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在匡地受困並遭受威脅,說: 「周文王早已死了,難道古代的文化道產不在我這裡嗎? 上天要喪失這種文化 ,為什麼還要後人去掌握這些文化呢;上天如果不想喪失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將我如何呢!」子畏於匡:孔子由衛去陳,途徑匡。匡人曾遭到魯國陽貨的掠奪殘殺 孔子的長相與陽貨很像,因此匡人將孔子誤當作陽貨拘禁了起來。
畏:拘禁,拘囚。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文王:周文王。沒:同「歿」 死亡。喪:喪失,消滅。後死者:孔子的自稱,是相對周文王而言的。與:給予,引申為知道。 如予何:即奈我何,將我怎麼樣。
【見解】
孔子在匡地受困並遭受威脅,以為生死難卜,若遭到不測,不僅擔心自己的生命,而且更擔心死去後,自己所掌握的古代文化無人傳授,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所謂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和其他動物依靠本能遺傳不同,人類依靠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不斷取得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豐碩成果。
孔子作為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廣泛傳播者,在匡地險遭不測,認為上天有不喪斯文之德,不會讓人文俱亡,這也是緣於匡人誤會了自己,不當有喪命之虞所言的。
在孔子後世,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出現了孔子未曾想到的人文俱喪的情況。 封建社會也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浩劫,尤其是「文字獄」的泛濫成災,嚴重損害了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那些反文明的、愚蠢的統治者難辭其咎。歷史可以證明反文明的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最終會被歷史發展的潮流席捲以去。
作者:天 步 子
校稿:遊金地 何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