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木鐸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儀封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鐸?這木鐸是一個東西,怎麼會把孔子說成一個像木鐸一樣的東西呢?這似乎是很讓人不解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先對各名詞或語句進行分析。
儀封人,姓名不詳,有古者認為封人是一個官名。鄭曰:「儀,蓋衛邑。封人,官名。」
儀封人口中的君子指誰?儀封人謂其未嘗不得見於君子,凡是君子只要到了這裡,他都能見著,也就是君子都願意見他。可見,他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也見了很多有見識的君子,可謂是閱人無數。而他也是以夫子為君子,所以來見。君子之名,在那個時代應該是一個極高的稱謂,所以他認為夫子是君子就是給予高度讚譽了,而不是像我們現代人尊夫子為聖人。
「請見」「從者見之」:儀封人請見,從孔子者代為通報相傳,得以與孔子相見。包鹹註:「從者,弟子隨孔子行者。通使得見。」《義門讀書記》:古者相見必由紹介,逆旅之中無可因緣,故稱平日未嘗見絕於賢者,見氣類之同,致詞以代紹介,故從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請,與不見孺悲異也。此論也是說孺悲無人紹介故而不得見於夫子,因孺悲非本章所論之人,只一筆帶過,待其後再細說。
「喪」,失去。所行之道不為人所知,不為所用,猶若喪之。所患之喪為何?是道,而不是朱子所說的失位去國。以夫子所教弟子,皆是教仁德,並未專求國位,弟子們自然不患無位,而患道無所立,患道之喪。《論語稽》:喪者,出亡在外之名。此義有一定道理,也錄在此以備大家思考。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所謂天,乃天道也,非人也;有用之教也,人不選之天選之。
「木鐸」。邢疏:禮有金鐸、木鐸,鐸是鈴也,其體以金為之,明舌有金、木之異,知木鐸,是木舌也。《周禮》教鼓人「以金鐸通鼓」。《大司馬》:「教振旅,兩司馬執鐸。」《明堂位》云:「振木鐸於朝。」是武事振金鐸,文事振木鐸。此雲「木鐸,施政教時所振」者,所以振文教是也。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曰:「語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聖德之將喪亡邪?天下之無道已久矣,極衰必盛。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邢疏:此封人又說孔子聖德不喪之由也。言事不常一,盛必有衰,衰極必盛。今天下之衰亂無道亦已久矣,言拯弱興衰屬在夫子。
論語這段話總的講什麼意思呢?理學家朱熹的觀點是:封人,掌封疆之官,蓋賢而隱於下位者也。君子,謂當時賢者。至此皆得見之,自言其平日不見絕於賢者,而求以自通也。見之,謂通使得見。喪,謂失位去國,禮曰「喪欲速貧」是也。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言亂極當治,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其所得於觀感之間者深矣。或曰:「木鐸所以徇於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於道路也。」
儀封人的話有什麼見解呢?他說的話有可信度嗎?
儀封人一見完孔子就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是他獨到的眼光。論語稽:然則此封人者,其所見固非常人可及,而夫子一見之,遽致其推許如是,其德容之盛亦迥出言思擬外矣。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封人之意,天下不能永遠無道,既然無道已久,上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即由孔子以先王之道來施教於天下。孔子所說的先王之道,記載在五經之中,為中華文化的根本,亦當為全世界人文的根本。封人所說的天以夫子為木鐸,可謂為至理名言。
儀人所見之君子,多。與眾君子比,而獨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許之高,未之有見。這樣一個閱人無數的人,有識人之明,給予夫子如此論,其後必是要驗證的。果有驗證嗎?
朱子說:「言亂極當治,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教,不久失位也。」
然而,夫子就其後一生也未得位,都是處在失位之中,沒有在其有生之年得以驗應。夫子活著時未能得位設教,此時儀封人之言確實未驗,而論語編者乃在夫子死後作論語,當知夫子未得位設教已是蓋棺定論之事實,倘若「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是得位設教而不久失位之意,自當不取此語入此篇章,儀封人所言已虛,豈可入教化文章為人笑柄?如此反過來看,進了論語,必是所言將是要驗證的。
夫子施教,未見功於當時,而功在萬世,驗應於今。《四書典故辨正》:乃知封人知天處。若泥得位設教之解,則封人之言終不驗,且何必以木鐸為言也。春秋演孔圖雲「聖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某為木鐸制天下法。」此即孔注所云「製作法令以號令於天下」者。蓋謂聖人雖不得位,必為天下製法,斷不空生,與封人「何患於喪,天將以為木鐸」之語意正相吻合也。
皇疏引孫綽云:達者封人,棲遲賤職,自得於懷抱,一觀大聖,深明於興廢,明道內足,至言外亮,將天假斯人以發德音乎?夫高唱獨發而無感於當時列國之君,莫救乎聾盲,所以臨文永慨者也。然元風遐被,大雅流詠,千載之下,若瞻儀形,其人已遠,木鐸未戢,乃知封人之談,信於今矣。
木鐸當世可用,後世亦可用,器也,夫子乃振萬世聲音。其思想得位,《論語》得位,生不得位而死後得「萬世師表」位。
(喜歡的讀者請關注我,我的號專門講解《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