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這個曾經在上海叱吒風雲的男人,終於也到了飄零的那一刻。
在1951年7月底,久病臥床的杜月笙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因為他的兩條腿一點力氣都沒有,已經站不起來了。
風燭殘年杜月笙
之前,香港許多知名醫生都曾治療過杜月笙。過去,他們會說要注意好好休息,但現在,他們在診斷後得到的結果基本上都是:"杜先生精氣神全無,恐怕不是回天乏力。"杜月笙的家人聽了醫生的話,也明白現在只能等時間了,能持續多久是多久,沒有別的辦法了。
幾天後,杜月笙一直在勉強支撐,然後他開始為未來做準備,趁著自己還能說話,安排自己的後事。對於他的妻子、孩子、親戚和朋友,甚至是為他服務的僕人,他都會分別列出每個人應當做的事情。
杜月笙跟手下的人說:"此地是香港, 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算是做客,這裡也不是我們的故鄉,所以喪事切忌鋪張, "杜月笙又對家裡人說道:"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可以超過三天。我去的時候就穿長袍馬褂,還和原來的穿著打扮一樣。這是我穿了大半輩子的衣裳。"
"不過有一件要多用兩鈿的事,我那一口棺材。這並不是我死出風頭,一定要買口好棺材,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葉落歸根,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活的時候我因為氣喘毛病,到不了,死了我還是要葬到上海去的。"
他不想讓自己的屍骨埋在他鄉,意思不能被埋在香港,他們可以先埋在臺灣。將來,當上海"恢復"時,他們會把棺材拿出,然後帶回上海,葬在他出生的高橋市,所以他只要求買個好棺材。
由於杜月笙的身體太虛弱,而且他有太多的事情要解釋,所以他無法一次性說完。
杜月笙只能用有限的精力一段時間說一段話,然後移開視線,停了很長時間。一段時間後,他的精神力稍有恢復,又努力說了幾句話。
"我一生一世,過手洋鈿何止億萬,一旦兩腳一伸,我只要你們在這件事上完成我的心願,讓我多用兩鈿,其餘的事一概從簡。頂要緊的是要記得我們正在落難,凡事切忌招搖,免得給別人批評。所以不論開弔、出殯,絕對不許再擺什麼場面,你們要是不聽我這個話,那就不是愛我,反倒是在害我了。"
8月16日,杜月笙病危。為了維持杜月笙的生命,他的家人在西瓜汁中添加了一些藥物供他飲用,這可能是藥物的作用,也可能是迴光返照,杜月笙醒了。並告訴家裡剩下的全部財產是:宋子良為他存了10萬元,朱如山為他存了10萬元。
姚玉蘭信奉基督教,並邀請趙世光牧師在病床前為杜月笙祈禱。杜月笙說了幾句話後陷入昏迷。下午,無論人們如何稱呼杜躍生,他都沒有回應。
他安靜地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眼角流下了眼淚。最終杜月笙於16:50去世,享年64歲。出席的人們都哭了,他們有與杜月笙有多年友誼的家庭成員、兄弟和老朋友。
風風光光的出殯儀式
他們嘆了口氣,一個如此的風雲人物就此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自己。一時間,整個房間充滿了悲傷和嘆息。
顧嘉棠負責喪治委員會的總務,他的見解與杜月笙有很大不同。
顧嘉棠認為,每個人的離去都應當受到尊重,杜月笙出道至今已在上海超過40年。儘管杜月笙平日內花錢,極為浪費。但是,所有這些錢都花在了結交朋友,創辦公司,銀行,學校上,經過仔細的計算,杜月笙真的用在自己身上的反而沒多少錢。
因此,他認為杜月笙的葬禮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兒。事情必須做得體面,多花18萬港元而已。顧嘉棠的想法也被杜月笙一家所接受。
杜月笙死後,他的遺體被停放在香港萬國殯儀館。杜月笙的親戚,朋友和弟子徒弟按照杜月笙的遺囑,為他支付了高昂的價格,併購買了價值1.5萬港元的楠木棺。
不僅如此,為了讓杜月笙死後更好地入睡,他們還特別邀請風水先生選擇了入殮日期。
杜月笙的傳奇一生
1952年11月25日,蔣介石命令杜月笙的棺材從香港運到臺灣。然後杜月笙的棺材定居在臺北縣汐止鎮大尖山麓之西。
從上海小不點到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傳奇經歷無窮無盡,他的表現受到後代的好評!
想了解更多關於杜月笙,黃金榮,戴笠的故事,我推薦一本關於他們的傳記,這是一本超權威,超豐富,超真實的書籍,講述了傳奇民國時期的上海三大亨跌宕起伏的故事
超長開本,共三本,僅售78元,歡迎採購
這套書非常精彩,滿滿的乾貨,能寫的書裡面寫了,不能寫的書裡面也寫了,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就看你敢不敢讀。這套書是三大本厚書,現在特價僅需78元。有興趣的朋友趕緊定一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