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學會的道理:成事不說,既往不咎

2020-12-24 不開心的番薯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可以作為人生座右銘的一句話。原文中,魯哀公問了宰我一個問題,宰我隨口給了一個不合理的答案。孔子聽說後雖然生氣,而後對宰我說了這句話。

它的根本意思是:既然錯已鑄成,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就不要再追究責怪了。時間過去兩千多年,「既往不咎」早已成了一個人們很常用的成語。

在我看來,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道理。學會「既往不咎」,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從容。

當人們爭吵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翻舊帳,一旦有人翻舊帳,爭端必然擴大。很多人都喜歡揪著別人從前的錯處不放,最終使得小事化大。

既往不咎,不只是寬容別人,也是寬容自己。活在仇恨裡的人是可憐的,那種時時被仇恨噬咬心靈的感覺是痛苦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懲罰。

我們對別人既往不咎的同時,也應該對自己既往不咎。可惜很多人一樣做不到,往往因為錯過了什麼而痛苦懊悔很長時間,恨不得世間能有後悔藥。

人終究不能活在過去裡,而是要學會往前看。過去的好與壞都無法改變,我們可以反省自身,卻不能沉迷其中。

再把這句話的意思在延伸一下,我們不止要對過去的錯誤既往不咎,對過去的成功也一樣。好漢不提當年勇,那些成天誇耀著「我當年如何如何」、完全認不清現狀的人,何嘗不是可憐人呢?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過去的終究是過去的,好與壞都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包袱。放下這些包袱,我們才能大步向前。

相關焦點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三句話對於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下面分別講解。 關於「成事不說」。 所謂「成事不說」是有兩個概念組成,一為「成事」;二為「不說」。 所謂「成事」,就是指某個事情或者事物已經形成了的意思。
  • 面試模擬|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每日一練: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參考答案】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論語》中的說話智慧: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論語》中就告訴我們,在三種情況下不要輕易說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對過往:成事不說「成事不說」的意思很好理解: 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強調的是對待過往的態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其中有榮耀、有歡欣,但也會有悔恨、有遺憾,但無論是好是壞,當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之後,便已成過往。
  • 面試模擬題 | 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宰我,國家要祭祀土神,用啥做柱子牌位呢?宰我回答說:「夏朝後期用的是松木,殷朝時代用柏木,周朝時用的慄木,用慄木美其名曰讓老百姓感到戰戰慄慄,威武害怕而產生敬畏。」。老師孔子聽說後,很惱火。為啥?
  • 2020安徽省考面試題:如何理解「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成事不說」是說我們做事要低調,對於自己之前在工作上或者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績或成就應該及時清零,避免自己沉溺於過往的成就,戒驕戒躁。要讓自己時刻保持做事的初心,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時刻保持進步。「遂事不諫」是說無論是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還是我們周圍的人身上的事,既然已經發生了,無論好壞,都不要再對這件事發表看法了。
  • 2020省考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參考答案】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與人相處的智慧,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翻譯這段話意思為:魯哀公向孔子學生宰我詢問,供奉土地神用什麼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人用慄木,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恐懼戰慄。」(宰我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討論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諫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 孔子「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樣的話對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是孔子的「三不」原則,語出《論語·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他以讀書人的擔當去諫言,堅持「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三不」原則,可以少惹麻煩,提高工作效率,免於無謂的糾纏,但能不能達到「仁」的效果就兩說了,至少可以保全自己。這就是孔子眼中的言官,很顯然有不足之處。所以後世才有文死諫武死戰的言論,才會有文天祥、海瑞這樣的人。具體來看,可能春秋戰國時期候國多,給了士大夫們選擇的可能性,孔子不還周遊列國嗎?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宰予土地神的事,宰予對答說: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慄樹,用意是讓人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成功的事不再說,準備要做的事不再諫言,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哀公就是前面問怎麼使民眾信服的魯君,孔子說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 換個角度讀《論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21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魯哀公向孔子學生宰我詢問供奉土地神用什麼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人用慄木,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恐懼戰慄。」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討論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諫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 擺脫抑鬱、學會釋懷,人生才會值得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言:「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世間萬物往往都取決於我們的一念之間。正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想開,天地皆寬。在生命這程旅途上,釋懷,不僅是放過他人,更是解脫自己。光與影與人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不要沉湎於過去,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 《悟學.第三十四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定公問道:「國君使用臣下,臣下事奉國君,應該怎樣?』孔子說:「國君使用臣下,要合禮;臣下事奉國君,要忠誠。」孔安國註:「定公,魯君諡。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邢《疏》引《史記魯世家》說,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
  • 孔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做企業要向前看
    孔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不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放下過去,向前看。一個企業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曾經有多風光多輝煌,只有放下才能更好地舉起,重拾擔當。放不下面子堅持不向別人學習的企業,最終將面臨淘汰。
  • 你應該學會的人生道理!
    可以說,水至清則無魚,不僅內涵深刻,還有這辯證的哲學道理。我想,如果可以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生活中,一定會受益匪淺的。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便是人至察則無徒。人如果太精明太苛刻的話,就不會有夥伴,所以交友處事,不可對他人要求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