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精品推薦)

2020-12-23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於匡」。這事發生在匡地。事情大概經過是這樣的,《史記孔子世家》:將適陳,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於衛,然後得去。

包曰:匡人誤圍夫子,以為陽虎。陽虎曾暴於匡,夫子弟子顏尅時又與虎俱行。後尅為夫子御,至於匡。匡人相與共識尅,又夫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圍之。

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呢?是哪一年?我認為是在定公十五年,夫子是在魯國郊祀後才離開魯國。史記記載「是歲魯定公卒」可見是公元前495年。

匡人為什麼要圍禁夫子?夫子的相貌與陽虎相似,而且當年陽虎暴匡人時,替陽虎御車的就是孔子弟子顏克(也稱顏高:史記記載顏刻為僕;《孔子家語》作顏刻,一作克,一作產)。

和夫子一起的弟子都有誰?這段史記講顏克為僕,是一起周遊列國的。另外,從孔子於陳蔡的諸弟子,史記孔子世家載有顏淵、子貢、子路,弟子列傳有子張,呂氏春秋慎人篇有宰予,此外則無考據。

「文不在茲乎」。朱子集註: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不曰道而曰文,亦謙辭也。茲,此也。孔子自謂。

《穀梁傳》哀公十四年疏引論語云: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文王既沒,其為文之道,實不在我身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曰:茲,此也。言文王雖已死,其文見在此。此,自謂其身。文王既沒,故孔子自謂後死。言天將喪此文者,本不當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喪也。

馬曰:「其如予何者,猶言奈我何也。天之未喪此文,則我當傳之。匡人慾奈我何,言其不能違天以害已也。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孔子被匡人誤圍,一時解釋不清,情況險惡,便以天不喪斯文的道理安慰隨行的弟子們。周文王繼承堯舜禹湯之道,後有武王周公,相續不絕。文王雖已逝世,但載道的文化在茲,須由孔子傳下去。如禮記中庸篇:「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在茲」是孔子自謂承擔傳遞文化的責任。所以說:「天如有意滅除文化道統,則我這後死者便不得與知此文。然我既得與知,可見天意仍須保留文化,由我而傳。既須由我傳文,匡人豈奈我何。」

「畏」,受難,落難,受困,處於不利局面;以易經的陰、柔來理解的話,則是陰守、畏守、弱守狀態,極不利狀態,極端不利程度。與現在的畏懼意思應不同。夫子與生死瞭然,自然並不畏懼;假若夫子真有畏懼,論語編者也不會、不願如此編寫。

《論語講要》:孔子除了畏於匡,還有在陳絕糧,微服過宋等災難,但都轉危為安。學中華文化,有志於為文化的傳遞者,遇見惡劣的環境時,當學孔子的精神,深信天不喪斯文,以道自任,環境自然隨之轉變。

聖人傳萬代。夫子傳先王之道,是天之未喪斯文。他當時的這話,在死後也得以兌現,歷經二千多年而不衰,從中也可見到「道」。為什麼能歷經二千多年而不衰?此刻,假若你閉上眼睛,或能靈光一閃,或能恍惚感覺到「道」,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匡人何能勝天?所以聖人終於化險為夷。

夫子說這個話,是一種生存自信,也有極濃的歷史使命感,是對「道」極深的感悟。在弟子們士氣低落時,則說大道理鼓舞士氣,此時說是恰如其分,而若是平時說則顯得驕矜誇耀不合時宜;在困境時,夫子言「道」則比平時顯明,即是鼓舞士氣,卻也是因地因時而教。這是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的一種情況嗎?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夫子化險為夷是幸運與偶然嗎?有必然成份嗎?必然又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善讀「論語」9.5: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能如予何
    「子罕篇第九」5【原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一說為春秋時衛地,一說為春秋時鄭地,都在今河南省境內。「文王」,即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姓姬,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也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文」、「斯文」,此處指禮樂文化。
  • 每天學點國學: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原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譯文】孔子在匡地受困並遭受威脅,說: 「周文王早已死了,難道古代的文化道產不在我這裡嗎? 上天要喪失這種文化 ,為什麼還要後人去掌握這些文化呢;上天如果不想喪失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將我如何呢!」子畏於匡:孔子由衛去陳,途徑匡。
  •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三堂 | 子罕言利 與命與仁
    程序如下:1、自誦《雲水閣人》2、跟著音頻誦《論語.子罕篇》3、本次學習內容: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至子畏於匡,…共五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原文】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注釋】1、達巷黨人:黨:古代地方組織。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 【古籍】論語:子罕 一
    接下來以一個事實,來講孔子為什麼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朱熹】畏者,有戒心之謂。匡,地名。
  • 文言遠行 │《論語》子畏於匡:你自認為最了解的人,可能是你誤會最深的人
    孔子以開放治魯國,四方旅客來到或路過魯國時,可以不向當地官吏請示,也能得到親切的接待,相當於當今國際間的「免籤證」,這既出於孔子對文治武功的自信,也體現了他希望通過自己手中這塊試驗田、教化其他諸國的樸素願望。當他發現自己其實是季孫氏手中鞏固自家權力、架空國君的新棋子時,他選擇辭去了司法部長的顯赫官位,開始了他眾所周知的十四年周遊列國之旅。
  • 經典誦讀——《論語》子罕第九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歷代文人們自恃才高,從來都不謙虛,謙謙君子最愛吹牛
    (作者:司馬潘陸)孔子其實是多重人格,他說「君子泰而不驕」,但他又忍不住吹牛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意思是說周文王之後就是他孔丘了,他是天命所歸,區區匡人能奈他何?孔子身陷囹圄,卻依然自比前朝聖人,自稱天命所歸,活著時說話已是聖人口氣,毫不謙虛。
  • 聽琴曲讀四書五經——論語(子罕篇)
    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人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譯文:魯國達巷地方有人說:「偉大呀孔子!他的學問淵博,卻不能成為名家。」孔子聽到了,對他的學生們說:「我該專心幹何事?專心駕車呢?還是射箭?我看還是駕車吧!」
  • 論語 子罕篇第九 1---15
    【原文】    9·2    達巷黨人(1)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注釋】    (1)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2)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 《論語》第一句話讀不懂真正的意義,後面的就不要讀了
    孔子像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與「友」是有區別的,「友」是指相互支持者,可以是臨時結交的。前者指精神的結交者,後者指利益的結交者。樂:與說有所區別。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