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020-12-24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予土地神的事,宰予對答說: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慄樹,用意是讓人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成功的事不再說,準備要做的事不再諫言,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

哀公就是前面問怎麼使民眾信服的魯君,孔子說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宰我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字子我,少孔子三十歲,曾經因為白天睡覺,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古代「社」是祭土地神的地方,也可用來宰殺祭祀用的牛羊。這段話有些前言不搭後語,背景也無從得知,因此不同人對此觀點不一。主流觀點有兩種,一種理解是哀公在問建土地廟要用什麼樹,宰予就講了夏、殷、周的情況。如果是此種解釋,孔子後文所說就有點挨不上邊。另一種解釋是依據「社」的功能來講,社是用來宰殺牛羊,引申到人身上,就是指哀公問能不能殺人,而所殺之人很大概率是三桓家族,因為三桓是魯國實際掌控者,魯君完全是傀儡。如果作此解釋,宰予所說的「使民戰慄」就相當於告訴哀公可以殺一儆百。按照此種思路,孔子後面講的話才符合語境,我持此種觀點。

孔子對三桓沒有任何好感,在孔子當上大司寇兼任相事後,曾下令隳三都。三桓的領地都各自用圍牆圈起來,孔子為了加強君權集中,準備推倒這些圍牆,雖然後面擔心拆牆後齊國乘虛而入,以及一些人的阻攔沒能成功,孔子還因此失勢離開魯國,但可以看出孔子的態度和決心。孔子聽到哀公要殺三桓,說的三句話意思很明了,要殺就殺,成功了自然不用說;如果準備殺,也不要說出來,畢竟變數很多;如果殺不了,更不要說。

這些都是揣測,畢竟上下文、前後文、歷史資料都不足,但是我們可以習得三個成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一個人做成了事,無需奔走相告,眾人都會知曉;在做某事過程中,尤其是別人下定了決心,拿定了注意,就不要再去插嘴,容易惹人煩;已經發生的事,成了既定事實,無論成功與失敗,無需再說三道四,於人於己,要有一定的容錯率,關鍵是從中汲取教訓。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相關焦點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顫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02原文細讀,意義自見《論語》第三篇21章: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宰我,國家要祭祀土神,用啥做柱子牌位呢?宰我回答說:「夏朝後期用的是松木,殷朝時代用柏木,周朝時用的慄木,用慄木美其名曰讓老百姓感到戰戰慄慄,威武害怕而產生敬畏。」。老師孔子聽說後,很惱火。為啥?
  • 《論語》中的說話智慧: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油嘴滑舌不叫會說話,言過其實只會給人留下不誠懇、沒有信用的印象;八面玲瓏也不叫會說話,如果缺乏一顆真誠的心,表面的「人緣好」其實只是孔子所說的「鄉愿」。會說話的人,話不一定多,能恰如其分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更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該說話。《論語》中就告訴我們,在三種情況下不要輕易說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孔子「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樣的話對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是孔子的「三不」原則,語出《論語·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他以讀書人的擔當去諫言,堅持「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三不」原則,可以少惹麻煩,提高工作效率,免於無謂的糾纏,但能不能達到「仁」的效果就兩說了,至少可以保全自己。這就是孔子眼中的言官,很顯然有不足之處。所以後世才有文死諫武死戰的言論,才會有文天祥、海瑞這樣的人。具體來看,可能春秋戰國時期候國多,給了士大夫們選擇的可能性,孔子不還周遊列國嗎?
  • 與人相處的智慧,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與情商高的人相處,我那個往往會使人更加愉快。為人圓滑,說話油嘴滑舌,言過其實只會給人留下不誠懇、沒有信用的印象。為人八面玲瓏,長袖善舞,沒有一顆真心,通常也不會是真正的朋友,表面的「人緣好」其實只是孔子所說的「鄉愿」。會說話會辦事的人,不一定說得多做的多,能恰如其分才是最重要的,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辦什麼事。
  • 面試模擬|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每日一練: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模擬題】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面試模擬題 | 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2020安徽省考面試題:如何理解「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模擬題】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成事不說」是說我們做事要低調,對於自己之前在工作上或者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績或成就應該及時清零,避免自己沉溺於過往的成就,戒驕戒躁。要讓自己時刻保持做事的初心,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時刻保持進步。「遂事不諫」是說無論是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還是我們周圍的人身上的事,既然已經發生了,無論好壞,都不要再對這件事發表看法了。
  • 換個角度讀《論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諫,勸阻。咎,追究。對於本章,歷代名家朱熹、張居正的解讀都是對「使民戰慄」這句話的反駁。認為這是宰我對周人用慄木做土地神牌位的誤讀,屬於在魯哀公面前強行加戲,是極其荒謬的言論。
  • 2020省考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2020山西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統計【模擬題】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
  • 《悟學.第三十四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悟學.第三十四篇》論語.八佾第三.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109 亥-子3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譯文】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二代,是多麼豐富多彩啊。
  • 人生應該學會的道理:成事不說,既往不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可以作為人生座右銘的一句話。原文中,魯哀公問了宰我一個問題,宰我隨口給了一個不合理的答案。孔子聽說後雖然生氣,而後對宰我說了這句話。時間過去兩千多年,「既往不咎」早已成了一個人們很常用的成語。在我看來,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道理。學會「既往不咎」,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從容。當人們爭吵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翻舊帳,一旦有人翻舊帳,爭端必然擴大。很多人都喜歡揪著別人從前的錯處不放,最終使得小事化大。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3.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本章為《論語》:八佾篇【原文】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①。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②,既往不咎。」【注釋】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庸也稱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論語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拙讀《論語》第六十一篇:宰我提到孔子失敗傷心的事
    原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主流譯文:魯哀公問宰我祭祀土神用什麼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慄木,意思是使人民戰慄。」孔子聽了這話批評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不要再責備了。」
  • 讀儒學要典《論語》隻言片語品鑑以文化人
    同文不同人不同時讀來不同理解。學而篇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以文化人的總綱在學篇彰顯:如果理念被後世傳承修習是多麼快樂的事;如果以知識吸引他人不遠萬裡而來是多麼快樂;即使學說無人共鳴理解,也並無怨懟之心不是君子所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