和柏拉圖自傳性的《第七封信》。《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的作者第歐根尼·拉爾修是公元1世紀的傳記作家,他記載了眾多希臘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全書共10卷,其中第3卷全部用於記載柏拉圖,共109節。柏拉圖的《第七封信》是柏拉圖傳世書信(共13封)中最長的一封,大多數學者承認這封信是柏拉圖真作,把它當成可靠的史料進行研究和引證。
  • 希臘三哲中的數學哲學家:柏拉圖
    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裡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有「平坦、寬闊」的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
  • 經濟思想的冒險|城邦與哲人
    一、城邦英語中「政治」(politics)一詞源自亞裡斯多德的《政治學》(Πολιτικά),即polis,該詞的意思是「城邦的事務」(affairs of the cities)。之前已經說過,城邦是希臘人在拋棄了「國王」之後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激進實驗。
  • 柏拉圖: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
    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標誌著古典希臘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時代的結束,哲學與宗教時代的開始。大家可以仔細讀讀下面的內容,非常有意思,即使現在,也還是有思考價值。從字面上看,這個表述蠻符合柏拉圖的原意,問題是,柏拉圖所說的「無知」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無知」含義完全不同。柏拉圖所說的無知很大程度上是哲學意義上的無知,我贊同@林偉長的解釋:「他們受限於感官等因素而只能看到物品的投影,這種投影或許可以理解為現實世界中存在許多僅僅是對理念的世界進行近似的事物」。
  • 吳增定丨家庭與城邦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談起
    比如,孩子生下來之後由城邦集體撫養,父母知道誰是自己的親生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在《理想國》的第八卷,柏拉圖在談到一個正義的城邦為什麼會敗壞時,認為主要的原因就城邦的統治者所考慮的不再是整個城邦的共同利益,而是自己私人和小家庭利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圖的本意並不是完全廢除家庭,而是僅僅廢除私人家庭。
  • 哲人不王
    社會分工,讀書人替人讀書,或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職分而已;宰豬屠狗亦有秘辛,若論治術,自有羊倌。哲人不王文/陳嘉映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 【學界視點】走向寧靜之路——崔延強教授談希臘化時代的哲人理想
    近日,一場題為「通向寧靜之路——希臘化時代的哲人理想」的學術講座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辦。主講人崔延強教授是著名的希臘哲學專家,時任西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82級的校友。人們不再接著柏拉圖繼續問何種政制是正義的,而是問在這苦難的世界裡人怎樣才能幸福。希臘人與蠻族人之間虛設的界限已經模糊,世界日趨一體化,希臘人終於放棄亞里斯多德式的優越,學會以「世界公民」的眼光觀察世界。「國家」逐步退去傳統城邦的政治色彩,變成哲學家實現自由意志的國度。在這個國度裡,出現了「世界公民」、「責任」、「選擇」、「自由意志」等嶄新的概念。
  • 陳嘉映:哲人不王
    作者:陳嘉映摘自:《價值的理由》 第三章編輯:哲思君轉載請註明: 轉自「哲思學意」 ID:InfinitePhilosophy一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 哲學家柏拉圖:沒有愛的愛情,才是最好的關係
    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主張城邦必須要由看過理型的哲學家來帶領,才能夠達到「接近」完美的境界。談到感情,也因此呢,柏拉圖堅持終身不婚,他說,他是天上的仙人,他的另一半不在人間,而在天界。如果他與人間的複製品結婚,無疑是壞了他的身價。他終身因而不結婚,不跟女人談戀愛。這麼說吧,當以訛傳訛之後,柏拉圖式的戀愛就便成了只談精神,不談軀體的婚戀觀。
  • 文藝教育、哲學、哲人——「柏拉圖《理想國》解析」第三課
    前兩次課,我們從「什麼是理想的人」的問題出發,跟隨柏拉圖的邏輯——理想的人的靈魂是正義的。什麼是正義?——於是談論正義的定義。如何得到正義?——通過教育,其中重點是文藝教育。文藝教育之後?——進一步是哲學教育。這次課我們繼續下面的討論:什麼樣的人有潛質接受哲學教育?——哲人需要具備的天賦。
  • 柏拉圖和他的理念世界
    和軸心時代中各大文明的多數思想家、哲學家們類似的是,柏拉圖出身於貴族家庭。據說,他的父親正是雅典正統君主的後裔,而他的母親則和過去的雅典城邦首席執政官梭倫有親戚關係。⑤但到柏拉圖這一代的雅典,正統君主統治的王政時代(柏拉圖的父系與此有關)和貴族聯合執政的共和時代(柏拉圖的母系與此有關)早已先後終結,城邦正處於民主制和僭主制的動蕩時代。與柏拉圖類似的是,在時間接近、空間遙遠的古華夏,商王遠裔、宋國貴族後代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也有類似出身和環境。他們面對同樣革故鼎新的新時代,成為了舊傳統的總結者和新傳統的開闢者。
  • 品讀《柏拉圖》,了解一位哲人的思想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在西方文明中,柏拉圖是躋身影響力最大的六位思想家之一。對於《柏拉圖選集》初級讀者不要試圖抱著了解整個柏拉圖世界的心態,甚至都不要去嘗試。下面小編介紹的只不過能讓我們對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有所了解。在作為一個富裕的雅典人,柏拉圖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雅典共和國的興衰榮辱。而柏拉圖的人生第一要事就是結識了蘇格拉底。再加上柏拉圖擁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而蘇格拉底則是引導他成為終生的思想者以及多個領域的智者。一系列的「對話錄」就是柏拉圖一生思考的結晶。
  • 柏拉圖式的愛情,至善至美的追求
    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能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李新國必然的統治者。柏拉圖說。在城邦裡每個人只能幹一項工作,也就是那項最合適他的本性工作。每個人應當牢記自己的職責,木匠就應該本本分分幹木活,鞋匠就該老老實實做鞋。
  • 《哲人神彩 : 100位世界著名哲學家肖像》
    參加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劉大為先生,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總領事王順卿先生,著名漢學家、德國哥廷根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施寒微先生(Helwig Schmidt-Glintzer),塔姆傳媒總裁、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館長彼得•塔姆先生(Peter Tamn),翻譯家、德國海德堡大學馬克思韋伯講座教授王容芬女士,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總經理趙秀清女士,著名藝術家、中央編譯局教授、本書作者薛曉源先生。
  • 我心目中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讀後感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通過對話辯論的方式,並在對話中設計了一個理想化政體,即理想國。首先,理想國是以「社會分工」和「等級劃分」為基礎。柏拉圖認為每個人天生秉賦不同,因而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也是不同的,他們在社會上的分工也就應該不一樣。他把公民分作三個等級。第三等級的人由最普通的勞動者構成的生產階層,他們負責為城邦提供物質需要,同時也受到統治者的保護。
  • 1881TPWS 讀書會10月份「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邀請函
    「怎麼樣,找到你的幸福了嗎?」讓蒙迪安諾帶我們回到一個過去的時代,重回一九六O年代的波希米亞青春歲月!內容簡介 ---- 《青春咖啡館》是莫迪亞諾最令人心碎的作品之一。怍品中一如既往地充滿了調查與跟蹤,回憶與求證,找不到答案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