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本質
想要理解偏見的本質,首先需要明確其定義,以及與刻板印象、歧視之間的區別。偏見的本質是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偏見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結合,這一結合的產物是態度的ABC理論,一個有偏見的人可能不喜歡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歧視他人,並認為他人無知而危險。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誌,它通常院子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性信念。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動機根源
識別並考察偏見的動機根源偏見的敵意背後有著各種各樣的動機,動機也可以讓人們避免偏見。1. 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痛苦和挫折(目標受挫)常常引起敵意,當我們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膽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轉移我們的敵對方向。這種替代性攻擊現象,也許助長了美國內戰之後南方地區對美國黑人濫施私刑的行為。這種替代性攻擊的目標是變化不定的。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社會根源之社會化
權威人格:在研究反猶主義的心理根源中,研究者發現敵視猶太人的人,往往也同時敵視其他少數民族,偏見似乎不只是具體針對某一群體的態度,而是如何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種思維方式。因此,這類人就傾向於服從那些權利比自己大的人,攻擊或者懲罰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此外一些研究還發現,有些個體以偏見來表達恐懼和敵意。感覺自己在道義上高人一等的人往往會野蠻地對待自認為劣等的人。宗教與偏見:那些得益於社會不平等的人,在聲稱人生而平等的同時,還需要為讓各種事情維持現狀而尋求合理化的解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認知根源——將人歸為不同群體
刻板信念和偏見態度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社會的條件作用,以及因為這些條件作用能讓人們發洩敵意,還因為它們是正常思維的副產品。許多刻板印象,與其說是源於內心深處的怨恨,還不如說是產生於心理活動機制,錯覺是我們解釋世界過程的副產品,與此類似,刻板印象也是我們簡化複雜世界的心理機制的副產品。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本篇談談性別刻板印象,即人們有關女性和男性事實上如何行為舉止的信念。性別刻板印象:從有關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有兩個結論是毫無疑義的:存在很強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且正如常常發生的那樣,刻板化群體也接受這種刻板印象。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11)
*偏見:不喜歡他人*偏見的本質和作用●偏見: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偏見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認知)的某種獨特結合。●刻板印象:有關其他群體的信念,可能準確,也可能不準確或者過度概括,但他是基於事實核心的。●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歧視是一種不合理的負面行為。歧視的行為往往源於偏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避免偏見的動機
動機不僅使人們持有偏見,而且會使人們去努力避免偏見。然而不好(不和諧)的想法和情感往往長久存在,打破這種偏見習慣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個少數族群人士就可能觸發一種類似於膝跳反射的刻板印象。無論對同性戀者持有接受還是反對的態度,在公共汽車上與一名男同性戀者坐一塊都會感覺不太舒服。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社會根源制社會不平等
社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與偏見首先需要記住一條: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主任視奴隸為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缺乏抱負的,正因為他們擁有這些特點,所以他們適合被奴役。不過一旦這些不平等業已存在,偏見就在促使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在經濟和社會地位方面的特權合理化。與窮人相比,上層社會的人更多地把財富視為自己自身奮鬥的結果,是靠技能和努力得來的,而非靠關係、金錢或好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歸因——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偏見是一種預先判斷,預先判斷是在所難免的,我們誰也不是毫無私心雜念的社會事件記錄員,一五一十地記錄支持或者反對我們各種偏見的事實。預先判斷引導我們的注意和記憶:一旦我們將某項特徵歸入一個類別,比如某個特定的種族或者性別,我們的記憶系統之後就會偏向與該類別相關聯的這項特徵。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後果—歧視的影響以及刻板印象的威脅
歧視的影響: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作者將歧視可能產生的受害效應歸納為兩類,一種涉及責怪自己(退縮、自我痛恨、攻擊自己的群體),一種涉及 責怪外部的原因(反擊、懷疑 、群體自豪感增強),如果最終結果是負面的,如犯罪率比較高,人們可以藉此為歧視進行辯解,並促使其得以繼續存在,「如果我們允許那些人搬進我們的社區與我們為鄰,房價會一落千丈的。」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了解偏見的微妙形式和公開形式以及種族偏見
我們可能保留了小時候對某些人習慣性自動產生的恐懼或厭惡,而他們現在變成了我們敬畏或欽佩的對象,儘管外顯態度通過教育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但內隱態度會持續存在,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從而形成新的習慣才會改變。偏見的微妙形式:現代社會的偏見往往以一些微妙的形式呈現,偏見態度或歧視行為一旦隱藏於某些其他動機之後,便可能浮現出來,在法國、英國、德國等地,微妙的偏見(誇大種族差異、對少數名族移民不那麼尊重和有好感,以臆測的非種族理由拒絕他們)正在取代公開的偏見。一些研究者把這種微妙的偏見稱為現代種族歧視或文化種族歧視。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4分鐘 💪本系列是戴維·邁爾斯所著《社會心理學》(中文第十一版)的讀書筆記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怎樣預防群體思維及其可能的解決之道
對群體問題的解決:幾個人的相互批評碰撞可以使群體避免某些認知偏見並且產生出一些高質量的點子。在科學領域,不同觀點的人合作的好處導致越來越多的團隊科學誕生,科學出版物增加,尤其是那些引用率很高的文獻,常常都是由多個學者合作完成。
-
社會心理學實驗
在客觀揭示人的社會心理現象與心理影響機制及規律方面,實驗發揮著 舉足輕重的獨特作用,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與學科發展不可或缺 的工具與方法。社會心理學家一直以來採用實驗等手段與技術,探討人 們如何認識自我、知覺與評價他人,人際關係及交往,群體接觸與互動, 他人與社會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影響等問題。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為什麼我們喜歡和熟悉的人在一起
很顯然,我們很少有機會認識一個不同學校的人或住在另一個城市的人,但事實遠不限於此,大多數人更喜歡他們的舍友,更喜歡隔壁的人而不是隔了幾個門或是住在樓下,距離剛剛遠到讓人感覺不變的那些人。 對相互交往的預期接近性能使人們發現共性並交換回報。更重要的是,僅僅是對相互交往的預期就能引發喜歡。
-
《偏見的本質》:一本書讓你搞清「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偏見」的書面定義會更正式一些,版本也很多,其中有一個是這樣定義的:「偏見是對屬於某群體的個體持有一種厭惡或敵對的態度,僅僅是因為他屬於該群體,就被推定具有人們歸於該群體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偏見」如此普遍,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戈登·奧爾波特教授在他的著作《偏見的本質》中為我們詳盡地分析了「偏見」的根源、影響及應對之策。
-
心理學筆記二: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社會影響包含合作與競爭、從眾服從依從、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去個體化與群體決策、冒險轉移與群體極化、社會認同與群際偏見。02社會心理學的四大學派:行為主義學派、精神分析學派、認知學派、符號相互作用學派。3認知學派/格式塔學派:人的行為決定於個體對社會情境的知覺和加工過程,社會認知是對環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個體對社會情境反應的過程。格式塔理論:著眼點是認知,即認為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核心是認知問題。
-
虛構之偏與現實之見:理解偏見
偏見產生的根源,在於人類有缺陷的思維過程和幾近無限的外部信息之間的矛盾,我們如此依賴腦中的分類功能來讓世界變得有序,而分類往往意味著認知的固化和偏見的堆積。偏見作為頭腦認知功能留給人類文化的小小惡作劇,參與進人類意義流通的循環中再生產自己。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1620年,培根出版《新工具》(Novum Organum Scientiarum),在書中提出著名的「四假相說」: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於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知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這是個人由於性格、愛好、教育、環境而產生的片面性認知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這是人們交往時由於語言概念的不確定而產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由於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知。
-
巧用社會心理學知識寫優質文章
「自我服務偏見」是指:當我們在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有的人會看不起自己,把自己砭的很低,經常很自卑,例如常常「習得性無助」的人;而更多的人則會美化自己,把自己抬得較高,自我感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