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三堂 | 子罕言利 與命與仁

2021-02-17 珠海市雲水閣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雲水閣國學經典讀書會

每周日上午9:00-11:00

珠海市新香洲亨泰山莊會所二樓雲水閣

汲取傳統智慧

修己安人  論學取友

雲水閣第六十三期讀書會,繼續我們的課程,

請大家共同微信學習《論語.子罕篇第九》。

程序如下:

1、自誦《雲水閣人》

2、跟著音頻誦《論語.子罕篇》

3、本次學習內容: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畏於匡,…

共五則

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

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

6、請自覺再學習公眾號內容。

朗朗書聲

修身景行

韶華易逝

悅讀康寧

《論語》:子罕篇第九

【引語】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對其師的評論等。

【原文】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注釋】

1、罕:稀少,很少。

【譯文】

孔子很少談財利、天命和仁德。

【解析】

「子罕言利」,說明孔子對「利」的輕視。他主張「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可以說孔子很少談「利」。對於「天命」與「仁」,孔子認為是一個很大的範疇,生死禍福,幽冥難知,人只有盡人事,只管耕耘自修,結果自然成。仁道至大難盡,不可強以示人,須人之自覺漸進。孔子在《論語》裡只回答學生怎麼樣算是仁,卻沒有對仁下過定義、做過總結。

【原文】

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注釋】

1、達巷黨人:黨:古代地方組織。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2、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3、執:專門從事、專做某一方面的事情。

【譯文】

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解析】

孔子博學多識,不只是哪一方面的專家。吾執御矣,表面意思是他願意專門從事駕車方面的事情,內涵是說他願做文化的引領人。

【原文】

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注釋】

1、麻冕:麻布製成的禮帽。

2、純:絲綢,黑色的絲。

3、儉:儉省,麻冕費工,用絲則儉省。

4、拜下:大臣面見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後,再到堂上跪拜。

5、泰:這裡指驕縱、傲慢。

【譯文】

孔子說:「用麻布製成的禮帽,符合於禮的規定。現在大家都用黑絲綢製作,這樣比過去節省了,我贊成大家的作法。(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後升堂再跪拜一次,這是符合於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傲慢驕縱的表現。雖然與大家的作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解析】

孔子贊同用比較儉省的黑綢帽代替用麻織的帽子這樣一種作法,但反對在面君時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在他認為的原則問題上堅持己見,不願作出讓步,因跪拜問題涉及「君主之防」的大問題,與戴帽子有根本的區別。孔子認為敬禮的精神,須要內心絕對的誠懇,這一點不能違背。

【原文】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釋】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絕對化。

3、固:固執己見。

4、我:這裡指自私之心,自以為是。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主觀猜疑臆斷,不絕對定義什麼事情,不固執拘泥於一種成見,不自私、自以為是。

【解析】

孔子做到了「絕四」,這種修養是非常不容易的。人做到這幾點,就可以提升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注釋】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陽貨)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裡,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自稱。

5、與:參與,掌握、了解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文】

孔子在匡地被圍困拘禁,情況很危險,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文化遺產不都在我這裡嗎?上天如果想要毀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要毀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解析】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孔子臨危不懼,坦然樂觀,因為他有自己堅定的信念,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要承先啟後,把文脈傳承下去,他堅信他的使命還沒有完成之前,他不會死的,中國文化不會就此斷絕!這裡體現了孔子在患難中大無畏的英勇氣概和可貴精神。

 

圖文:楊子

參考書籍:人民文學出版社 徐志剛《論語通譯》

中華書局 程樹德 《論語集釋》

復旦大學出版社 南懷瑾 《論語別裁》

中國華僑出版社  張居正講解《論語》

 

更多詳情

敬請加微信公眾號了解

.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一堂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二堂  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四堂  不遷怒 不二過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五堂  簞食瓢飲 不改其樂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六堂  勿中道而廢 無為小人儒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七堂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八堂  智者樂山 仁者樂水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九堂  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堂  默而知之  學而不厭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一堂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二堂 臨事而懼  好謀則成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三堂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四堂   三人行 必有我師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五堂   與進與潔  不保其往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六堂   我欲仁  仁至矣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七堂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八堂   其鳴也哀  其言也善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九堂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堂   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一堂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二堂  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有木石心

具雲水趣

涵德養正

至誠歸真

相關焦點

  • 雲水閣讀書會第六十四堂 | 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珠海市新香洲亨泰山莊會所二樓雲水閣汲取傳統智慧修己安人  論學取友雲水閣第六十三期讀書會,繼續我們的課程,請大家共同微信學習《論語.子罕篇第九》。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一堂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二堂  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四堂  不遷怒 不二過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五堂  簞食瓢飲 不改其樂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六堂  勿中道而廢 無為小人儒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七堂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云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八堂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二堂 | 孝哉閔子騫
    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一堂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二堂  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四堂  不遷怒 不二過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五堂  簞食瓢飲 不改其樂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六堂  勿中道而廢 無為小人儒雲水閣讀書會第四十七堂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云水閣讀書會第四十八堂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九堂 | 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珠海市新香洲亨泰山莊會所二樓雲水閣汲取傳統智慧修己安人  論學取友雲水閣第七十九期讀書會,繼續我們的課程,請大家共同微信學習《論語.顏淵篇第十二》。2、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被後人尊稱為「有子」。3、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國家從耕地的收穫中抽取十分之一作為田稅。4、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收成不好,遭了饑荒,國家出現財政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
  • 什麼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制,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 雲水閣讀書會第五十九堂 |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學而優則仕,擔當社會責任,託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可以受命輔佐幼君,臨危不懼,矢志不渝。可以執掌國家政權,修身為本,德政惠民,為民興利除害,浩然正氣,凜然氣節,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才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 雲水閣讀書會 第四十一堂|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
    【解析】君子恥於言過其實,行不逮言。知而不行不知也。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
  • 【古籍】論語:子罕 一
    子罕 第九 【南懷瑾】第九篇《子罕》,可以說是第五篇《公冶長》、第六篇《雍也》兩篇內容的引申。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朱熹】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南懷瑾】「罕言利」,並不是絕對不講,而是很少講。孔子平常很少講「利」。所謂「利」,現代的觀念每每就只對錢財而言,而在這裡的內容,同時也具有「利害關係」的意思。這裡的命是廣義的,包涵生命來源的意義而言。
  • 論語 子罕篇第九 1---15
    【原文】    9·1    子罕(1)言利與(2)命與仁。   【注釋】    (1)罕:稀少,很少。   (2)與:贊同、肯定。   【譯文】    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評析】    「子罕言利」,說明孔子對「利」的輕視。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論語-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論語子罕篇》論語講師群(第239課 9.31)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子罕》)第一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第二點:(唐、常、棠,上古文中相通)《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究是圖,亶其然乎﹖第三點:何晏《論語集解》把《子罕》篇最後的兩章連在一起來讀,是錯誤的(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也一樣)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 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仁是儒家的思想內核,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這裡卻說孔子不怎麼談論仁,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 聽琴曲讀四書五經——論語(子罕篇)
    孔子文古琴 - 禪思 - 孔子文音樂會版05:00來自蘭心琴舍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譯文:孔子很少單獨提利字,一般都與天命或仁道並提。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人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譯文:魯國達巷地方有人說:「偉大呀孔子!他的學問淵博,卻不能成為名家。」
  • 《子罕篇》總結
    董衛國先生,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教師,西南政法大學國學經典與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孔子研究院(曲阜)禮樂文化中心特聘研究員,輔仁讀書會發起人。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學,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
  • 「語言遊戲」:大學中庸論語中的「言」(部分)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法語之言,能無從乎?」
  • 《論語》論「仁」
    子罕⑴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篇第九》)【譯文】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功利、命運和仁德。【注釋】⑴罕——副詞,少也,只表示動作頻率。而《論語》一書,講「利」的六次,講「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語言比較起來,可能還算少的。因之子貢也說過,「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孔子的「仁」思想
    天地合德於人,人守天地之德曰仁。仁乃人之本,乃天地生於人之本,乃天地好生之本,乃天地慈愛之本。仁隨天地而生於人,人隨天地而生於仁,與仁於人,與人於仁,有形無形相生相應。人載仁道,仁道載人,仁與人一體,人與仁歸心。誠然人心有仁,仁是人心中最高的善境,是天地自然之道根植於人的至美之情,仁存於心,發之於行為禮,禮備於心即仁,所以仁起於心,仁念就在我們的心念之中。
  • 經典誦讀——《論語》子罕第九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 《論語 子罕5》
    《論語·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