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王制》時,幾乎在每一本參考書和每一個百科詞典中都能找到這種最盛行的、四處傳播的謎團:它包含的形上學和認識論學說具有典型的柏拉圖式的特徵。超驗的「相」獨立於人們所熟悉的感官世界,唯有它們是絕對真實可知的;它既非絕對真實,亦非絕對可知。一切知識都是回憶:出生前與相直接接觸讓我們有了知識;出生後忘了知識;此世今生,記憶受到正確的觸動時,我們回憶起知識。
理解《王制》時的第二個謎團是:無論哲學性還是藝術性,《王制》都不是一部統一的著作。這個謎團與第一個謎團一樣充斥著各個地方。《王制》卷一屬於柏拉圖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與其他各卷不是一回事,對其他各卷中為正義所作的辯護沒有實質作用。卷二(369b5-372d3)描述的第一城邦在浮現出來的論證中找不到合理位置,這是無法原諒的錯誤開端。太陽、線段和洞穴等核心比喻並非在講述一個連貫的哲學故事。這部著作的主體部分表達的各種觀點(尤其是詩歌的主題)太過激進,與卷十表達的觀點相衝突;卷十隻不過是整部書實質上已經完成以後才撰寫並被收為附錄的東西。
第三個謎團是:《王制》宣揚極權主義,它所描述的完美城邦或好城邦(Kallipolis)拒絕一切創新和思想自由,在這個城邦裡,異化的、被洗腦的大眾在被洗腦的武裝護衛者的強迫下遵守社會規則,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社會規則的目的何在;這一切都是受過很多訓練的精英階層傳下來的,這個精英階層說謊成性(xii)以便能把更能多時間用於抽象的哲學活動。很少有學者相信這個謎團;但在專家學者這個圈子之外,這種看法與前兩個謎團一樣廣泛傳播。
最後一個謎團是:《王制》的整個論證由於含混不清而無效,柏拉圖開始時為正義辯護,結束時卻為其他東西辯護。為解開這個謎團,已經有太多不同的嘗試。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解釋在深度和力度上還不夠。
如果所有這些謎團都是真的,那麼很難避免這種結論:無論各個部分有什麼價值,《王制》作為一個整體,至多只能算是有嚴重缺陷的傑作。它的形上學和認識論不可靠,它的主要論證是失敗的,它的政治結論令人討厭,它的核心類比不連貫,它的謀篇布局有缺陷。只能對這本書進行局部理解,這本書裡的哲學已經被解剖成碎片,至多不過是超驗的碎片。
這些謎團是真的嗎?接下來,我會對《王制》進行整體性的理解,這種理解能夠證明:這些謎團不是真的,它們代表的正統觀點包含了應當被駁斥的、對柏拉圖的嚴重誤解。因此,通過暗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本書的結構和意圖,《哲人-王》是修正性的著作,它將以全新的、非正統的視角看待《王制》。
在這裡,我不能總結我對《王制》的理解。我認為,這樣的總結會帶來更多的壞處而非好處,會引發懷疑論而無法提供能把懷疑打消的詳細證據。但是,我至少能夠描繪我採取的方式的輪廓。
在第1章(以及第2.13節和第3.3節),我論證《王制》(尤其是它的開篇詞)表達並解釋了柏拉圖的決心,他要與被我們理解為蘇格拉底主義的關鍵因素——詰問法、技藝類比、德性即知識以及意志薄弱是不可能的等學說——決裂。然而,對蘇格拉底的這些批評給柏拉圖留下了一個問題:正義問題和哲學方法論問題。我將在第1.8-2.3節描述這個問題。
第2-5章致力於闡明柏拉圖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柏拉圖並未按照他提出問題時的秩序或風格來提供答案。實際上,我的工作是追蹤《王制》裡的四條不同路徑,其中每條路徑都覆蓋了不同的哲學領域。毫無疑問,與依照秩序解讀相比,這種解讀會掩蓋很多東西。但是,當嘗試這樣做,並看到這樣做向我揭露的東西以後,我被徵服了:我所採納的這種做法的益處遠遠大於它的代價。我追尋的這四種路徑的先後順序,源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王制》的整個論證中,究竟是哪個部分以哪個部分為前提。正如我的副標題所指出的,我把柏拉圖的論證當作我的主題。
第2章處理基礎問題,即認識論和形上學,知識和實在。這是最難的一章,讀者一定要有耐心。以對太陽比喻、線段比喻和洞穴比喻的全新理解為基礎,以卷五(475c11-480a13)中愛觀賞之人和愛技藝之人的論證為基礎,我要論證:《王制》裡的相論和我們對這些相的知識,以及後來《美諾》、《斐多》、《會飲》和《斐德若》中的相論和關於相的知識,二者極不相同。如果我的看法正確,《王制》這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坐標點,不僅把柏拉圖與早期對話中蘇格拉底式倫理理論區分開來,而且與通常所認為的柏拉圖中期對話區別開來。
第3章處理靈魂學,這一章很關鍵。因為在我看來,柏拉圖的靈魂理論(尤其是他對各種欲望所作的解釋)是理解他的形上學和認識論的直通車,能由此看出柏拉圖如何把《王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創作。出於這個原因,第2章開頭部分致力於靈魂學。
第4章處理柏拉圖的政治學和他的好城邦理論。在這裡,他對生產者、護衛者和哲人-王的複雜觀點得到分析和解釋。在這裡,我們看到柏拉圖為何如此強調教育,他為何認為統治城邦的律法是基礎,以及他在為適度的自由而非壓迫作辯護。在第4.13節,我討論柏拉圖對詩歌頗有中傷性的解釋,並為這種解釋的一致性作辯護。
有了柏拉圖的認識論、形上學、靈魂學和政治學,才有可能在第5章展示他的倫理理論,展示他對卷一提到的正義問題的解決(這個思路從未被打斷),並看到他的倫理理論在倫理圖譜上的位置。
我的理解最終依靠的證據當然是文本——作為一個整體的《王制》。因此我把二手文獻所作的一切討論都放在了注釋裡。不這樣做的話就會給人造成這種印象:我的解釋性論證是否成功完全依賴於我對相反論點的批判是否成功,而且,我怕把讀者帶到過度煩瑣的迷宮之中。由此而來的結果是:《王制》的文本本身能夠作為哲學論證的支撐材料;並非完全獨立的二手文本是一個必要的(但卻獨特的、非百科全書式的)連接,與其他學者和其他哲學家的著作連接起來。
我還想說的是,我寫作時主要針對的是哲學家,因此《哲人-王》中的一些段落(就像《王制》本身的一些部分那樣)[xiv]更容易被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們接受。然而,我也儘可能讓我說的話能夠被所有讀者——那些願意努力理解柏拉圖的讀者——接受,並給讀者留下快樂,留下理解後所帶來的生動感受,這是努力理解柏拉圖的人們應得的獎賞。
我並不認為在柏拉圖討論過的任何主題中,他說過的話就是終極真理;我沒想過證明這一點。我為柏拉圖辯護,因為在我看來,常見的反對意見以誤解為基礎,並預設了錯誤的哲學。但是也常常有其他反對意見,包括我的有限智慧所不能理解的反對意見。因此,我並不認為我對《王制》的理解就是終極真理。我已經朝著完整性、終極性去努力。若能成功說服讀者我的理解是可以考慮的,本書中歸於柏拉圖的那些理論是精彩且令人信服的,我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