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宰予土地神的事,宰予對答說: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慄樹,用意是讓人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成功的事不再說,準備要做的事不再諫言,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
哀公就是前面問怎麼使民眾信服的魯君,孔子說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宰我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字子我,少孔子三十歲,曾經因為白天睡覺,被孔子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古代「社」是祭土地神的地方,也可用來宰殺祭祀用的牛羊。這段話有些前言不搭後語,背景也無從得知,因此不同人對此觀點不一。主流觀點有兩種,一種理解是哀公在問建土地廟要用什麼樹,宰予就講了夏、殷、周的情況。如果是此種解釋,孔子後文所說就有點挨不上邊。另一種解釋是依據「社」的功能來講,社是用來宰殺牛羊,引申到人身上,就是指哀公問能不能殺人,而所殺之人很大概率是三桓家族,因為三桓是魯國實際掌控者,魯君完全是傀儡。如果作此解釋,宰予所說的「使民戰慄」就相當於告訴哀公可以殺一儆百。按照此種思路,孔子後面講的話才符合語境,我持此種觀點。
孔子對三桓沒有任何好感,在孔子當上大司寇兼任相事後,曾下令隳三都。三桓的領地都各自用圍牆圈起來,孔子為了加強君權集中,準備推倒這些圍牆,雖然後面擔心拆牆後齊國乘虛而入,以及一些人的阻攔沒能成功,孔子還因此失勢離開魯國,但可以看出孔子的態度和決心。孔子聽到哀公要殺三桓,說的三句話意思很明了,要殺就殺,成功了自然不用說;如果準備殺,也不要說出來,畢竟變數很多;如果殺不了,更不要說。
這些都是揣測,畢竟上下文、前後文、歷史資料都不足,但是我們可以習得三個成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一個人做成了事,無需奔走相告,眾人都會知曉;在做某事過程中,尤其是別人下定了決心,拿定了注意,就不要再去插嘴,容易惹人煩;已經發生的事,成了既定事實,無論成功與失敗,無需再說三道四,於人於己,要有一定的容錯率,關鍵是從中汲取教訓。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