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020-12-24 雅俗文史

題記: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

01誰說的,啥意思?

這句話是儒家學派開創人孔子說的。意思是,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已經完成的的事就不要勸告建議了,已經過成為歷史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放在當時的環境下,我們得知是孔子一種無奈的,委婉的批評說辭。也體現了孔子高尚的修養及高超教育藝術。

02原文細讀,意義自見

《論語》第三篇21章: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宰我,國家要祭祀土神,用啥做柱子牌位呢?宰我回答說:「夏朝後期用的是松木,殷朝時代用柏木,周朝時用的慄木,用慄木美其名曰讓老百姓感到戰戰慄慄,威武害怕而產生敬畏。」。

老師孔子聽說後,很惱火。為啥?宰我後邊的一句話「使民戰慄」,這與老師孔子「德政愛民,仁政」儒家思想相悖,同時周朝的確用的是慄木,使民戰慄只是宰我的意思。生不教,師之過也。老師孔子只好作罷,但是又不能不點醒一下我宰,所以說出了這句含義深刻的聖言。

03我們可以得到那些處世啟示呢?

這句話對後世後人處世,待人都有極大的啟示。宰我當時應是大官,孔子才針對性教育宰我對待國家,民眾的過往之事「不說,不諫,不咎」,尤其是不咎,當領導的,對過往不咎,別搞秋後算帳,方顯德政,仁政。但是,任何事物沒有絕對,都有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因方法而異,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不說,不諫,不咎」,就是該說要說,改諫要諫,該咎要咎。

04成事不說,該說要說。

事情已經成了,辦好了,成功了,了結了,過去了,若是好事,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留下成功的經驗,不必要天天說,崔牛炫耀,而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乘勝前進。如是不好的事,你也不會說的,但也沒必要久久不能釋懷,若是他人的也不必再去說,不要翻舊帳,說存話。哪怕是親人朋友,我們有時大多會提舊事,糗事,尬事。實際上大可不必,像孔子一樣,換個說辭表達,就過去啦,你好,他好,大家都好好的珍惜眼前,過好當下,不是仁,義,德嗎?成事不是不說,而是注意方式,方法,取捨去說也。朋友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該說的說,並且挑個好時間,好時機,好好地說道說道。

05遂事不諫,該諫要諫。

諫一般是下級向上級提建議,晚輩向長輩提建議,講自己的想法。遂事,表示事情已經發生,指令已經下發,弓箭已經發射,項目,工作已結束。這個時候時提建議,不僅在古時候,就是現在也是不合時宜。特別是職場上,我們可以做的不是事後諸葛亮,而是把自己的環節工作做到完美,努力爭取實現指令的正確執行,不是正確的執行指令。失敗了,總結會上可以進諫。萬一你會後要諫,先看看自己分量,若夠也得注意場合,言辭,方式,這也是處世之道。對上級,對長輩的過失遂事,尤其不能夠用指責,用挖苦,用譏諷的形式去諫。孔子「不說,不諫,不咎」時,其中有對宰我的批評,但又不是明顯的表露老師的不滿,方法及言辭很是講究,值得我們學習。

06既往不咎,該咎要咎。

咎,《辭海》釋義為1:罪責,過失,2:責備,追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是他人,還是自己,過失過錯都會發生,罪責就不說,有法律。自己的過錯,學會與自己和解,原諒自己,別陷在後悔,自責中不能自拔。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從新起航,幹好後邊的事情。他人的過失,過錯,沒達到罪責,不予追究,大不了不再往來。冤家宜解不宜結,沒必要浪費精力去冤冤相報。所謂破鏡難圓,覆水難收,追究於事無補,不如清除丟棄,為心靈減負,也是樂事也。那些傷害較大,影響較大,損失較大的過往,該咎要咎,尤其是那些游離於法律邊緣的傷害,過失以及我們身處弱勢。也就是只能上道德法庭的,只要敢咎,就一定有方法。比如媒體,比如組織,比如能管這人的人……

07結語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值得我們深思,指導處世。但是,當我們理解了孔子說這話時的環境,場合,對象時,我們就能夠比較全面理會運用它,辯證地分析,靈活地處世,才會「成事不說,該說要說;遂事不諫,改諫要諫;既往不咎,該咎要咎」,也不至於讀死書,死讀書。您說呢?

相關焦點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三句話對於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下面分別講解。 關於「成事不說」。 所謂「成事不說」是有兩個概念組成,一為「成事」;二為「不說」。 所謂「成事」,就是指某個事情或者事物已經形成了的意思。
  • 孔子「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樣的話對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是孔子的「三不」原則,語出《論語·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他以讀書人的擔當去諫言,堅持「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三不」原則,可以少惹麻煩,提高工作效率,免於無謂的糾纏,但能不能達到「仁」的效果就兩說了,至少可以保全自己。這就是孔子眼中的言官,很顯然有不足之處。所以後世才有文死諫武死戰的言論,才會有文天祥、海瑞這樣的人。具體來看,可能春秋戰國時期候國多,給了士大夫們選擇的可能性,孔子不還周遊列國嗎?
  • 面試模擬|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與人相處的智慧,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為人圓滑,說話油嘴滑舌,言過其實只會給人留下不誠懇、沒有信用的印象。為人八面玲瓏,長袖善舞,沒有一顆真心,通常也不會是真正的朋友,表面的「人緣好」其實只是孔子所說的「鄉愿」。會說話會辦事的人,不一定說得多做的多,能恰如其分才是最重要的,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辦什麼事。
  • 《論語》中的說話智慧: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油嘴滑舌不叫會說話,言過其實只會給人留下不誠懇、沒有信用的印象;八面玲瓏也不叫會說話,如果缺乏一顆真誠的心,表面的「人緣好」其實只是孔子所說的「鄉愿」。會說話的人,話不一定多,能恰如其分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更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該說話。《論語》中就告訴我們,在三種情況下不要輕易說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每日一練: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參考答案】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面試模擬題 | 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2020安徽省考面試題:如何理解「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結合我自身的經歷,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成事不說」是說我們做事要低調,對於自己之前在工作上或者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績或成就應該及時清零,避免自己沉溺於過往的成就,戒驕戒躁。要讓自己時刻保持做事的初心,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時刻保持進步。「遂事不諫」是說無論是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還是我們周圍的人身上的事,既然已經發生了,無論好壞,都不要再對這件事發表看法了。
  • 2020省考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請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對「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理解。【參考答案】這句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宰予土地神的事,宰予對答說:夏代用松樹;殷代用柏樹;周代用慄樹,用意是讓人戰慄。孔子聽到後說:已經成功的事不再說,準備要做的事不再諫言,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哀公就是前面問怎麼使民眾信服的魯君,孔子說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 換個角度讀《論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21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魯哀公向孔子學生宰我詢問供奉土地神用什麼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人用慄木,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恐懼戰慄。」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討論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諫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 人生應該學會的道理:成事不說,既往不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可以作為人生座右銘的一句話。原文中,魯哀公問了宰我一個問題,宰我隨口給了一個不合理的答案。孔子聽說後雖然生氣,而後對宰我說了這句話。時間過去兩千多年,「既往不咎」早已成了一個人們很常用的成語。在我看來,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道理。學會「既往不咎」,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從容。當人們爭吵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翻舊帳,一旦有人翻舊帳,爭端必然擴大。很多人都喜歡揪著別人從前的錯處不放,最終使得小事化大。
  • 《悟學.第三十四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魯哀公向宰我問,作社主用什麼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慄木,意思是使人民戰戰慄慄。」孔子聽到了這話, [責備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必再追究了。」「哀公問社於宰我。」
  • 孔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做企業要向前看
    林佳梅教授在華商書院商界領袖博學班中提到:因為放不下。面對所在行業艱難的現狀,拋不開曾經的榮譽,放不下臉面,那麼就很難突破困局把企業做大。孔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不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放下過去,向前看。
  • 一生不容錯過的10句經典語錄,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
    秋至滿山皆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秀色:秀麗的景色。(唐)韓翊《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2. 惡忌陰,善忌陽。語出自《菜根譚·風操》:「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3. 窮灶門,富水缸。
  • 影響中國精英階層2000多年的交友觀,你不能不知道?!
    不一定全採納,但聰明人一定會把他當作一面明亮的鏡子,來映照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畢竟他映照了中國2000多年的大部分精英分子!圖片來自網絡然後,孔子感嘆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就是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再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去勸阻了,那些過去的事都不要再去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