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文獻不足故也/吾不欲觀之矣

2020-12-12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杞國的不夠佐證;殷朝的禮,我能說,宋國的不夠佐證。是文字記載和繼承者不多,如果多,我也可以用它來佐證。】

杞是夏禹的後代,就是成語杞人憂天中的杞人;宋是商湯的後代,戰國時被齊、魏、楚三國共滅。杞國和宋國分別是商朝、周朝封的一方諸侯,所以其勢力和夏商不可同日而語。孔子是宋國貴族後代,他所在時期是周的末尾,就更遠了。「興滅國,繼絕學」是中國的人文傳統,商朝取代了夏朝,沒有趕盡殺絕,把夏禹的貴族封在杞地,讓他們有容身之地,同樣周朝取代了商朝,把商湯的貴族封在宋國。文獻和現在的意思不同,是指文字和繼承者,獻即賢,文字記載加上口口相傳才能讓文明延續下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孔子說:禘禮從第一次獻酒之後,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禘禮是古代一種極為隆重的大祭典禮,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灌是祭祀流程中第一次獻酒,由天子來做,天子獻完酒接下來就是貴族、士大夫依次獻祭。表面上看這句話,似乎孔子只對天子尊重,不想看後面的流程,是不是太自大了?我想孔子還沒狂到如此地步,只能說後面的貴族行禮不誠心,或者說他們都做錯了,當時禮壞樂崩,這是極有可能的。

儒家非常重視禮,這兩段都在談禮,很直觀地反映出孔子的憂心,對禮壞樂崩的無奈。混亂會毀掉一切,我們追求和平、和諧其實也是祖輩們幾千年來的夢想,路還很長,我只願華夏大地長治久安!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始可與言《詩》已矣。」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論語八佾第三3.7、3.8、3.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論語八佾第三3.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論語八佾第三3.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禮,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論語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一起閱讀‖《論語》: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起頭,音小節奏慢;繼續下去,和諧,清晰,交錯連貫,然後完成。】魯大師就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孔子精通六藝,而且喜歡唱歌,每天都很開心。對於音樂,我是文盲,也不會唱,算是真正的五音不全,但是依舊喜歡聽歌。音樂表達的是情感,人在修煉心性的同時,還得活出精彩,好好感知生活的細微幸福。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有人問禘禮相關理論,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對於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擺在這一樣容易。邊說邊指著手掌。】禘禮前面已經提及,但是所有人做得都不對,僭越加胡搞使禮樂變得面目全非。「或」字再次出現,是有人代表大家來提問。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注」: ①《韶》: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的名稱。②美:就樂曲的音調和舞蹈的形式而言。「解讀」:這一章孔子以善和美的標準對《韶》和《武》作了評價,瞬以文德受堯之禪,武王以兵力革商之餘。武樂雖美而未盡善,大概是孔子認為以兵力得天下,樂多殺伐之氣的緣故吧。此外這裡還涉及評判藝術的標準「善」和「美」,須知若純粹以「善」為善,亦會創造出許多善而不美的藝術來。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④、「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⑤、「君命,不俟駕行矣。」可以看出來,孔子對待君主無論是動作,還是態度,都很尊敬。我們今天與人相處,禮變得越來越簡單,如果有人延用古禮表示尊敬,只要不是投機有所求,就不能說是諂媚,反而應該為他點讚。有的人因為論語中的這些言論,就批判孔子是在用思想奴役人們,不能學論語。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流傳至今,我們無法當面請教孔子,其真正本意也就無從得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記載時刪減、文字錯抄,使得後世儒家出現了很多流派,各執一詞,我無法評價哪一派別是權威,我只想從中汲取適合我、能激發我正面積極性的營養。「志於仁」沒有分歧,分歧是在「無惡」上面,主要觀點有四種,剛好「惡」是多音字,按讀音不同,可分別來看四種觀點。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夷狄是指當時周朝轄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時期沒有高樓大廈,皇宮也是竹籬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蠻荒之地的狀況,古代被貶之人去處多是這些地方。另外當時中國版圖不大,就像滿人是清朝才匯入華夏民族。孔子講夷狄和華夏的區別,具體背景不清,因此後人對這句話理解不一,主流觀點有三種。其一認為夷狄都有國君變得井然有序,但華夏之地混亂不堪,君主名存實亡。
  • 每日學一句論語八佾篇全集王自成主講及每天學習討論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祭祀之「禮」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頭等大事,不是現在對祭祀沒有感覺。周禮對祭泰山也是非常之禮,季氏級別態度等等都不符合「禮」,不如林放學「禮」讀論語最大弊端,穿越時空太多,經常與現代各類學說混淆。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荀子勸學》這句話我感悟幾年才明白怎麼讀書。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溫習過去,有新的想法,可以當老師了】這句話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小學教室,這是老師教導要把課本和課堂講的多去複習,用於查漏補缺。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論語中的話,一來太小,二來沒這種意識,對於孔子也僅僅聽到過這個名字,對這句話的理解當然也是表面的。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孔子說:我不親自參加,不如不祭。】這段話並不是講儒家也信鬼神,而是在討論祭祀的本質。後面「吾不與祭,如不祭」有爭議,一種說法是孔子有事不能親自去祭祀,讓別人代替,別人不敬,還不如不祭。字面意思確實如此,但是我認為孔子是在說祭祀要誠心,心不誠和沒祭是一樣,哪怕是在祖宗祠堂磕上一百個響頭也是假的。
  • 讀論語:八佾第三·子曰:孔子談節儉和禮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103.孔子嚴厲批評宰我?
    可見這一章要從不同角度看,皇侃書引慧琳法師說,宰我看到孔門的後學弟子學習沒勁,所以就借著白天睡大覺,讓孔子責備,令後進有所警惕,不敢懈怠頹廢,這是殺猴儆雞,是師生之間機教相投的演戲,有時候正面演戲,有時候反面演戲,當事者心知肚明,是很深的教學法,一般外行人看不懂。若不善讀,會覺得孔子的批評太過分,則本章就失去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