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文批改機器人通過圖片掃描、智能識別、特徵提取和模型訓練等環節,系統根據作文的卷面整潔程度、詞彙豐富度、連貫性、篇章結構、文採、主題和表達進行打分。
25日,中德教育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華中師範大學,這是會上專家介紹的自然語言處理在智慧教育中的最新應用。
「根據作文批改機器人在合肥地市中考的應用,通過評價指標進行人機比較,機器因其打分精細程度更高勝出。內容抄襲檢測、人機耦合大規模考試評分等也已得到廣泛應用。」當天,在這場主題為「人工智慧驅動教育技術發展的中德視角」的國際會議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秦兵介紹作文評分針對大規模考試和日常教學有不同功能。
針對中高考等大規模考試,機器將根據一致率、相關係數和大分差仲裁的勝負率,用於人工打分後進行二次質檢。而針對覆蓋人數相對較少的日常教學,機器將生成分析報告。由於教師工作量大,批改質量因此受影響,機器可幫助打分並給出評語。系統還可進行中文語法檢測,採用混合神經網絡模型和情感分析等進行優美句識別和記敘文的描述識別,並且幫助潤色。專家介紹,「目前英文定標打分已經成熟,可以代替人工,而中文的非定標打分技術還在研究中。」
秦兵說,自然語言處理在智慧教育中可用於提升教育效率和效果。它可用於獲取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等數據,以及應用於智能教室,即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籤到、檢測學習者注意力是否集中,還有智能助教進行智能輔助問答、智能評測報告和智慧教學設計。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三女牙在會上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拐點已經到來,傳統教育的形態與理論體系將產生顛覆性轉變。當前世界各國重視人工智慧技術,我國的「教育現代化2035」等國家級規劃將加速人工智慧技術發展。
智能教育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計算能力、數據、算法和場景四個方面。 「智能教育發展也面臨著挑戰,例如人類社會的倫理問題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劉三女牙說。
研討會為期三天,分為教育數據採集、分析與建模、交互式人工智慧輔助下的教育技術、助力下一代學習環境成功創設的因素三個專題,來自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相關行業的企業代表等200餘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