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價值》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2021-02-08 Stephy看世界

在生活裡,你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孤獨到底是什麼呢?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裡寫道:

它是一種能夠蠶食人們的心靈,甚至能夠逼迫人尋死的東西嗎?

這個答案前半句像是陳述句,後半句卻是反問句。但孤獨他解釋說「不擺脫孤獨也沒關係」。人生在世,錢財沒有那麼要緊,同伴也並不是必要的,孤身一人也是能生活下去的。但是,如果想過有意義的人生,那麼只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自己的思想。

在《孤獨的價值》裡,我發現很多有趣的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孤獨的價值》(日)森博嗣

人為何孤獨,因為獨孤會讓人寂寞知乎上有個問題說,如果給你一個房間,溫度正好,有食物,有手機,有 WiFi,你可以待多久?

網友們答案花樣百出,五花八門的都有,曾經以為可以呆到天荒天久的,也不過是說說而已,更有網友給出一個扎心的回答:

以前覺得自己能待很久,畢竟我是懶癌患者,現在一個星期不到就受不了了,手機電腦一點都不香了,看來肥宅也不是那麼好當的,而且沒人找,這個真的有被冒犯到。

仔細想想也許大家都會有那麼一個瞬間覺得孤獨吧,特別是從「熱鬧」轉身為「孤身一人」的時候最為強烈。那種缺失感讓人像掉進黑洞一樣,讓人無處訴說。

最近疫情又呈現出一種去年的現象,「減少不必要聚集,帶口罩,勤洗手」,這些口號想必在這一年多以來都沒少看到或聽到,這也是2020年的一種生活常態,畢竟不給社會添麻煩人人有責。生活中少了聚在一起的時間,甚至要隔離的時候,看到很多的現象就是:孤獨。那種冷冷清清,街上空無一人,如孤城般的感覺。

在莫文蔚唱的《外面的世界》裡還看到一個扎心熱評這樣寫:

「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千裡迢迢背井離鄉,下了火車正是夜晚,看到萬家燈火的那個瞬間。」

孤獨的感受大抵都是相同的吧,因為孤獨會讓人同時有種孤苦和難過的感受。而人為什麼會害怕孤獨呢?很多人表示,是因為獨處會讓人感到寂寞。可見,寂寞在大眾眼中是一種不受歡迎的狀態。當然,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各種體會和感受也會不一樣,但有人在孤獨過程中逐漸成熟,有人在孤獨中體會到自由,也有接受不了孤獨的。感到孤獨正是因為內心的孤獨,也許是和家人的離別惆悵,和愛人或朋友的相隔分離,但彼此間一通電話,一個網絡視頻就會瞬間填滿孤獨的內心了。

90後青年作家盧思浩曾分享他的生活:「我不太會說話,有人說我筆下的主人公有很多獨來獨往和自己相處很好的人,我很認同。」我尤喜歡最後那句我很認同,因為生活本來就這樣子。孤獨並不是一個孤單的角落,那是一個與自己相處很釋放的一個自由空間,那是一個自己獨立思考與發揮的源泉。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裡說道:正在經歷的孤獨,我們稱之為迷茫。經過的那些孤獨,我們稱之為成長。孤獨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不管是生活還是自己的人生,適當的孤獨何嘗不是一種美呢?

如森博嗣說:每當感覺到獨孤時,我們只要將其理解為迎來快樂前的必經階段就好了。能夠理解這一點的人,就能沉浸在「寂」的世界裡。那種從容的態度也是一種美。

利用獨處時間創作更多還記得去年和朋友聚會時,她說起因疫情沒能回家過年,感覺失落又無奈的,原本就孤身一人在外打拼,如今又因疫情影響不能回家,感覺在各方面都不能平靜,也靜不下心來看書,整個人狀態也比較差。雖然和家人、朋友彼此常在網絡上互相聯繫和鼓勵,但也沒能真正消除她內心的焦灼。

相比內焦外灼的朋友們,也許我的狀態要從容些,朋友們紛紛問其原因。我則把自己的時間和感受都分享給她,把日常做個簡單規劃,如讀書、練字和運動等,如工作時間一樣把自己喜歡的事物安排在一份計劃表上,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每天保持問題思考,冥想時清醒下頭腦,發現心情確實沒有那麼焦慮,並漸漸適應了這個規律。當然,偶爾的負面消極情緒還是有的,也會在自己靜心思考後慢慢消除,發現獨處除了給人帶來內在的平靜外,還讓人在生活裡變得從容,給內在帶來更多的自由了。

其實自己也沒有多做了什麼,只是平復心情,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情緒,保持規律的作息和生活習慣,花更多的時間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如寫作、看書、冥想等等,時常有一種感覺我不是一個人在生活,我還和書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背影經歷了很多,時常有一些感悟。

蔣勳曾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生活中我們總需要習慣孤獨,總不能靠著依賴別人而活著。如盧思浩所說,人到了一定年紀,生命就開始不斷地做減法,有時他會用這麼殘酷的方式提醒你,要學會珍惜。珍惜身邊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你覺得呢?

接納孤獨,迎接自由有人害怕孤獨,也有人在孤獨中慢慢成長蛻變,在這本書裡我發現更多對孤獨,對生命,對人生的詮釋,讓人感到獨孤並不可怕,相反,它能給我們充分發展興趣的空間,甚至可以成為藝術與創造的搖籃。如森博嗣說,我認為對孤獨進行思考既體現了作為人類生存的價值,又體現了今後生活的意義。讓讀者深深體會到孤獨更多的意義和樂趣。

在眾多書籍裡,其實不難發現諸如對孤獨的描述,如作家創作勞動時,是孤獨的;《老人與海》的聖地牙哥在與鯊魚搏鬥時是孤獨的;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耳聾後,後期的音樂創作是孤獨的;偉大的科學家們在進行研究時是孤獨的,等等。也就是說,令人產生創作欲望的其實還是孤獨。從這個角度看,孤獨是具有生產力的。而作者森博嗣所提倡的也是這種觀點:

即使保持孤獨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對他人、社會做出貢獻。

即使保持孤獨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接受社會的恩惠。

《孤獨的價值》(日)森博嗣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很多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據網上相關媒體推測,日本全國2016年全年有4.7萬個的「孤獨死」案例,並強調孤獨死最容易發生在同社會隔離、沒有家人或友人經常保持聯繫的人身上。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時,總感嘆生命有時候真的很脆弱,獨孤有時候真會讓人陷入絕望之地,獨孤真的那麼可怕嗎?作者根據正弦曲線和牛頓力學的定義做了實驗得出,在我們感到孤獨的時刻,事態其實尚未達到最惡劣的程度。我們只是可以預料到接下來會遭遇痛苦,且這一時刻,需要某種努(作用力)。說白了也就是內心在作崇導致出現這樣的情況,每當陷入這樣困境的時候,不妨試著轉換角度去思考,也許過程很難,但孤獨確實不是壞事。

據作者分析,在當今日本,小型家庭成了主流,孩子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情況也逐漸變得少見了,認為父母不應該一直照顧孩子的群體也在增加。這是很多人都期望的方式,因為它體現了對個人自由的尊重。因此,無論是誰都會迎來孤獨死去的結局,完全沒有什麼可害怕的。無論你是否擔心那一天到來,最終所有人都會進入孤獨的狀態。接納孤獨其實也是在接納自由。

蔣勳曾說:「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其實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孤獨也許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作者提倡說,「優質的孤獨」,也可以說是與社會共生的孤獨。

在《孤獨的價值》這本書裡,我察覺到人性更多孤獨的內在美,而作者森博嗣作為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說研究者,剖析的觀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仿佛從中感受到了他的生活現狀,舒服且自在,原來孤獨的實質和價值也如此出眾。仿佛看到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裡說的: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共勉。

相關焦點

  • 《百年孤獨》中「黃色」意象解讀,生命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
    母親殘酷對待女兒的悲劇,我們仿佛也能看到「當一個社會普遍失去了對生命與愛情的同情與認可時,那是一場真正的災難」4、黃金與香蕉——罪惡之源黃金本就是一種罪惡之源「鍊金術」得到的財富,仍是沒有減少霍·阿·布恩迪亞內心的孤獨,他甚至意識到了這個會給家族帶帶來的厄運,但財富就是讓人嚮往,即使付出生命。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 《百年孤獨》:10句話道盡人生孤獨,生命中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喜歡的人有很多彩虹屁要講,而不喜歡它的人一看到書就開始進入自閉模式。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寫的《百年孤獨》無疑就是其中的典型,憑藉這一巨著,馬爾克斯直接奠定了世界文學大師的地位。短短的一句話中,用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造成一種時間的迴環,而更加令人遐思的是,當你讀完整本書,就會發現這個段落更像是整部書的縮影,從「冰塊」開始,到「冰塊」結束。
  • 孤獨是生活常態,從孤獨到熱鬧,從熱鬧到孤獨
    當然在孤獨中收穫了力量,然後走向新的開始。孤獨是生活常態,從孤獨到熱鬧,再由熱鬧到孤獨。《百年孤獨》的作者曾寫道:「孤獨原本是人生的常態,生命中曾有過的絢爛,都將用寂寞賠償。」開始體驗孤獨,慢慢發現這是生活常態。《夏目友人帳》中夏目從小就能看見妖怪,儘管轉學後結交了很好的朋友,但是在學校中看到妖怪時,他還是覺得很孤獨。在這件事情上,他始終是孤獨的。夏目經歷學校學習時的熱鬧,還有林間對抗妖怪時的孤獨,他依舊說到:「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孤獨裡可以進行的最好遊戲。」
  • 孤獨將是生命和生活的大部分,讓孤獨變得舒適有意義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儘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蔣勳《孤獨六講》一個人,一種狀態。對著這凝結的空氣,女兒窗前的「天淚」,窗外的竹園,背景的村莊,群山和山上司空見怪的孤寂的天空。
  • 我不怕孤獨,但不想孤獨終老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恐懼結婚,恐懼戀愛,一個人的生活看似孤獨,實則自在,但是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人突然闖進你的生活,你還願意孤獨終老么?《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是一個孤單男人不再孤單的故事,我們的主人公安德魯是一個大齡男青年,他從事著一份枯燥的工作,可即便這樣,他的工作也是安德魯依靠假造圓滿家庭而得到的。在老闆突然提出要輪流去大家的家中做客時,安德魯的謊言難以維持下去了,就在安德魯準備面對領導的質問並去尋找新工作時,一個新鄰居的到來改變了安德魯的生活,這個內斂孤獨的男人也終於重新感受了生活。
  • 孤獨患者,自我拉扯是真正孤獨
    如果你覺得孤獨,不要通過偽裝自己,到人多的地方去,那並不能真的解決你的問題。相反,你應當以一種更加鮮明、堅決的姿態,做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踐行你認可的價值。把孤獨轉化成獨處,從而提升自己經常習慣一個人獨處的人,不是孤獨患者就是懂得一直堅持自己生活態度的人,這兩者的區別我認為在於孤獨患者是與真正的生活脫節的人,他們不需要一切, 也不被一切需要。 一心扎在工作裡或者某件自己覺得有些許意義的事情裡 。不敢停下來 ,怕自己一停下來 ,就會被黑暗跟折磨包圍, 用自己一天大多數時間來思考 。
  • 為何越是喧譁,越是孤獨?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經歷著各種「妖魔鬼怪」、坎坷磨難之於生命的錘鍊。面對生命的無常,看似是「唐僧團隊」並肩作戰,實則每一個艱難選擇的背後,都是一個個被生命之流裹挾,順從它擺布而孤獨無援的身影。生命就是在荒蕪之中度過,神不會來,救世主不會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來。生命無所依託,孤立奮戰又終歸虛無。
  • 蔣勳:我們在不同的年齡,就要面對不同的孤獨
    在暗戀的過程,開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發展出來了。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站在綠蔭繁花下,呆呆地看著,開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麼,開始會把衣服穿得更講究一點,走過暗戀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說,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 兩個孤獨而相契的靈魂,相遇了會發生什麼?
    然而,我認為這部電影當中,除了校園暴力,更重要的是陳念和劉北山這兩個孤獨的靈魂從孤獨,到相遇,再到完成生命圓滿的一個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看見了「人」的縮影。本文我就從這個角度,去探析電影背後人性的圓滿。
  • 當人們孤獨時有三種狀態。大多數人都很孤獨
    #悅讀世界#生活中總有孤獨的時候,但我們對孤獨有不同的態度。有的人在呼朋引的陪伴下追求幸福,希望通過短期的狂歡和娛樂來驅散孤獨;有的人認為孤獨只是一種生活狀態,活潑快樂是好事,但孤獨不是壞事;有些人享受孤獨,讓自己的時間在孤獨中綻放,結出碩果,創造人生的價值和幸福。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一百多年前,尼採曾說過「孤獨是條鯨魚,吞噬著我」,而如今的繁華社會裡,孤獨卻像無數個螞蟻,無時無刻不在啃噬著我們的身心。如同樹木的年輪,不同的時代都會留下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代也造就了不同的年輕人。海明威在《太陽依舊升起》中描寫了「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他們在一戰後成長,由於戰爭創傷失去了生活信念,對生活充滿了迷惘、悲觀。
  • 「孤獨」的力量
    從小到大,與其他父母的「貼身撫養」不同,我的父親一直致力於讓我成為一位「孤獨的漫步者」。首先,是時間上的「孤獨」。與其他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停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興趣班不同,我的父親一直給我「孤獨」支配自己課餘時間的機會。在這樣與自己的獨處時間中,我愛上了文學,喜歡上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喜歡上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把欄杆拍遍」的豪情,喜歡上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荒誕之中描繪社會陰暗面的老辣。在這樣的「獨處時間中」,我學會審視自己的行為,重視自己的價值。
  • 孤獨的根號三,不再孤獨
    孤獨的根號三——Kumar Patel我害怕,我會永遠是那孤獨的根號三如此美麗無瑕,翩翩舞動而來,我們彼此相乘,得到那夢寐以求的數字,像整數一樣圓滿。我們砸碎命運的枷鎖,輕輕舞動愛情的魔杖。PS :轉發一首曾經在愛情公寓裡看看到的詩歌,根號3的孤獨,是需要另外一個根號3來化解的。
  • 孤獨並快樂著——人生如蕩鞦韆,向前是快樂,向後是孤獨
    「孤獨」這個詞,是2020年聽到的最多的詞彙之一。「感覺自己好孤獨。」「感覺自己孤獨又寂寞。」「感覺自己好無助,孤獨的感覺真的好可怕。」乍一聽,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言論,都跟「孤獨」有關,真的是「孤獨」惹的禍嗎?「孤獨」卻說:這個「鍋」,我不背。通常,我們都會把孤獨和寂寞混在一起,「孤獨是寂寞的一種感覺」,也普遍得到大家在心理上的默認。
  • 卡森·麥卡勒斯:生命中,唯有孤獨永不退場
    01過早的成名,突然的爆發,這麼令人羨慕的開始,往往是很多悲劇人生的模型。但卡森是作家中最特別的一個。她的作品並不好讀,就如她的人一樣,有一種謎一般的氣質,人群中,你一眼就能分辨出她。她註定是與眾不同的。
  • 從孤獨的收穫中持續輸出著價值 到底讓我感受到了踏踏實實的進步
    生命中的前二十三年,我一直想找個地方操練孤獨,每每身處於熱鬧的情境,我就有種「趕快逃離」的生理反應。人群中的熱鬧和父母吵架時的音律很像,不避開,就沒有屬於自己的安生。孤獨到了最深處,就是無助,親情和友情的熱鬧都留在另一個半球上,生命變成一個黑不見底的洞,向裡丟進快樂,它全部吸進去,向裡丟進煩惱,它給你二倍的回音。無助到了極致,就成了一件危險的事,或變成絕望,或變成救贖。親眼見著無助的姑娘隨便抱緊什麼男人去尋求安全感,也看見一同奮鬥的朋友忽然就拉著箱子掉頭了。
  • 熬過的每一程孤獨都是一段向死而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路」這個名詞更頻繁的用於抽象比喻,「我腳下正走著如何如何的路」成為了習慣性訴說自己狀態的句式,恐怕時下最有共鳴的路便是孤獨了,在別人不能理解的暢意失意時,難以馴服的靈魂總會跳出來提醒你,你就是那條52赫茲的鯨。
  • 心理學:別害怕孤獨,孤獨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有時我們恐懼孤獨,是因為我們害怕面對自己,人生就是孤獨的盛宴,了解了孤獨的本質,我們才會和孤獨安然相處。因為只有和孤獨自處,你才會找到通往內心世界豐盛的道路。二、孤獨讓你覺醒,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孤獨沒有金錢那麼可愛,不可能討每個人喜歡。
  • 因為孤獨的緣故——簡談《孤獨六講》
    我自由了,可是面對每個目標,我都不知道從何開始,不知道怎麼統籌,思考了幾天,我覺得自己的渴望太多了,而從緊繃的狀態一下放鬆,人是很懈怠的,一個個目標就成了負擔,既讓我產生實施的期待,又讓我生發無力完成的失望。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一下子什麼都不想做,只想刷刷手機、看看劇——儘管我已經進行數字極簡主義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