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020-12-19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孔子和魯大師談論音樂,說:音樂可以知曉。起頭,音小節奏慢;繼續下去,和諧,清晰,交錯連貫,然後完成。】

魯大師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孔子精通六藝,而且喜歡唱歌,每天都很開心。對於音樂,我是文盲,也不會唱,算是真正的五音不全,但是依舊喜歡聽歌。音樂表達的是情感,人在修煉心性的同時,還得活出精彩,好好感知生活的細微幸福。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地的一個官員請求拜見孔子,他說:君子來到這個地方,我沒有不和他見面的。弟子讓他見了孔子。見完走出來說道:你們為何要憂傷?天下混亂很久了,上天派孔子來引導大家。】

儀是衛國的一個邊城,「封人」指的是被封在此地做官的人。孔子周遊列國時,因為名聲很大,所到之處都會有君主、貴族接見,儀地的這個官員估計級別不夠,就主動想要拜見孔子,還說到儀地有點名聲的人他都見過。這讓我想到一句歇後語——「公雞頭上的一塊肉,大小是個(冠)官」,強龍不壓地頭蛇,最後他見到了孔子。「門人見之」並不是說孔子的弟子和他見了面,而是讓他進去見了孔子。古代房子布局是進大門,過大堂,進內室,有個成語叫登堂入室和此有關,而要進到內室必須有人幫忙通報,孔子的門人就幹了這件事。

木鐸是銅質外殼,裡面放置一個木舌的鈴鐺,古代搖木鐸是為了召集人們,宣布一些事。把孔子當作搖鈴人意思是讓孔子來領路,有的人就因為這幾個字批孔子是在搞宗教迷信,可謂是無稽之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文字中沒有交代儀封人和孔子到底說了什麼,但從他進去前的傲慢和出來後的謙虛看得出來,和孔子談完他信服了。孔子思想傳承至今,一字不識的人也能脫口而出幾句,孔子為萬世之師表,確實做到了「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相關焦點

  •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儀封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鐸?這木鐸是一個東西,怎麼會把孔子說成一個像木鐸一樣的東西呢?這似乎是很讓人不解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先對各名詞或語句進行分析。儀封人,姓名不詳,有古者認為封人是一個官名。鄭曰:「儀,蓋衛邑。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始可與言《詩》已矣。」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微課158】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選讀第一講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只一小部分內容記載了幾位弟子的話。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有人問禘禮相關理論,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對於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擺在這一樣容易。邊說邊指著手掌。】禘禮前面已經提及,但是所有人做得都不對,僭越加胡搞使禮樂變得面目全非。「或」字再次出現,是有人代表大家來提問。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文獻不足故也/吾不欲觀之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 一起學《論語》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長沮、桀溺兩人結對耕田。孔子路過那裡,讓子路去詢問渡口在哪裡。
  •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授課資料
    儀封人為什麼把孔子比作「木鐸」?【原文】儀封人請見xiàn,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xiàn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duó。」    【注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103.孔子嚴厲批評宰我?
    三、畫寢,繪畫寢室,有奢侈之義。 【白話解釋】    宰予,名予,字我,為孔門十哲之一,擅長言辭。論語記者例當稱其字,此直書其名,先儒考證當依古本作宰我。 解法一    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責其志氣昏惰,故說:宰予啊,如腐爛的木頭不能再加以雕刻,如年久剝蝕的牆壁不可粉刷。對於宰予,我當如何責備他呢。
  • 教材教學|《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
    哭者說,我從小就好學,遊遍列國後返回家鄉,可雙親已經過世。往而不來著,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說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子們記住此事,要引以為戒。從那以後,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達人數到30%。  ②孔子東遊路上,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在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因為,太陽在早晨象車子的頂篷那樣大,而中午則象盤子那樣小。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注」: ①《韶》: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的名稱。②美:就樂曲的音調和舞蹈的形式而言。「解讀」:這一章孔子以善和美的標準對《韶》和《武》作了評價,瞬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力革商之餘。武樂雖美而未盡善,大概是孔子認為以兵力得天下,樂多殺伐之氣的緣故吧。此外這裡還涉及評判藝術的標準「善」和「美」,須知若純粹以「善」為善,亦會創造出許多善而不美的藝術來。
  •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苗而不秀者有矣●(見論語9·22) 秀而不實者有矣●(見論語9·22) ●何遠之有(見論語9·31) 非●人之為慟而誰為(見論語11·9) ●二三子也(見論語11·10) ●人不言(見論語11·14)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跟領導人讀《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孫子兵法·九地篇》:「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老子》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易·繫辭上》:「百姓日用而不知。」《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看,有些事,解釋了,百姓也未必能理解,再者並不是什麼事都要向民眾講清楚的,否則國家也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另外當時中國版圖不大,就像滿人是清朝才匯入華夏民族。孔子講夷狄和華夏的區別,具體背景不清,因此後人對這句話理解不一,主流觀點有三種。其一認為夷狄都有國君變得井然有序,但華夏之地混亂不堪,君主名存實亡。
  • 《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該怎麼理解才對?
    如《慎子·君臣》:「孔子曰:『邱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此與《論語》「朝聞道」章可對讀,可相互發明,「聞道」則「博」,《慎子》以「聞」為「知」,明矣。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楚竹書中,屢有《慎子》佚文、「慎子」之言出現,可知《慎子》此語早到先秦,也是很有可能的。《新序·雜事》:「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於以開後嗣,覺來世,猶愈沒世不寤者也。」
  •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論語·八佾篇第三
    一部《論語》,像這樣講具體人和事的內容很多,雖不直接談到仁、禮等等,卻也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處。讀《論語》不能只注意那些直接談思想的部分,也要重視談具體人和事的這些章節,認真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精神。3·2 三家者以《雍》徹[1]。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2]』,奚取於三家之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