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篇第九 1---15

2021-02-19 觀自在家庭諮詢體系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議論;此外,還記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動。    

【原文】    

9·1    子罕(1)言利與(2)命與仁。   

【注釋】    

(1)罕:稀少,很少。   

(2)與:贊同、肯定。   

【譯文】    

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評析】    

「子罕言利」,說明孔子對「利」的輕視。在《論語》書中,我們也多處見到他談「利」的問題,但基本上主張「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可以說孔子很少談「利」。此外,本章說孔子贊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對此是十分重視的。孔子講「命」,常將「命」與「天」相連,即「天命」,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孔子還講「仁」,這裡其思想的核心。對此,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也已評論,請參閱。    

【原文】    

9·2    達巷黨人(1)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注釋】    

(1)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2)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譯文】    

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評析】    

對於本章裡「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2),儉(3),吾從眾。拜下(4),禮也;今拜乎上,泰(5)也。雖違眾,吾從下。」    

【注釋】    

(1)麻冕:麻布製成的禮帽。   

(2)純:絲綢,黑色的絲。   

(3)儉:儉省,麻冕費工,用絲則儉省。   

(4)拜下:大臣面見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這裡指驕縱、傲慢。   

【譯文】    

孔子說:「用麻布製成的禮帽,符合於禮的規定。現在大家都用黑絲綢製作,這樣比過去節省了,我贊成大家的作法。(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這也是符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雖然與大家的作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評析】    

孔子贊同用比較儉省的黑綢帽代替用麻織的帽子這樣一種作法,但反對在面君時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頑固地堅持一切都要合乎於周禮的規定,而是在他認為的原則問題上堅持己見,不願作出讓步,因跪拜問題涉及「君主之防」的大問題,與戴帽子有根本的區別。   

【原文】    

9·4    子絕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釋】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執己見。   

(4)我:這裡指自私之心。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評析】    

「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釋】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裡,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裡指自己。   

(5)與:同「舉」,這裡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評析】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原文】    

9·6    太宰(1)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2)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釋】    

(1)太宰:官名,掌握國君宮廷事務。這裡的太宰,有人說是吳國的太宰伯,但不能確認。   

(2)縱:讓,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賤的事情。   

【譯文】    

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評析】    

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天才,是上天賦予他多才多藝的。但孔子這裡否認了這一點。他說自己少年低賤,要謀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藝,這表明,當時孔子並不承認自己是聖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試(2),故藝』。」    

【注釋】    

(1)牢:鄭玄說此人系孔子的學生,但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未見此人。   

(2)試:用,被任用。   

【譯文】    

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評析】    

這一章與上一章的內容相關聯,同樣用來說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他的多才多藝是由於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掌握了這許多的謀生技藝。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1)問於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兩端(4)而竭(5)焉。」    

【注釋】    

(1)鄙夫:孔子稱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3)叩:叩問、詢問。   

(4)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   

(5)竭:窮盡、盡力追究。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評析】    

孔子本人並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鳳鳥(1)不至,河不出圖(2),吾已矣夫!」    

【注釋】    

(1)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傳說鳳鳥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   

(2)河不出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   

【譯文】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評析】    

孔子為了恢復禮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禮的恢復似乎已經成為泡影,於是發出了以上的哀嘆。從這幾句話來看,孔子到了晚年,他頭腦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為嚴重。    

【原文】    

9·10    子見齊衰(1)者,冕衣裳者(2)與瞽(3)者,見之,雖少,必作(4);過之,必趨(5)。   

【注釋】    

(1)齊衰:音zī    cuī,喪服,古時用麻布製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這裡統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貴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5)趨:快步走,表示敬意。   

【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評析】    

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並儘量身體力行,以恢復禮治的理想社會。   

【原文】    

9·11    顏淵喟(1)然嘆曰:「仰之彌(2)高,鑽(3)之彌堅,瞻(4)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6)。雖欲從之,末由(7)也已。」    

【注釋】    

(1)喟:音kuì,嘆息的樣子。   

(2)彌:更加,越發。   

(3)鑽:鑽研。   

(4)瞻:音zhān,視、看。   

(5)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   

(6)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   

(7)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裡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評析】    

顏淵在本章裡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1)。病間(2),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3)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4),予死於道路乎?」    

【注釋】    

(1)為臣:臣,指家臣,總管。孔子當時不是大夫,沒有家臣,但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由此人負責總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間:病情減輕。   

(3)無寧:寧可。「無」是發語詞,沒有意義。   

(4)大葬:指大夫的葬禮。   

【譯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後事,)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幹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評析】    

儒家對於葬禮十分重視,尤其重視葬禮的等級規定。對於死去的人,要嚴格地按照周禮的有關規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安葬儀式,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對學生們按大夫之禮為他辦理喪事,是為了恪守周禮的規定。    

【原文】    

9·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注釋】    

(1)韞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賈:識貨的商人。   

(3)沽:賣出去。   

【譯文】    

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裡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評析】    

「待賈而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自稱是「待賈者」,他一方面四處遊說,以宣傳禮治天下為己任,期待著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於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隨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釋】    

(1)九夷: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2)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位,就不閉塞落後了。」    

【評析】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面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只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衛反魯(1),然後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    

【注釋】    

(1)自衛反魯: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14年遊歷不定的生活。   

(2)樂正:調整樂曲的篇章。   

(3)雅頌:這是《詩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相關焦點

  • 《子罕篇》總結
    董衛國老師我聽了三位同學的分享以及陸續看了一些其他同學對子罕篇學習的總結,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想。子罕篇,朱子沒有給它做一個總體的主題的概括。因為《論語》很多篇,它不一定有一個很清楚的主題,但是我們還是有的地方能夠看到統一編排的痕跡,比方說這一篇有的地方談到博學和成德成仁的關係。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論語子罕篇》論語講師群(第239課 9.31)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子罕》)第一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第二點:(唐、常、棠,上古文中相通)《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究是圖,亶其然乎﹖第三點:何晏《論語集解》把《子罕》篇最後的兩章連在一起來讀,是錯誤的(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也一樣)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 《論語 子罕5》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
  • 經典誦讀——《論語》子罕第九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三堂 | 子罕言利 與命與仁
    .子罕篇第九》。程序如下:1、自誦《雲水閣人》2、跟著音頻誦《論語.子罕篇》3、本次學習內容: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至子畏於匡,…共五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
  • 【古籍】論語:子罕 一
    子罕 第九 【南懷瑾】第九篇《子罕》,可以說是第五篇《公冶長》、第六篇《雍也》兩篇內容的引申。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朱熹】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南懷瑾】「罕言利」,並不是絕對不講,而是很少講。孔子平常很少講「利」。所謂「利」,現代的觀念每每就只對錢財而言,而在這裡的內容,同時也具有「利害關係」的意思。這裡的命是廣義的,包涵生命來源的意義而言。
  • 《論語》精華20句,經典正能量,句句引人深思
    ——《論語·子罕》 越是仰望便越顯得高遠,越是專研,便越顯得堅固。 3. 一以貫之。——《論語·裡仁》 自始至終貫穿到底。 4.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論語·季氏篇》 有益處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
  • 《論語》中翻法,竟能如此驚豔
    《論語·學而篇第一》L'homme sage n'est pas comme un vase ou un instrument qui n'a qu'un usage ; il est apte  à tout.君子不器。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十):《論語十二章》
    每天一起學習進步各位看官: 截止今天,我們就更新完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的10篇古詩文,下期將繼續為大家更新選擇性必修10篇~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希望能繼續和您,每天學一點,進步一點~
  • 聽琴曲讀四書五經——論語(子罕篇)
    孔子文古琴 - 禪思 - 孔子文音樂會版05:00來自蘭心琴舍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譯文:孔子完全沒有四種毛病,就是他不憑空猜測,他不堅持己見,他不頑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脹。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二章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注釋】①達巷黨人:黨,是當時地方行政編制,五百家為黨。達巷,黨名。有人說這裡的達巷黨人就是項橐(tuó),項橐又稱大項橐,大項是達巷的諧音,取地名達巷作為姓氏,橐是他的名字。項橐少而聰慧,但是短壽,這不禁使人想到顏回,所以古人顏項並稱。
  • 想知道《論語》二十篇一共有多少個字嘛,細數無聊時你幹的事情!
    當我在整理課程到無聊的時候,突發奇想的把《論語》二十篇的字數數了一遍哦,眼睛都要瞎了,但是滿滿的成就感。下面就讓我給大家公布答案:(1)《學而》493字 (2)《為政》579字(3)《八佾》689字(4)《裡仁》501字(5)《公冶長》869字
  • 《論語》中每篇的「小名」是怎麼起的?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那麼每一篇的名字,也就是「小名」是怎麼起的呢?篇名是後人編錄傳揚過程中為了方便閱讀加上去的,選取的是每篇文章的第一句話前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篇名上的數字也是為了方便記憶區分,後人加上去的。如: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等。
  • 《論語譯註》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陳桐生:《論語》是怎樣編成的
    近幾年陸續面世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推出了一批孔門七十子後學的作品,其中有些竹書與今本《論語》內容相關,可以作為研究《論語》編纂特點的材料。本文擬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探討《論語》這部書的編輯情形。 1.
  • 《悟學.第107篇》韞匵而藏,待賈而沽
    《悟學.第107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326 亥-子論語.子罕第九.新解讀(十)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 論語全文翻譯(完整)1--值得收藏
    二十篇目 錄《論語》——學而《論語》——為政《論語》——八佾《論語》——裡仁《論語》——公冶長《論語》——雍也《論語》——述而《論語》——泰伯《論語》——子罕《論語》——鄉黨《論語》——先進《論語》——顏淵《論語》——子路《論語》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