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杞國的不夠佐證;殷朝的禮,我能說,宋國的不夠佐證。是文字記載和繼承者不多,如果多,我也可以用它來佐證。】
杞是夏禹的後代,就是成語杞人憂天中的杞人;宋是商湯的後代,戰國時被齊、魏、楚三國共滅。杞國和宋國分別是商朝、周朝封的一方諸侯,所以其勢力和夏商不可同日而語。孔子是宋國貴族後代,他所在時期是周的末尾,就更遠了。「興滅國,繼絕學」是中國的人文傳統,商朝取代了夏朝,沒有趕盡殺絕,把夏禹的貴族封在杞地,讓他們有容身之地,同樣周朝取代了商朝,把商湯的貴族封在宋國。文獻和現在的意思不同,是指文字和繼承者,獻即賢,文字記載加上口口相傳才能讓文明延續下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孔子說:禘禮從第一次獻酒之後,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禘禮是古代一種極為隆重的大祭典禮,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灌是祭祀流程中第一次獻酒,由天子來做,天子獻完酒接下來就是貴族、士大夫依次獻祭。表面上看這句話,似乎孔子只對天子尊重,不想看後面的流程,是不是太自大了?我想孔子還沒狂到如此地步,只能說後面的貴族行禮不誠心,或者說他們都做錯了,當時禮壞樂崩,這是極有可能的。
儒家非常重視禮,這兩段都在談禮,很直觀地反映出孔子的憂心,對禮壞樂崩的無奈。混亂會毀掉一切,我們追求和平、和諧其實也是祖輩們幾千年來的夢想,路還很長,我只願華夏大地長治久安!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