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020-12-23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在匡地受困並遭受威脅,說: 「周文王早已死了,難道古代的文化道產不在我這裡嗎? 上天要喪失這種文化 ,為什麼還要後人去掌握這些文化呢;上天如果不想喪失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將我如何呢!」子畏於匡:孔子由衛去陳,途徑匡。匡人曾遭到魯國陽貨的掠奪殘殺 孔子的長相與陽貨很像,因此匡人將孔子誤當作陽貨拘禁了起來。

畏:拘禁,拘囚。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文王:周文王。沒:同「歿」 死亡。喪:喪失,消滅。後死者:孔子的自稱,是相對周文王而言的。與:給予,引申為知道。 如予何:即奈我何,將我怎麼樣。

【見解】

孔子在匡地受困並遭受威脅,以為生死難卜,若遭到不測,不僅擔心自己的生命,而且更擔心死去後,自己所掌握的古代文化無人傳授,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所謂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和其他動物依靠本能遺傳不同,人類依靠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不斷取得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豐碩成果。

孔子作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廣泛傳播者,在匡地險遭不測,認為上天有不喪斯文之德,不會讓人文俱亡,這也是緣於匡人誤會了自己,不當有喪命之虞所言的。

在孔子後世,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出現了孔子未曾想到的人文俱喪的情況。 封建社會也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浩劫,尤其是「文字獄」的泛濫成災,嚴重損害了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那些反文明的、愚蠢的統治者難辭其咎。歷史可以證明反文明的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最終會被歷史發展的潮流席捲以去。

作者:天 步 子

校稿:遊金地 何良慶

相關焦點

  • 天之將喪斯文(精品推薦)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畏於匡」。這事發生在匡地。事情大概經過是這樣的,《史記孔子世家》:將適陳,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 善讀「論語」9.5: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能如予何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譯文】孔子在匡地遇險,他說:「文王死後,其文化不是在我們這裡(得到傳承)了嗎?上天若要滅亡此種文化,我等後人也就不會被賜予此種文化了;上天若不想滅亡此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們怎麼樣?」
  • 《論語》自注: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志於學: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故有志必有學,志學相因而起。孔子之所志所學,當通讀本章自參之,更當通讀《論語》全書細參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學孔子之所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      而立:立,成立義。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
  • 中國文化 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曰:「吾有知乎哉?
  • 為什麼要讀和背國學經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道不同,不相為謀」、「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其他書裡關於如何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的也很多,這裡不再一一枚舉。總之多讀國學經典,會讓人更善於接人待物,為人處事。
  • 杜絕人性的四種弱點|論語之重新解釋
    如下一句中的「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就是一種臆測。說孔子杜絕了臆測,有點不準確。而且,從字面意思來看,意是意圖之意,臆測是比意圖更遠的一種意思,多少與意沾點邊。解釋為產生不好的意圖,起了作惡的念頭或者意圖不軌,更為合適。其次說必。必的意思是,一定要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態度極為堅決。武斷是指主觀輕率地判斷,不考慮客觀情況。二者不宜劃等號。將必解釋為武斷,好像有點武斷。再次說固。
  • 孔子人論所創立「仁」學的兩大基石
    探討孔子的人論,其所創立的「仁」學即是我們的理解起點,因孔子的思想學說、人生旨趣、價值追求正是通過他所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生發開來,從而也開啟了後世儒學的致思思路。每個偉大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機緣。「仁」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