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孔子和魯大師談論音樂,說:音樂可以知曉。起頭,音小節奏慢;繼續下去,和諧,清晰,交錯連貫,然後完成。】
魯大師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孔子精通六藝,而且喜歡唱歌,每天都很開心。對於音樂,我是文盲,也不會唱,算是真正的五音不全,但是依舊喜歡聽歌。音樂表達的是情感,人在修煉心性的同時,還得活出精彩,好好感知生活的細微幸福。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地的一個官員請求拜見孔子,他說:君子來到這個地方,我沒有不和他見面的。弟子讓他見了孔子。見完走出來說道:你們為何要憂傷?天下混亂很久了,上天派孔子來引導大家。】
儀是衛國的一個邊城,「封人」指的是被封在此地做官的人。孔子周遊列國時,因為名聲很大,所到之處都會有君主、貴族接見,儀地的這個官員估計級別不夠,就主動想要拜見孔子,還說到儀地有點名聲的人他都見過。這讓我想到一句歇後語——「公雞頭上的一塊肉,大小是個(冠)官」,強龍不壓地頭蛇,最後他見到了孔子。「門人見之」並不是說孔子的弟子和他見了面,而是讓他進去見了孔子。古代房子布局是進大門,過大堂,進內室,有個成語叫登堂入室和此有關,而要進到內室必須有人幫忙通報,孔子的門人就幹了這件事。
木鐸是銅質外殼,裡面放置一個木舌的鈴鐺,古代搖木鐸是為了召集人們,宣布一些事。把孔子當作搖鈴人意思是讓孔子來領路,有的人就因為這幾個字批孔子是在搞宗教迷信,可謂是無稽之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文字中沒有交代儀封人和孔子到底說了什麼,但從他進去前的傲慢和出來後的謙虛看得出來,和孔子談完他信服了。孔子思想傳承至今,一字不識的人也能脫口而出幾句,孔子為萬世之師表,確實做到了「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