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超多的機會,也給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困惑與煩惱,有的人想得開,看得淡,一路的風清雲淡。想不開的,則長期鬱結在心裡,形成了或輕或重的心理疾患。網傳,現代絕大多數都有心理疾患,則是輕重程度不同,表現或明或淡,甚至輕得與常人無異。韓國、日本、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患有心理疾患的人數更為多一些,隨著我們社會的高速發展,心理問題也呈現出高增長的態勢來。最為大多數人知曉的小崔,最近,患抑鬱症的有網紅脫口秀李雪琴,特別是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生自殺一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想,一個人看透了生活的本質,還依然熱愛生活,才是真的英雄。一個人看透了生活的本質,還陽光燦爛,這不等同於「臉皮厚」,實在是內心的強大。我想,一個人內心的強大,莫不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
一是看得透生死。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生死興衰的過程。人類因為高智能,發明了醫藥延續了生命,但人類的活動同樣也影響甚至毀滅生命,比如各種災害、意外事故、車禍、疾病等等。人怕死,絕大多數都是怕死的,絕大多數人對親屬、朋友的死亡,尤其是突然的死亡,都會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惻隱之心,憐憫之心。對於親朋友故交的死亡,特別是意外的,意想不到的,突然的死亡,一下子接受不了,正常人也是能夠理解的。我們要有一個客觀的看法。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死亡方式走向生命終點,正如你有你自己方式愛他一樣。他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死,說得唯心一點,都是宿命。一個人真正看透了悟了生死,我們便得大自在。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的心就會釋然,不再有負累,更不會有恐懼。沒有了精神枷鎖,放得下眼前的苟且,才追得上詩和遠方。正如陶淵明一樣,「託體同山阿,他人亦已歌」。
二是放得下名利。名利這個東西,大家都放不下,但是要客觀地看待這個東西,過分地重視,反而會成為人生的累贅。不追求這個東西,也不行,基本的生活也不好維持。所謂說恰如其分,把握一個分寸、一個限度也是可以的。不追求適當的名利,就會失去生活的激情,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就會活得很頹廢,很喪。正如西方「垮掉的一代」。當下日本年輕人的無欲,當下國內90後、00後。但是急功近利,唯利是圖,沽名釣譽,最終也不會有好的下場,反而會徒增煩惱。一旦放不下,待以時日,就是要鬱於成疾。你都抑鬱成疾,你哪還有什麼機會、什麼能力再去追求名利呢。所以,我們要放得下名利,給你的精神、你的心情適當放放假,就會遠離心理疾患。
三是經受得了挫折。古語曰:「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大多數人生而平凡,不如意之事也屬正常,畢竟一帆風順的事少之又少。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人被父母保護的太好,結果走上社會,就和社會格格不入,各種問題的出現,讓自己無所適從。而有些父母,從小就會特意去培養孩子的挫折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孩子考試成績失敗了、孩子和同學之間發生矛盾了,這些事件的發生都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從而讓孩子面對挫折:第一時間想的是去解決問題。現在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人們重視的物質生活的滿足,精神世界相對貧乏,挫折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員工進行挫折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心理疾患。
四是耗得起時間。時間是治療一切病痛的良方。人類是有記憶的,人類的記憶也是限度的。但是患得了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鬱症。耗得起時間就是要避免病因再現。作為親屬朋友,我們就要捨得花時間去陪伴,花時間去傾聽他們的訴說,採取不同的方式引導他,遷就他,照顧他。讓他在愉悅、寬鬆的環境中康復。治理心理疾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也是一個容易反覆的過程。我們不僅要懂得患者對什麼場景、對什麼語言、什麼事件,會有過激變態反應。在陪伴過程中,儘量避免之。耗得起時間就是要有耐心,給其平等交流的機會,要平等對待,不要發號施令;要給足面子,不要凌駕於他;要迴避缺點,肯定表揚優點,不諷刺挖苦。
治療心理疾病,還是尋求正規的科學的醫療途徑。畢竟我不是醫生,更不是一名心理醫生。我從一名思政工作者的角度,談了談我一些膚淺的看法,權當拋磚引玉。大家都來拍磚、吐嘈吧。總之,一句話,祝大家在這個競爭激烈現實殘酷的社會裡,遠離心理疾患,保持一顆快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