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畫棺材:為了生命最後的體面 | 穀雨故事

2020-12-24 騰訊網

[摘要]掛中堂、愛書畫,這是裝點門面,日常生活裡能看得著的表現。而像畫棺材這種為死人準備的埋葬品上面大動幹戈的「藝術」追求,即使在全國也並不多見。

棺材高過頭頂,威武的虎頭、五顏六色的廊簷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圖、靈動清雋的山水雲石……從家到墓地,十裡。棺材緩緩地經過。這是最後的告別。

閻小平看著自己親手繪製的棺材被埋入地下,從內心獨自感嘆:我一輩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藝術。

種地、畫棺材、掩埋去世的老人,閻小平的生活和經歷極富張力。

臘月,畫棺材的季節

寒冬,隴中黃土高原小山村。

不大不小的雪已經下了整整一天,還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山村裡所有的黃泥小屋都被大雪覆蓋了。宋再生家的房屋也不例外。宋再生的父親正在打掃院中的落雪,他這已經是今天第三次掃雪了,但院子依然是銀白一片。

向陽的北房裡,宋再生的兒子和二姑正在圍著火爐嬉戲打鬧。宋再生的母親斜倚在土炕上被褥圍成的圓圈裡,她表情木訥、目光呆滯,滿頭花白的頭髮蓬亂零散,她對眼前的一切無動於衷。病魔的疼痛驅走了她內心對天倫之樂的感受。她被診斷為肺癌已有半年多時間,兩月前未入冬時,她還可以下地行走,現在她已無法自行走出房間。

坐東朝西的正房裡,佔據房間總面積三分之二的地上,一口巨大的棺材被高高架起於板凳之上,幾乎佔據了所有空間。畫匠閻小平蹲坐於棺材下方,正專心向棺材側翼塗抹紅色的油彩,主人宋再生在一旁用心伺候著。佔據房間三分之一面積的土炕上,宋再生的兩位鄰居正在「打砂鍋」喝酒。土炕邊沿的煤爐上,煮著紅豔如豬血的罐罐茶。

批灰、打磨兩道工序完成,閻小平來不及抖落身上的灰塵,投入了繪製,宋再生在一旁幫工。

閻小平話不多,手裡忙活,嘴更忙活。他不停地幹活,不停地吸菸。他的畫筆一筆接一筆耕耘在棺材上,他的嘴唇一根接一根地吸著煙。他的菸癮極大,將一根煙點燃,不用手再做輔助,一口一口吸光。

正屋的牆壁被煙燻得漆黑。窗戶本來不足一個平方,主人為了禦寒已用嚴實的廢布料封死。任由四十五瓦的白熾燈如何發力,也難改屋內光線昏暗的氛圍。畫匠說話少,和別人的對話總是有一搭沒一搭,他顯然在思考什麼。倒是土炕上喝酒的兩位鄰居,肆無忌憚、其樂融融。他倆為了誰多喝誰少喝時而爭論得面紅耳赤,時而快意得歡聲笑語,攪動著屋內沉悶的空氣。

眼看著母親去日無多,宋再生要加緊籌辦後事的進度。棺材做好已有兩個多月了,但畫棺材一般都要等到臘月裡。據說這樣吉利,對死人對活人都好。臘月初八剛過沒多久,宋再生就向畫匠閻小平發出了邀請,閻小平安排好時間,今天第一天開工。

眼看著病母的痛苦在一天天加重,宋再生的恐懼和擔憂逐漸轉變成了忍耐的毅力。

「將棺材畫好,心裡就不慌了,不管母親哪一天離去,入殮的事就不用擔心了。」

宋再生生於1981年,他是在父母親連續生了兩個女兒後,父親上廟裡求神問卦後出生的。宋再生的父親感謝神靈保佑,為他取名再生,希望再得一子。但宋再生迎來的只是一個妹妹。他妹妹出生後,中國開始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宋再生父親想擁有第二個兒子的夢想便被阻斷了。多子多福的夢想在隴中農民的心中非常普遍。

像母親病入膏肓這樣的大事件發生時,兄弟多有明顯的優勢,但宋再生必須一個人面對。好在類似宋再生家庭結構的人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增多,社會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宋再生的姐姐打工有成,為宋再生承擔了很大的責任和義務,減輕了他的心理壓力。這在改革開放前或者解放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過去,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不可能再承擔贍養父母的任務。但宋再生的姐姐完全了改寫了舊邏輯。

宋再生的母親不清楚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子女說堅持吃藥就能治好。但眼看著子女為自己畫棺材,她隱約還是意識到兇多吉少。癌症的事外人都清楚,但大家都對她講著善意的謊言,有的人還要好言安慰。對一個行將離開的人,溫馨的語言遠比良藥更有價值。

閻小平話不多,這一則與他相對嚴肅的本性有關;二來是他在有意彰顯匠人的風度。作為走藝的人,他得把握與主人同悲喜的情緒。他深知,每一個請他的家庭,都處於親人即將離世的悲苦情境中,他不能無關痛癢、輕浮恣肆。但這樣的時候,太過嚴肅似乎也不好。畢竟生病的人還沒有死,活著的人所進行的一切都要有活著的樂觀體量。

閻小平忙不過來,主人幫忙打雜刷漆。

顯然,宋再生鄰居的到來,是適宜的、必要的。邀請匠人在家裡幹活,除了主人要極力招待陪侍外,左鄰右舍也有責任盡到作陪義務。隴中農民一直是這樣做的。

閻小平忙於手裡的活計,時間似乎過得飛快;宋再生的鄰居越喝越高興,時間也是過得輕鬆自在;唯獨宋再生的母親忍受著肺部的劇烈疼痛,費力地呼吸著,度日如年。

夜幕漸次落下,下了一天的雪也慢慢停了。黃泥小屋外的杏樹上,一群麻雀嘰嘰喳喳叫個不停,與屋內策拳的人一樣,難爭高下。

忙完了一天,閻小平被請到了土炕的最中央,那是上座的位置。已經喝得舌頭有點卷的村人為閻小平開始熬製罐罐茶。罐罐茶是隴中人特有的喝茶方式。比一枚雞蛋略大的陶罐內,放上一小撮青茶,再夾雜大棗、桂圓、枸杞、花生,添水煮沸,三四人圍坐分飲,每人每次只獲一小口,珍貴如酒。罐罐茶入口甘冽,味苦醇厚。如有冰糖中和,則甘甜爽口。罐罐茶飲用時,必須配備下茶的饃饃。要麼是純白淳厚的鍋盔、要麼是油光可鑑的油餅。隴中人的眼裡,這就是咖啡與甜點的完美搭配。

在隴中,只有腸胃不好的男人才不敢一天連喝幾頓罐罐茶。通常情況下,隨便竄進一戶黃泥小屋,主人招待的第一句話就是:來,喝罐罐茶。閻小平作為藝人,練就了很好的茶癮,一天喝三頓茶完全不在話下。

喝茶,吃飯,喝酒。招待程序是連綴的。

「你今天是主角,你要好好喝幾杯。我們是陪客。」

「我不怎么喝酒,這個你們曉得。」

宋再生的鄰居還想繼續喝,但他們清楚作為座上賓的閻小平不好酒。他沒有酒癮、更沒有酒量,如果強硬敬酒,還有可能被激怒。閻小平反感喝醉的人,更反感佯裝酒醉惹事的人。見多了酒後失德的案例,閻小平給自己定下規矩:從來不喝醉。他對待喝酒的保守姿態,預示著他對未知的事物不願過多去嘗試。

席散了,大家各自回家,閻小平還盤算著明天的事。

窮,還是要講究

閻小平和宋再生是同村人,在宋再生所在的這個住著百來戶人家的隴中小山村,會畫棺材的匠人只有閻小平一個。儘管臨近的外村外鄉也有畫棺材的匠人,但宋再生覺得自己村裡人用著自在,就請了閻小平。

國家曾倡導火葬。但隴中山區人少地多,土地不值錢,火葬從未推行。改革開放前,人們生活困難,死人的棺材鮮有作畫的。改革開放後,各類傳統文化復興,喪葬習俗借勢抬頭,繪畫棺材的民俗文化也日漸隆興。

閻小平所在的縣地理貧瘠,但崇尚文化的精神在鄉戶人家中傳播深廣。賈平凹在一篇文章中對當地人幾乎家家掛字畫甚是感慨:「現在全縣九萬戶人家,不敢說百分之百家裡收藏書法作品,卻可以肯定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牆上掛有中堂和條幅。我到過一些家境富裕的農民家,正房裡,廈屋裡每面牆上懸掛了裝裱得極好的書法作品,也去過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麼家當都沒有,牆上仍掛著字。」

掛中堂、愛書畫,這是裝點門面,日常生活裡能看得著的表現。而像畫棺材這種為死人準備的埋葬品上面大動幹戈的「藝術」追求,即使在全國也並不多見。

中國廣大地域繁多的考古成果中,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的墓室、棺槨,往往有精緻的美術繪畫。而現今中國很多地域的人們都是不大講究為棺材繪畫的。製作缺乏造型,或紅漆、或黑漆,清一色處理。

有民俗研究者認為,棺材繪畫主要取決於家庭經濟情況,經濟情況好的會繪畫棺材,情況不好的一般不畫。但隴中地區與全國各地比,絕對是最貧窮的地方,恰恰是這最貧窮的地方,家家戶戶不分貧富,都要在老人的棺槨上花費心機。

閻小平所在的縣,是喪葬講究最繁多的地方。一個人的死亡,從棺材的製作繪畫,到亡人的壽衣穿戴,再到入殮的禮法儀式,都有一整套古制。這些古制被鄉間藝人,鄉間禮儀執事牢靠地傳承著。

隴中人在棺材的製作上,極其講究。從下到上,底座、廊簷、蓋板,錯落有致;從前到後,由寬變窄,線條分明。有了如此製作精良的棺材基礎,便有了上面繪畫鋪陳的揮灑空間。

棺材尾部一角

做一副好棺材,畫得漂漂亮亮,對於即將逝去的老人而言,是一種「被重視」的尊嚴。對於子女而言,這更是彰顯「孝道」。即便有的人對父母在世時不大孝敬,但父母死去時的棺材必須要製作精美、繪畫精彩。死人的穿戴鋪陳水準、入殮儀式的操辦程度,都是評價「孝心」的量化分值。習俗演化漸成規矩,一整套規矩講究下來,埋一個死人能將活人累個半死。規矩日循月往,還逐漸生出了攀比之風。老人活著時是否孝敬不怕人評說,但死後的排場要不講,總覺得沒面子。表面工作,厚葬薄養,陋習漸成。

有人將隴中的這一民俗文化特點概括為「窮講究」。意為一個地方的人經濟不發達,但是講究卻很多。按照常理,人越是貧窮,應該越是不講究。但是在隴中,這個常理沒有理,也沒人理。

「畫棺材的確是個窮講究。畫得再好,人死了啥也不知道。但是這窮講究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生者給予逝者最後的體面。如果人活在世上一輩子,連一點講究都沒有,來到這世上又有啥意義?」

閻小平的大伯解放初年當兵離開村莊留在了城裡。成了與村裡人相比有錢得多的城裡人。2005年,閻小平的伯母在所居的城市去世,閻小平奔喪時看到,伯母子女按照當地習俗為伯母準備的棺材非常簡易,齊頭齊尾、沒有任何流線造型,更沒有華麗的繪畫,只是朱漆盡染一片殷紅。滿懷神聖畫了很多棺材的閻小平看到自己的親人離世時所用棺材「非常不講究」,自己給自己的內心畫了一個深長的問號:這麼不講究照樣能埋人?

心細一點,慢慢上路

閻小平小時候喜歡畫畫,但沒有機會接受美術教育。他的美術修養全是自學得來的。鉛筆畫、水墨畫,是早年練習的主要途徑。水彩價格昂貴,他的習作一直處在黑白世界。隴中缺水,他的所有畫作裡幾乎都有想像的山水、廊橋、飛瀑。

1980年代初,正值學習年代的閻小平趕上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土地包產到戶,家中缺少勞力,父親拿掉了他手中的畫筆,給了他粗硬的鐵鍬把。

種田,打工,娶妻,生子,生活讓他將鐵鍬把越握越緊。

後來打工,他有了自己能操控的收入。他買來了水彩、顏料,給自己的圖畫增添了色彩。

畫畫成了繁重勞動之餘的調劑。心情來了,塗幾筆;勞累了,或許大半年都不動筆。

閻小平的父親喜好木工,愛做家具。閻小平便將畫技用於畫玻璃。衣櫃、窗戶,凡是有玻璃的地方,都成了閻小平展示藝術成就的窗口。村裡人都是農民,識字的不多,會欣賞美術的更少。他的畫風總是充滿詩意,農民欣賞不來,只說「你畫得不像咱們這地方」。

二十四孝圖:王裒聞雷泣墓

村裡人不欣賞畫作,黃土地更不需要讚美。閻小平的美術天賦成了多餘。天下的財富都是勞動創造的。但在隴中之地,把人掙死,也挖不出黃金。在旱海裡種莊稼是一次次的賭博。老天爺睜眼,給你灑幾滴水,或許你就贏了,就能吃飽肚皮。要是老天爺心情不好,一年不下雨,翻一年的黃土,照舊沒糧食。

1990年代打工掙錢不多,一天也就一塊幾。但這遠比隴中挖黃土種地強。村裡有人徹底不回來,常年打工,繼而實現了舉家進城。閻小平不行,閻小平戀家,家裡有奶奶,家裡有父母,後來還有了兒女。他只能亦城亦鄉、半工半農過活。

興趣之所以稱作興趣,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依然不被荒廢的事。閻小平在生活重壓之下,對畫畫漸漸失去了衝動。

妹夫的出現,激活了他的興趣。

妹夫有位遠房堂哥,在距離閻小平村莊很遠的地方是赫赫有名的大畫匠。他的手藝可以拿下整座廟宇雕梁畫棟、塑像描神的彩繪任務。

受妹夫引薦,閻小平背了兩瓶酒、一條煙,和妹夫一道,鄭重向妹夫的堂哥拜師學藝。

畫廟宇龐大精細,閻小平和妹夫都覺得難度太大;畫棺材簡潔明了,他倆很快就掌握了要領。妹夫仗著自己是堂弟,軟磨硬泡,很快就把師傅畫棺材所用的藍本拓印了一套,再分頭複製了一份,和閻小平各自保存。

他倆跟著師傅畫完一座廟宇,五口棺材,就基本出師上路了。

「師父說畫廟宇的大活你們學不來,畫棺材完全可以了,以後勤學苦練、心細一點,慢慢去上路。」

起初,兩個人總是一起走藝,掙了錢各分一半。但人口死亡率畢竟是一個小概率,僅靠畫棺材是不能養家餬口的。兩個人便各奔東西,各謀出路了。

不吹噓,是浮華社會的品格。

不冒險,是開疆拓土的缺陷。

妹夫是70後,他更樂於迎接中國風起雲湧的城市化,他依靠繪畫棺材學到的基礎,邁向了更遠的遠方。

閻小平是60後,他更傾向於固守村莊。田地是他無法捨棄的一切。不管怎樣的機遇來臨,他都要將村中的土地拉出來比對。

「不管什麼時候,土地是莊農人最要緊的。都跑來跑去打工,中國人那麼多,吃飯怎麼辦?」

閻小平把土地看得重,把村莊的生老病死看得也重。背著師傅傳來的「藍本」,閻小平逐漸成了村莊遠近聞名的棺材畫匠。

閻小平從來不宣揚自己,從來不推銷自己。他畫棺材完全是一副姜太公釣魚的模樣,有人請有人叫,就去。沒人理,心不慌,人也不急。

棺材畫裡的生死秩序

畫匠閻小平形成了自己幾乎精準固定的畫風。但在每一口棺材的畫法上,有一套師傅傳授的關鍵原則需要牢牢把持和區分:主人生前的功業、家世、子孫是否孝道、家庭是否和睦,這些是決定棺材畫法簡繁的直接因素。畫棺材本身是為了傳承孝文化,弘揚道德持家理念,以及對逝者表達美好祈願。但這些願望反映成可視的介質後,必須要有尊卑次序的中國本色。

超過60歲去世的人,所用棺材是壽材,畫法必然要講究一些;30歲以下少亡之人,就簡單處理。60歲之後過世的先人,棺材上繪製《二十四孝》、《山水風景》;60歲之前去世的人,一般繪畫《男福女壽》;30歲之前非正常死亡的人,一般只著色不繪畫。

二十四孝圖:孟宗哭竹生筍

隴中棺材最次的處理方法叫滿堂紅。用河灣裡的紅土和水成泥,塗抹於棺木即可。這類棺材的主人要麼沒有子女、沒人理,比如少亡者;要麼是上有老下有小因災因禍導致的中年死亡者。現在的人嫌製作紅泥麻煩,一般用紅漆代而刷之。在中國很多地區,棺材都是只刷不畫,要麼黑色要麼紅色。而隴中,棺材只刷不畫是最下的做法。

一般的畫法,棺材頭部畫獸面(一般為虎頭),虎頭兩側立柱書寫對聯。虎頭下方畫靈位,書寫生卒年月、生辰八字。靈位兩側畫金童玉女。棺材尾部畫西瓜、石榴等百子圖,寓意老人去世後,家族興旺、兒孫滿堂。棺材兩側畫《二十四孝》、《山水風景》,意向人的生活起居。這種一般畫法多用於兒孫滿堂的壽星老人。

百子圖

較好一點的畫法,是在一般畫法的基礎上,棺材頭部虎頭下方靈牌牌位兩側畫螭龍螭虎,一種像龍又像虎的意向性動物。

特別好的畫法,棺材頭部的虎頭不是繪製的,而是泥胎雕塑出來的,更具立體感。虎頭下面靈位兩側還要畫龍和虎。閻小平說他從未見過這種畫法,只聽師傅講過,自己更從未畫過。龍和虎必須要給達官顯貴的人才能畫。

棺材頭部——獸面虎頭

畫法上的區別,主要在棺材的頭部體現。而棺材的頂蓋和底座部分,基本都是一致的畫法。頂蓋一般都畫北鬥七星,象徵天;底座基部畫山水石,代表大地。色彩搭配上,大戶人家的自然調色複雜、光鮮亮麗。而一般人家的就色彩單調、色澤暗淡一些。這和原材料的檔次也有直接關係。

有的農民家庭全家沒有一個讀書人,但提出給自己父母的棺材用最講究的畫法繪製,這時,閻小平通常都要婉言相勸:「這樣不行,老人受不住,對子女也不好。」

顧客就是上帝。這是最大的商業道德。閻小平秉持師傳規矩,敢於拒斥商業規則守衛傳統價值:「家中沒有讀書人,沒有幹公事的人,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家不能僭越傳統原則。這不是畫匠多掙多少錢,少掙多少錢就能輕易去左右的,這是畫匠行當傳下來的。棺材的繪畫必須符合逝者及其家庭的現實生活。」

製作棺材的木匠似乎不大關心所製作的棺材是否與主人身份、家世相匹配,他們更遵循商業原則,僱主要求怎麼製作就怎麼製作。只要僱主能買來足夠多的木料,木匠總會盡其所能地做出「棺槨相套、底下加底、蓋上加蓋」的豪華棺材。畫匠的挑剔則顯得有點多餘、有點愛管閒事、有點不近人情。

走藝

閻小平畫棺材,走藝範圍只涉及鄰村數鄉鎮,半徑不過10公裡。2014年,他走了一趟高大上的藝——在縣城所在的鄉鎮為一戶「顯赫家族」畫了一口棺材。這是他從藝20年來最遠的一次走藝,也是最受考驗的一次走藝。

這戶人家兄弟三人,其中一人在省裡做官,一人在景德鎮做工藝美術大師。 給閻小平介紹這單生意的人是鄉裡的領導。省裡的官員、工藝大師、頂頭上司,三種人形成了三種壓力。這趟走藝讓閻小平頭皮發麻。

鄉領導動員的時候,閻小平一聽人家家裡有工藝大師,立馬表態:「這個我不敢去。」

「讓你去你就去,你怕什麼?」

鄉領導無法理解閻小平為何會膽怯。

閻小平硬著頭皮進了城。

「鄉裡領導說了,不能不去。但一聽人家的兒子又是當官的,又是工藝美術師,不由得緊張得很。但去了人家很客氣。」

閻小平按自己師傅訓導的規則,給這戶「顯赫家族」用了較好的畫法。但閻小平心目中棺材最關鍵的畫位,「顯赫家族」的工藝美術大師提出自己畫。這令閻小平十分驚訝。

按照當地的習俗,老人的喪葬事宜兒女不能直接幹。比如木匠的父親死了木匠不能親自做棺材,陰陽的父親死了陰陽不能親自葬父。畫匠亦然。這也是「顯赫家族」自己有大畫師,依然需要請一個鄉間藝人的原因。

閻小平認為棺材最重要的頭部一般要畫虎頭,但「顯赫家族」的工藝美術大師提出畫一個靈堂,兩側是山水。

閻小平正在專心繪畫二十四孝中的「齧指痛心」圖畫

閻小平只能客隨主便。

「靈堂人家讓我畫,我沒有畫過靈堂,當時就緊張得冒汗。憑想像發揮,畫好以後人家還很滿意。靈堂兩側的山水人家自己畫,畫得確實好。」

隴中畫棺材,老百姓一般都購置廣告顏料。「顯赫家族」的工藝美術大師備來的是國畫顏料。

「我很少用國畫顏料,廣告顏料一般是外牆用的,質量比較差。國畫顏料細膩、色澤飽滿,好用。」

高大上的走藝結束,「顯赫家族」遞上了600元酬金。閻小平說什麼也不要。因為來前鄉裡領導有交代。

「這是我的同學家,這次走藝你不能收錢,全算給我幫忙。」

主人拗不過,收回了600元,硬塞了100元外加兩瓶白酒。閻小平也拗不過,只能收下。

平時畫一幅棺材的報酬也就是500到600元,但是「顯赫家族」赤裸裸直接遞上600元的支付方式,完全不同於鄉間規則。這令閻小平多少有一些尷尬,也有一些不適。鄉村熟人社會向來講人情,他總覺得這次高大上的走藝,缺了點什麼。

放和拿之間

一口棺材,從批灰、磨平、上色、繪畫、刷漆,一般要用四到七天時間。如果時間寬裕、畫得從容精細,就是七天;如果老人病危、時間緊迫,晝夜加班,就是四天。

2015年左右,隴中一個技工一天的工資大約是170元至180元之間。棺材畫匠的酬勞,理應基本和鄉間技工持平。要是畫活壽(給活著的老人籌備的棺材),應是雙倍工資。但是,畫匠的酬勞並不是嚴格計算出來的,而是主人放,畫匠自己拿。放多放少、拿多拿少,雙方心裡都有一桿稱,但這放和拿維繫了人間的人情味。

一口棺材繪製完畢,最後的晚餐應該是最豐盛的。主人把握火候,在酒足飯飽後席間閒談間隙,用鋪著紅布的飯盤擺上現金,畢恭畢敬端到畫匠面前,這就是報酬。畫匠根據主人放置現金的多少,拿走自己應得的部分。

一般情況下,畫匠拿報酬,會根據主人家境情況取捨。家境好的,自然放得多,畫匠拿得也多。家境一般的,自然放得少,畫匠更不能多拿。不過,不論貧富,主人一般都要放遠遠高於技工工資的現金在盤子裡,但畫匠拿的時候,一定不能放多少拿多少。拿的尺度接近技工工資,也就是畫一口棺材500元左右。如果碰上了特別困難的家庭,不管主人放多放少,畫匠只拿兩三百意思一下就行了,連一個小工的工資都不及。鄉下莊戶人家眼裡,面子和錢財一樣重要,放和拿的人都要顧及對方的面子。

二十四孝圖:董永賣身葬父

「師傅說過,不論窮人富人都要以禮相待。走藝拿工錢,一定要心輕。走藝的人,講究細水長流,注重口碑評價,多一點人情味,就多了門路。」

除了畫法,拿報酬的技巧,也是師傅傳授給閻小平最重要的走藝規則。

畫一口棺材掙500元,生意最旺的時節主要在臘月正月兩個月。閻小平一個冬季也就畫六七口棺材,掙個3000來元。

「小平,你是靠死人吃飯。」朋友對閻小平的職業這樣取笑。

閻小平聽後冷冷一笑,不置可否。

心底間,閻小平把繪畫棺材的技藝看得無比崇高。

離死亡最近的人

「你給你五奶私心,畫得比我的好?」

「沒有,你的比她的好。」

一間外貼瓷磚、內刷白粉的新修房屋內,擺著兩口大棺材。80多歲的梁老太爺和閻小平正評判兩口棺材那一口畫得更好。

梁老太爺的村子和閻小平的村子隔河相望。紅白喜事,兩村互有來往。按輩份,閻小平要稱梁老太爺為五爺。

梁老太爺解放初當兵。入伍不久,就趕上了西部某地平叛戰鬥。

「我和戰友為部隊幫忙趕駱駝,我摔跤受傷了,半路休養沒去成。幾個戰友趕過去,全部犧牲了。」

梁老太爺說自己命大,鬼門關走了一遭,沒死,活到了80多歲。他有五個兒子,九個孫子。算是兒孫滿堂。其中三個兒子在外地工作,事業有成、生活寬裕。按隴中的風俗,梁算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梁的小兒子請閻小平為雙親畫棺材,一次性擺出了兩口。閻小平早前就聽說梁的家世不錯,兒女孝順。到了家裡一感受,果真不假:梁老太爺說一,兒子兒媳不敢奉二。

梁老太爺的棺材自然要按照較好的畫法繪畫。在棺材兩側中間位置,閻小平特意為梁老太爺畫了一個百壽圖(用很多個壽字組合而成的圖案)。但是梁老太爺不太喜歡百壽圖,他更看好老伴棺材中間位置畫的蘭花圖案。

「他對中間的壽字不喜歡。」

梁老太爺的兒子解釋說。

遇到這種情況,閻小平只能停下畫筆,一口一個五爺,講解其中的寓意。

「五爺,百壽圖的意思是祝願你長壽百歲,祝願你家裡人都長壽。」

很快,老人高興了起來。

梁老太爺性情溫和,非常崇尚禮儀。他對閻小平非常尊敬,稱作孝子。

「你奶奶去世的時候,小平你哭得最兇。我那時候來給你奶奶燒紙,我都感動了,落淚了。」

梁老太爺對1994年閻小平奶奶的葬禮記憶猶新。隴中百姓在葬禮上,最關注棺材畫得好不好、紙火買得多不多、子女哭得難過不難過。圍繞大家的關注點,喪禮的攀比之風越來越嚴重。畫棺材就是明證。

人終究有一死。

隴中農村,一個人過了60歲,子女就要為他準備棺材、壽衣,以備不時之需。很多人不喜歡棺材,不喜歡壽衣。閻小平的父母就特別反感這些。但閻小平年年為老人畫棺材,經歷了太多「別離場景」,在父母65歲左右的時候就買來了棺木板。

「老人不喜歡,兒孫要有準備。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情況緊急了會很麻煩。」

梁老太爺的心態好,他對死亡很坦然。閻小平為梁老太爺老兩口畫了兩口棺材,用時一周,梁老太爺和兒子、孫子們幾乎天天守在跟前看,不覺畏懼、反感。遇到這樣的家庭,閻小平也覺得特別溫馨:畫筆靈動,筆下的圖案也活潑生動。

「活壽」繪畫現場:老人毫不避諱自己的棺材,與家人一道評頭論足,其樂融融。

「這種情況也很難得,有的老人不喜歡,兒女就避開老人,不讓他們看見。」

閻小平在梁老太爺家走藝,輕鬆自在、不急不慌。每天晚上跨河返回自己家裡,第二天一大早再趕到梁老太爺家裡。

80多歲的人死亡,被稱作喜喪。為80多歲的人畫棺材就是典型的畫活壽。

「畫活壽就是好。要是遇到緊急情況,就把人整死了。」

一個月前,閻小平剛剛經歷了一次「緊急情況」。請他畫棺材的兒子說他父親的病情加重了,情緒也不好。子女很擔心,希望儘快把棺材畫好。閻小平被請過去剛畫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裡半夜四點,電話響了。

「小平,你趕緊過來,人跳窖了。」

閻小平趕過去時,一群人正圍著水窖打撈屍體。老人的棺材也從室內抬到了室外。隴中迷信說法認為:死在莊院外面的人不能進屋子。

「我記得特別清楚,第一天畫完棺材,村醫還來看過老人,把了脈。說身體沒一點問題,最近不會死,除非是自尋短見。」

村醫一語成讖。

家裡人為了防止老人出意外,專門由老太太盯梢。當晚,老人是正常睡去的。老太太打了個盹,突然發現身邊的被褥高高隆起,扶了一把,居然是捲成捆的被子,人不見蹤影。

老太太爬起來喊人,大家趕出家門,只見水窖旁放著一根拐棍。

「你們這些龜孫子,不讓我去死,我非把你們凍死不可。」

出事前,老人曾多次詛咒子女。

老人死後的幾天,全國範圍突然大降溫。子女沒凍死,閻小平倒是被凍得不輕。

「空蕩蕩的場地,沒有任何阻隔,沒有火爐。後半夜,冷得很。兩隻腳都凍麻了。毛筆頭凍住了,熱水化開了,再凍住。周圍連個人都沒有。遇上這樣的走藝,真是遭罪啊!」

直到第二天中午,死人被放進棺材,停放棺材的地方才搭起了篷布,周圍圍上了玉米秸稈、爛門帘子。刺骨的寒冷才擋走了一些。

三天三夜,趕進度,圍著死人畫完了棺材。

從藝20多年,閻小平畫了近一百口棺材。這樣的事隔幾年總會碰到一兩次。跳窖、上吊、出事故,非正常離去的人,畫棺材都是圍著屍體幹。有時候,夏天出現意外事故,死人往往一兩天就已變臭了。

「圍著惡臭畫棺材,真的辛酸、難心。來請你的人,都是鄉裡鄉親,不能因為有難度就拒絕。不論多麼艱難困苦,答應了主人的請求,就得盡職滿足需求。這種走藝不是為了掙錢,而是踐行諾言。」

一次次「接近」死亡,讓閻小平比常人更加深刻地體悟到了生命無常,生命可貴。

「人活一輩子假得很,說走就走了。美好的人生,就是活著少操心,該吃吃、該喝喝。」

棺材尾部畫上西瓜,寓意多子多福。

年輕人都進城了,閻小平的兒子也不例外。畫棺材的手藝後繼無人,閻小平說自己一直覺得很惋惜。

「沒人學只能失傳,我死了老毛筆往火爐裡一塞,一燒了事。」

閻小平說這話時,攤著雙手,情緒激動。

把死亡打扮得美麗一些

2015年正月十四。

臘月落下的幾場雪,有一部分還賴在瓦楞上、地埂邊。太陽懶洋洋升起來,大地依然寒氣襲人。白雪反射的光芒有氣無力。

清晨,村莊的寧靜突然被打破。原本窩在黃泥小屋的人,一個個走了出來,他們一個個奔向了宋再生的家裡。

宋再生的母親與病魔抗爭了多半年之後,終於以失敗告終。子女將幾粒西藥片餵進老太太嘴裡,期待它們能延緩母親的時間,但老太太吸入一口溫開水之後,病菌圍困的肺葉沒能繼續換氣,失去呼吸的身體徹底倒下了。

宋再生兄弟只有一人。此刻,村裡人成了他最大的靠山。一戶一人,或者一戶兩人三人。

大家都來了。閻小平也來了。

隴中禮儀規定,家中死了女人,弔唁過程中最尊貴的客人,是娘家人,也就是舅父。陪同娘家人共同接受招待的人,必須是和葬禮有關的匠人們:做了棺材的木匠、畫了棺材的畫匠、扎了紙火的紙火匠、吹嗩吶的葉公、看墓穴的陰陽……

閻小平被請到正屋,與眾尊客一道接受禮遇。

席畢,閻小平自覺脫離尊客地位,主動承擔苦力。他放下畫筆的手,幹起了挑水、砍柴、端飯等一系列粗活累活。

紅白喜事,全村人出動幫忙,不計報酬。這是村莊古老的規則。當地人將這種互助合作機制稱作「夥子裡」。「夥子裡」是村莊世代傳承的共同體。這種互惠機制讓村裡的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誰也離不開誰。

繁瑣的葬禮儀式在「總理」(紅白事司儀)的主持下,由「夥子裡」張羅著開展了起來。三天後,宋再生的母親下葬。

棺材高過頭頂,威武的虎頭、五顏六色的廊簷基座、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圖、靈動清雋的山水雲石……

從家到墓地,十裡。棺材緩緩地經過。這是最後的告別。

一個人去世,一個村莊哀悼。遠親不如近鄰,鄉親們永遠是農民最親的人。

鄉親們注視著。棺材上那些寓意深刻的圖畫,積聚著活人的願望,在活人的矚目中以逝者的名義被帶入泥土。

哭聲、叫聲、嗩吶聲……

閻小平親眼看著自己親手繪製的棺材被埋入地下。他從內心獨自感嘆:我一輩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藝術。

身為民間藝人,他要背負村莊共同體;身為種地的農民,他要為村莊的老人塗畫最後的體面。種地、畫棺材、掩埋去世的老人,閻小平的生活和經歷極富張力。

「利用棺材上繪畫的圖案倡導孝文化,起不起作用我不敢打包票。但是,棺材上畫上好看的圖案,會打消一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讓葬禮甚至死亡都會變得容易面對些!」(文/ 閻海軍)

轉自「穀雨故事」微信公眾號(GuyuStory),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穀雨的來歷由來起源及傳說故事 穀雨節氣與倉頡有關嗎
    穀雨一詞,源自於「雨生百穀」之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即使在中國的最北邊,雪霜天氣終於徹底消失了。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
  •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一口棺材,打開一個內陸縣城直通海外市場的大門,這就是曹縣發展的「蝴蝶效應」。正解局出品棺材這行,許多人覺得不那麼體面。在曹縣,做棺材生意別說身價百萬、千萬,年產值過億的也不在少數。這裡生產的棺木絕大多數用於出口,幾乎壟斷了日本市場。每年都有上百萬口棺材從這裡被源源不斷地銷往日本,陪伴離世的人最後一程。曹縣最早開始專門生產棺木的廠家,每個月都要發2萬套棺材到日本,一年的銷售額1個多億。
  • 我和孩子們的「穀雨」課
    (穀雨)二.新授(一)「穀雨」的含義穀雨,時節在4月19日—4月21日之間,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二)「穀雨」二字的漢字演變(五)「穀雨」的傳說故事傳說一 倉頡求穀雨    開天闢地以後,人類經過了幾十萬年沒有文字的日子
  • 趣說「穀雨」節氣背後的文化故事!
    趣說穀雨 ● 一黃帝時代,倉頡立志使人間擺脫沒有文字的苦難,於是尋得一僻靜無人之處造字。三年後,倉頡造字成功,天上玉帝深為感動, 決定獎其金人作為獎賞。倉頡在拒絕了黃金賞賜之後,在夢中許願:「我想要五穀豐登,讓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飯吃。」
  •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了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了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2020-01-08 14:14:44
  • 穀雨傳統習俗有哪些?穀雨習俗吃什麼?關於穀雨的優美短句
    穀雨傳統習俗有哪些?穀雨習俗吃什麼?關於穀雨的優美短句時間:2019-04-20 19:5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穀雨傳統習俗有哪些?穀雨習俗吃什麼?關於穀雨的優美短句 正是穀雨時,落雨滿塘,天晴稻芽揚,是很經典的一句關於穀雨的唯美句子,即將迎來穀雨,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傳統習俗有哪些?關於穀雨優美的句子。 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清     原標題:穀雨傳統習俗有哪些?穀雨習俗吃什麼?
  • 今日穀雨,留住春日與你最後一抹詩意!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gu yu穀雨三月十六 星期六2019年4月20日不知不覺春季即將走過穀雨作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它的到來象徵著「春即去,夏將來 」穀雨習俗今日穀雨【採桑】穀雨是採桑的時節。
  • 體面分手!是我們給彼此最後的溫柔
    陪我們走一程的很多,但一程過後,能陪我們一生的人卻少至於少……「分手應該體面,誰都不要說抱歉……」歌曲唱的好,電影演得好,但現實中能夠真正體面分手又有多少人能夠到?什麼是體面分手?最近曹駿和藍盈瑩因為分手上了熱搜,從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們這一對的分手方式跟以往的不同,沒有撕逼,沒有傷感,不過是把遲到小姐和守時先生的故事娓娓道來,雖覺遺憾,但更多的還是對他們的祝福。曹駿和藍盈瑩是一對成長型戀人。
  • 穀雨洗「桃花水」澡,消災避禍大富大貴,穀雨節氣的習俗與禁忌
    穀雨(Grain Rain)是一年中的第六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 穀雨:春季米食
  • 上海灘風雲人物杜月笙,喪事從簡,為何棺材卻要花大錢買好的?
    做人要吃三碗面,一是情面,二是體面,三是場面,這是三碗難吃的面,可是為了朋友,再難吃都要吃。 ——杜月笙剛聽到這個名字,一瞬間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如此的溫文爾雅,應是民國時期的翩翩公子吧。「不過有一件要多用兩鈿的事,我那一口棺材。這並不是我死出風頭,一定要買口好棺材,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葉落歸根,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活的時候我因為氣喘毛病,到不了,死了我還是要葬到上海去的。」
  • 杜月笙喪事要求一切從簡,只求棺材要買貴的?原因讓人淚目
    將來,當上海"恢復"時,他們會把棺材拿出,然後帶回上海,葬在他出生的高橋市,所以他只要求買個好棺材。由於杜月笙的身體太虛弱,而且他有太多的事情要解釋,所以他無法一次性說完。杜月笙只能用有限的精力一段時間說一段話,然後移開視線,停了很長時間。一段時間後,他的精神力稍有恢復,又努力說了幾句話。
  • 吃盡苦中苦,就為了成「人上人」?其實體面比什麼都重要
    他覺得自己花時間搞創作,不也是為了家庭為了兒女今後著想嗎?但是又想想,自己都潛心創作也大半年了,還是拿不出什麼見得人的作品。那不等於瞎忙乎了嘛,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講了。不過老鄧認真算了筆帳,按照現在他們夫妻倆的工資報酬,真的養不起兩個小孩,更別說能讓他們今後有更好的教育,能給他們工作和婚姻提供更好的保障……所以,老鄧認為,為了讓自己和兒女們過上體面的生活,寫作真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但是,寫作從來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你寫作水平的提高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 「穀雨」時節到,贈你三張老年份闢邪「穀雨貼」!
    今天11時12分,我們將迎來穀雨節氣。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每年4月19~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即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 穀雨早上好問候微信祝福語 2020年穀雨最漂亮的問候動態表情圖片微信
    柳絮飛落,杜鵑夜啼,櫻桃紅熟,我們迎來了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讓我們抓住春天的尾巴,撒下希望的種子。點擊播放 GIF 0.2M2、你會時時好運抱、如意小雨常問候,穀雨節氣又來到:祝朋友穀雨時節歡樂不停歇。
  • 「我·深圳的故事」徵文一等獎|穀雨《外婆》
    【編者按】11月26日下午,「我·深圳的故事」徵文活動在深圳市老乾活動中心·長青書房頒獎,楊曉霞小說《深圳婚宴》、穀雨散文《外婆》、呂布布詩歌《八卦嶺》獲一等獎,讀創·深圳商報APP特刊登一等獎獲獎作品,以饗讀者。
  • 珍惜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 | 忌急躁,勿動肝火
    【穀雨】穀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元稹《詠二十四節氣 穀雨春光曉》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有傳說穀雨源於倉頡造字,倉頡在夢中祈盼「我想要五穀豐登,讓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飯吃」,結果第二天漫天穀粒如雨傾瀉人間,黃帝便將這一天定為了穀雨節。
  • 體面!體面!何為體面!值得深思……
    但是,有一個人的家人,卻沒能等到他回家,很多人假期才剛開始,而他的生命就結束了。那天他開車,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了車禍,他被卡在駕駛室裡出不來,旁邊人都告訴他,你挺住,救護車馬上就到,可這是他在臨終前聽到最後一句謊話。
  • 二十四節氣之穀雨手抄報,好雨生百穀,快到穀雨節氣了,這份穀雨小報確定不學習一下嗎?
    【文字素材參考】01穀雨節氣由來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嗚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任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這時,南方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華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華南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
  • 風水故事:棺材裡藏棺材
    老趙說幹就幹,很快打開了父親的墳,骸骨大多都化了,只有顱骨和少量的一些大骨;老趙打了一口小棺材,裝好了父親的殘骨,專等挑個晚間的好日課偷葬。那晚,老趙帶著3個兒子,從清墓的墳臺正下方打了一個水桶大小的洞,深入墓穴中心,然後把盛著父親骸骨的小棺材偷葬進去。說來也真奇怪,自從偷葬成功後,沒幾年,老趙的大兒子出去做泥水,竟成了遠近聞名的包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