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與解釋新書 |《哲人-王》:柏拉圖《王制》的論證

2021-02-07 六點圖書

理解《王制》時,幾乎在每一本參考書和每一個百科詞典中都能找到這種最盛行的、四處傳播的謎團:它包含的形上學和認識論學說具有典型的柏拉圖式的特徵。超驗的「相」獨立於人們所熟悉的感官世界,唯有它們是絕對真實可知的;它既非絕對真實,亦非絕對可知。一切知識都是回憶:出生前與相直接接觸讓我們有了知識;出生後忘了知識;此世今生,記憶受到正確的觸動時,我們回憶起知識。

理解《王制》時的第二個謎團是:無論哲學性還是藝術性,《王制》都不是一部統一的著作。這個謎團與第一個謎團一樣充斥著各個地方。《王制》卷一屬於柏拉圖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與其他各卷不是一回事,對其他各卷中為正義所作的辯護沒有實質作用。卷二(369b5-372d3)描述的第一城邦在浮現出來的論證中找不到合理位置,這是無法原諒的錯誤開端。太陽、線段和洞穴等核心比喻並非在講述一個連貫的哲學故事。這部著作的主體部分表達的各種觀點(尤其是詩歌的主題)太過激進,與卷十表達的觀點相衝突;卷十隻不過是整部書實質上已經完成以後才撰寫並被收為附錄的東西。

第三個謎團是:《王制》宣揚極權主義,它所描述的完美城邦或好城邦(Kallipolis)拒絕一切創新和思想自由,在這個城邦裡,異化的、被洗腦的大眾在被洗腦的武裝護衛者的強迫下遵守社會規則,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社會規則的目的何在;這一切都是受過很多訓練的精英階層傳下來的,這個精英階層說謊成性(xii)以便能把更能多時間用於抽象的哲學活動。很少有學者相信這個謎團;但在專家學者這個圈子之外,這種看法與前兩個謎團一樣廣泛傳播。

最後一個謎團是:《王制》的整個論證由於含混不清而無效,柏拉圖開始時為正義辯護,結束時卻為其他東西辯護。為解開這個謎團,已經有太多不同的嘗試。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解釋在深度和力度上還不夠。

如果所有這些謎團都是真的,那麼很難避免這種結論:無論各個部分有什麼價值,《王制》作為一個整體,至多只能算是有嚴重缺陷的傑作。它的形上學和認識論不可靠,它的主要論證是失敗的,它的政治結論令人討厭,它的核心類比不連貫,它的謀篇布局有缺陷。只能對這本書進行局部理解,這本書裡的哲學已經被解剖成碎片,至多不過是超驗的碎片。




這些謎團是真的嗎?接下來,我會對《王制》進行整體性的理解,這種理解能夠證明:這些謎團不是真的,它們代表的正統觀點包含了應當被駁斥的、對柏拉圖的嚴重誤解。因此,通過暗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本書的結構和意圖,《哲人-王》是修正性的著作,它將以全新的、非正統的視角看待《王制》。

在這裡,我不能總結我對《王制》的理解。我認為,這樣的總結會帶來更多的壞處而非好處,會引發懷疑論而無法提供能把懷疑打消的詳細證據。但是,我至少能夠描繪我採取的方式的輪廓。

在第1章(以及第2.13節和第3.3節),我論證《王制》(尤其是它的開篇詞)表達並解釋了柏拉圖的決心,他要與被我們理解為蘇格拉底主義的關鍵因素——詰問法、技藝類比、德性即知識以及意志薄弱是不可能的等學說——決裂。然而,對蘇格拉底的這些批評給柏拉圖留下了一個問題:正義問題和哲學方法論問題。我將在第1.8-2.3節描述這個問題。

第2-5章致力於闡明柏拉圖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柏拉圖並未按照他提出問題時的秩序或風格來提供答案。實際上,我的工作是追蹤《王制》裡的四條不同路徑,其中每條路徑都覆蓋了不同的哲學領域。毫無疑問,與依照秩序解讀相比,這種解讀會掩蓋很多東西。但是,當嘗試這樣做,並看到這樣做向我揭露的東西以後,我被徵服了:我所採納的這種做法的益處遠遠大於它的代價。我追尋的這四種路徑的先後順序,源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王制》的整個論證中,究竟是哪個部分以哪個部分為前提。正如我的副標題所指出的,我把柏拉圖的論證當作我的主題。

第2章處理基礎問題,即認識論和形上學,知識和實在。這是最難的一章,讀者一定要有耐心。以對太陽比喻、線段比喻和洞穴比喻的全新理解為基礎,以卷五(475c11-480a13)中愛觀賞之人和愛技藝之人的論證為基礎,我要論證:《王制》裡的相論和我們對這些相的知識,以及後來《美諾》、《斐多》、《會飲》和《斐德若》中的相論和關於相的知識,二者極不相同。如果我的看法正確,《王制》這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坐標點,不僅把柏拉圖與早期對話中蘇格拉底式倫理理論區分開來,而且與通常所認為的柏拉圖中期對話區別開來。

第3章處理靈魂學,這一章很關鍵。因為在我看來,柏拉圖的靈魂理論(尤其是他對各種欲望所作的解釋)是理解他的形上學和認識論的直通車,能由此看出柏拉圖如何把《王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創作。出於這個原因,第2章開頭部分致力於靈魂學。

第4章處理柏拉圖的政治學和他的好城邦理論。在這裡,他對生產者、護衛者和哲人-王的複雜觀點得到分析和解釋。在這裡,我們看到柏拉圖為何如此強調教育,他為何認為統治城邦的律法是基礎,以及他在為適度的自由而非壓迫作辯護。在第4.13節,我討論柏拉圖對詩歌頗有中傷性的解釋,並為這種解釋的一致性作辯護。

有了柏拉圖的認識論、形上學、靈魂學和政治學,才有可能在第5章展示他的倫理理論,展示他對卷一提到的正義問題的解決(這個思路從未被打斷),並看到他的倫理理論在倫理圖譜上的位置。

我的理解最終依靠的證據當然是文本——作為一個整體的《王制》。因此我把二手文獻所作的一切討論都放在了注釋裡。不這樣做的話就會給人造成這種印象:我的解釋性論證是否成功完全依賴於我對相反論點的批判是否成功,而且,我怕把讀者帶到過度煩瑣的迷宮之中。由此而來的結果是:《王制》的文本本身能夠作為哲學論證的支撐材料;並非完全獨立的二手文本是一個必要的(但卻獨特的、非百科全書式的)連接,與其他學者和其他哲學家的著作連接起來。

我還想說的是,我寫作時主要針對的是哲學家,因此《哲人-王》中的一些段落(就像《王制》本身的一些部分那樣)[xiv]更容易被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們接受。然而,我也儘可能讓我說的話能夠被所有讀者——那些願意努力理解柏拉圖的讀者——接受,並給讀者留下快樂,留下理解後所帶來的生動感受,這是努力理解柏拉圖的人們應得的獎賞。

我並不認為在柏拉圖討論過的任何主題中,他說過的話就是終極真理;我沒想過證明這一點。我為柏拉圖辯護,因為在我看來,常見的反對意見以誤解為基礎,並預設了錯誤的哲學。但是也常常有其他反對意見,包括我的有限智慧所不能理解的反對意見。因此,我並不認為我對《王制》的理解就是終極真理。我已經朝著完整性、終極性去努力。若能成功說服讀者我的理解是可以考慮的,本書中歸於柏拉圖的那些理論是精彩且令人信服的,我就心滿意足了。



相關焦點

  • 陳嘉映:柏拉圖——哲人不王
    一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得君行道」這話粗聽還好,細聽起來,倒好像政治-歷史人物只是政治哲人的工具。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我們只見過哲人被君王用作工具的,沒見過君王被哲人用作工具的。漢武帝說是獨尊儒術,但何嘗是在行孔子之道?後人說,百代多行秦政制,也有人說,表儒裡法,當時的皇帝自己說得客氣一點兒:本朝制度,王霸雜用。這個「用」字用得好――儒家思想,好用的用,不好用的,朱元璋一聲令下,就刪了。
  • 盧梭政治哲學中的哲人王問題
    實質上,這兩個衝突是哲人王問題的變體。由此,盧梭的民主構想不但造成了自己的哲人王問題,而且盧梭還不得不模仿柏拉圖解決理性與激情衝突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哲人王問題。盧梭聲稱自己是民主理論第一人。[1]盧梭的聲稱並非無的放矢,他有著特別而自信的理論期待:力圖消解人類靈魂理性與激情的原初衝突,取消古典政治哲學的等級制[2],以民主取代柏拉圖的「哲人王」(政制),使每一個人儘可能地過上激情自由的幸福生活。
  • 哲人不王
    社會分工,讀書人替人讀書,或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職分而已;宰豬屠狗亦有秘辛,若論治術,自有羊倌。哲人不王文/陳嘉映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 陳嘉映:哲人不王
    作者:陳嘉映摘自:《價值的理由》 第三章編輯:哲思君轉載請註明: 轉自「哲思學意」 ID:InfinitePhilosophy一柏拉圖是西方思想史上數一數二重要的政治哲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外行不一定了解很多,但都知道他所謂的「哲人王」。柏拉圖是思想王國中的王者,但他從來沒當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 理想國與哲人王
    理想國與哲人王羅素先生評價柏拉圖的《理想國》時說,這篇作品有一個藍本,是斯巴達和它的立法者萊庫格斯。我以為,對於柏拉圖來說,這是一道絕命殺手。假如《理想國》沒有藍本,起碼柏拉圖的想像力值得佩服。現在我們只好去佩服萊庫格斯,但他是個傳說人物,真有假有尚存疑問。由此所得的結論是:《理想國》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當然,到底羅素先生有沒有這樣陰毒,還可以存疑。羅素又說,無數青年讀了這類著作,燃燒起雄心,要做一個萊庫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對權勢的愛好,使人一再誤入歧途。
  • 文藝教育、哲學、哲人——「柏拉圖《理想國》解析」第三課
    「本身」的概念貫穿柏拉圖的思想。知識,是對本身概念的把握。柏拉圖所說的知識,不是一個肯定的概念。蘇格拉底說得不到知識,是人生的最大懲罰,無法忍受。「一切美之事物之所以成為美的,是由於『美』。」 愛意見的人,是一般意義上的好人。但不是理想的好人、正義的人——哲人。哲人是「能把握永恆不變事物的人」,「眼睛盯著真理的人」。
  • 「草街讀書會」講座簡報 | 哲人與城邦——第歐根尼·拉爾修筆下的柏拉圖
    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哲人與城邦」,哲人與城邦的關係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關於這個問題,黃老師認為首先就是以史為鑑,我們應該去看一看歷史上哲人與城邦的關係,從第歐根尼·拉爾修筆下的柏拉圖與城邦的關係中尋找答案,這就是講座的「副題」。因此,黃老師以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為中心,分了三個部分來演繹「哲人與城邦」的關係問題。
  • 劉小楓:柏拉圖Politeia怎麼譯?
    該書收入劉小楓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札記,是他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心得。在這本書裡,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了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重點涉及的篇章包括《克力同》《理想國》《會飲》《普羅塔戈拉》等。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選摘《王有所成——關於柏拉圖Politeia的漢譯書名》部分內容。
  • 「王制」與「王道」是什麼關係?
    作者:劉澤華,南開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摘自:《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原題為「論『王道』與『王制』——從傳統『王道』思維中走出來
  • 柏拉圖和他的理念世界
    但到柏拉圖這一代的雅典,正統君主統治的王政時代(柏拉圖的父系與此有關)和貴族聯合執政的共和時代(柏拉圖的母系與此有關)早已先後終結,城邦正處於民主制和僭主制的動蕩時代。與柏拉圖類似的是,在時間接近、空間遙遠的古華夏,商王遠裔、宋國貴族後代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也有類似出身和環境。他們面對同樣革故鼎新的新時代,成為了舊傳統的總結者和新傳統的開闢者。
  • 柏拉圖: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
    哲學王思想是柏拉圖政治哲學的核心,著名的「洞穴喻」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圖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這就是:理想的國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僅僅是知識;理想國家須以可是原文可作許多不同的解釋。柏拉圖明確聲稱囚徒與我們相像,即是說他們代表人類的狀態;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過程則類似於通過教育而獲得啟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對上面事物的觀照解釋成是靈魂上升到理智世界的過程。洞穴之喻對於後來的政治和教育理論影響甚巨。
  • 品讀《柏拉圖》,了解一位哲人的思想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在西方文明中,柏拉圖是躋身影響力最大的六位思想家之一。對於《柏拉圖選集》初級讀者不要試圖抱著了解整個柏拉圖世界的心態,甚至都不要去嘗試。下面小編介紹的只不過能讓我們對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有所了解。在作為一個富裕的雅典人,柏拉圖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雅典共和國的興衰榮辱。而柏拉圖的人生第一要事就是結識了蘇格拉底。再加上柏拉圖擁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而蘇格拉底則是引導他成為終生的思想者以及多個領域的智者。一系列的「對話錄」就是柏拉圖一生思考的結晶。
  • 經典解釋:以《大學》為例
    中國哲學史的特質之一是哲人對經典的不斷闡釋,正因如此,隨著近年來學者對提煉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自身特質的自覺,經典解釋研究日益成為相關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明清之際〈大學〉詮釋研究》(陳群著,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版)就是這樣的研究成果。
  • 劉小楓: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底應該怎麼譯?
    該書收入劉小楓晚近幾年所作數篇習讀柏拉圖的札記,是他在施特勞斯講課稿的指引下閱讀柏拉圖的心得。在這本書裡,劉小楓教授重新識讀了柏拉圖的數篇希臘文原典,在親自重譯的基礎上,對思想史上的一些經典議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理解。重點涉及的篇章包括《克力同》《理想國》《會飲》《普羅塔戈拉》等。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選摘《王有所成——關於柏拉圖Politeia的漢譯書名》部分內容。
  • 《哲人神彩 : 100位世界著名哲學家肖像》
    0 B2)舉行新書發布暨藝術展開幕儀式。他在致辭中表示:「哲人神彩:100位世界著名哲學家肖像」新書發布會暨藝術展,為國內外的朋友們展現了享譽古今的哲學家的風採,讓世界哲學在中國繪畫藝術中得到呈現與對話。薛曉源教授的筆下有仰望星空的柏拉圖,有深思冥想的黑格爾,有棲居幽林的海德格爾;有拱手為禮的孔夫子,有智慧狡黠的公孫龍子,有仁者心動的惠能大師……在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到思想的風採、智慧的光芒和人格的魅力。
  • 【學界視點】走向寧靜之路——崔延強教授談希臘化時代的哲人理想
    「哲人如無特殊情況不參加政治活動」,「不使自己成為暴君」,「一開始就不要追求對眾人的統治。」崔延強教授指出伊壁鳩魯主義者的這個觀點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完全南轅北轍。伊壁鳩魯主義者不再把幸福歸結為一種純粹智識狀態,而是順應自然、放棄教化、審慎選擇後所達到的心靈的寧靜與愉悅,是「沉靜的快樂」,靈魂的無煩擾和無痛苦狀態。
  • 《形上學》Z3的解釋困境與剝離論證
    其中一個焦點問題涉及第三章的主體論證,一般稱為剝離論證或還原論證。這個論證應當如何理解,它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它究竟是在論述原始質料還是在攻擊柏拉圖的「容器」概念,或者是在闡述亞里斯多德自己的質料概念?本文試圖重新梳理Z3的論證結構,和對它的幾種流行的解釋,並分析這些解釋的困境,力圖給出一種新的解釋,來避免以往解釋中的困難。
  • 經典敞開解釋 解釋反哺經典
    三家莊學以「內聖外王」為關鑰,作者對三學之思想要素與理論論證,予以條理化和體系化的重建,在論列比對同異之中,以期「四兩撥千斤」,對三家莊學為何有同也有異、「創構」之標準為何、何為真正值得反思的解釋方法、經典何以為經典、經典本意與解釋的距離如何產生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看法。
  • 柏拉圖學帶來的思想競爭多德學派,對「矯正」柏拉圖哲學的作用
    中期柏拉圖主義者和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復興安提庫斯對後來的柏拉圖主義影響很大,但還沒有形成典型的中期柏拉圖主義思想,這一時期的思想傾向於信仰超越的諸神和相信不朽實體的存在,伴隨著對數學特別是神秘的數字命理學(numerology)的興趣。
  • 柏拉圖:哲學王與威權主義統治的理想國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要部分。 柏拉圖是思想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因而對於柏拉圖的哲學,需要分幾部分介紹,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與分享。正文: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同,雖然不再過問自然界本源的問題,而是專注人自身,力求為倫理與政治尋找到一個普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