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泰鬥張開濟辭世明天在八寶山火化家人商定喪事從簡
一代大師臨走謝絕送別
屋內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寫字檯前都是一些木雕的人物或筆筒。只是旁邊擺放的一個花籃以及上面的輓聯,提醒人們94歲的建築大師張開濟走了,那一刻是28日0時5分。
簡樸,是張先生一家的傳承。明天上午10時,張開濟將在八寶山火化。張永和說,不準備舉行儀式了,一切從簡,這是父親的意思,也是我們家人商量後決定的。家人在一起商量後決定:骨灰盒也不要那種雕龍畫鳳的,簡簡單單就行。
今天早晨,張開濟的大兒子張保和剛剛從美國飛回來。在他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有政治遠見的人。「1969年我被下放到內蒙古烏拉特旗,3年後才有機會第一次回家。當天晚上夜深人靜時,父親和我談了好長時間,分析當時的形勢,告訴我說,要腦筋清楚,抓緊時間學習,將 來知識肯定有用。另外,不僅要學習,將來有機會還要出國留學。當時 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簡直是做夢一樣。當時內蒙古信息閉塞,但是,父親的話使得我的眼界開闊了。」1980年,保和的弟弟永和出國留學,實現了父親的囑託。
天安門觀禮臺、革命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天文臺、百萬莊部委禮堂,建國初期,北京的不少標誌性建築都是張開濟的手筆,堪稱一代大師。在張老的家裡,滿眼的都是金漆木雕,穿衣鏡上,門楣上,牆邊還用木頭做了幾個4層的架子,上面擺放的都是金漆木雕。「喜上眉梢」、「福壽雙全」、《三國》英雄、《西廂》美人等等,許多歷史典故都能在這些細緻的明清老建築的窗格櫃面、木床花飾的木質物件上看到。
前兩年,張老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去一趟潘家園舊貨市場,那兒的人都知道他,因為他從不還價。張夫人還帶著記者走到張老的臥室,牆角擺放的是一個東洋的木雕。「這個是牆上的木雕,從開臉的笑容上就能看出它的歷史價值。」牆角還有一個柜子,裡面都是木雕。「這些都是張老收藏多年的心愛之物。他不讓保姆動,擔心她弄壞了。」張老當年設計了歷史博物館,還將家裡多年搜集到的古幣一股腦捐給了歷史博物館。
雖然捨得在和建築有關的歷史物件上花錢,但是張老本人又很「摳門兒」。1951年,張開濟與孫靖牽手,從此攜手走過50多年。頭髮花白的張夫人清楚地記得當時兩人結婚時的場景。當年的婚禮很簡樸,一共花了張先生30元錢。還是因為孫靖的母親表示:女兒出嫁起碼得告訴親戚吧?於是,兩人這才請幾個親戚朋友一起吃了頓飯。
本報記者 賈中山
(責任編輯:車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