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裡,你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孤獨到底是什麼呢?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孤獨的價值》裡寫道:
它是一種能夠蠶食人們的心靈,甚至能夠逼迫人尋死的東西嗎?
這個答案前半句像是陳述句,後半句卻是反問句。但孤獨他解釋說「不擺脫孤獨也沒關係」。人生在世,錢財沒有那麼要緊,同伴也並不是必要的,孤身一人也是能生活下去的。但是,如果想過有意義的人生,那麼只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自己的思想。
在《孤獨的價值》裡,我發現很多有趣的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人為何孤獨,因為獨孤會讓人寂寞知乎上有個問題說,如果給你一個房間,溫度正好,有食物,有手機,有 WiFi,你可以待多久?
網友們答案花樣百出,五花八門的都有,曾經以為可以呆到天荒天久的,也不過是說說而已,更有網友給出一個扎心的回答:
以前覺得自己能待很久,畢竟我是懶癌患者,現在一個星期不到就受不了了,手機電腦一點都不香了,看來肥宅也不是那麼好當的,而且沒人找,這個真的有被冒犯到。
仔細想想也許大家都會有那麼一個瞬間覺得孤獨吧,特別是從「熱鬧」轉身為「孤身一人」的時候最為強烈。那種缺失感讓人像掉進黑洞一樣,讓人無處訴說。
最近疫情又呈現出一種去年的現象,「減少不必要聚集,帶口罩,勤洗手」,這些口號想必在這一年多以來都沒少看到或聽到,這也是2020年的一種生活常態,畢竟不給社會添麻煩人人有責。生活中少了聚在一起的時間,甚至要隔離的時候,看到很多的現象就是:孤獨。那種冷冷清清,街上空無一人,如孤城般的感覺。
在莫文蔚唱的《外面的世界》裡還看到一個扎心熱評這樣寫:
「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千裡迢迢背井離鄉,下了火車正是夜晚,看到萬家燈火的那個瞬間。」
孤獨的感受大抵都是相同的吧,因為孤獨會讓人同時有種孤苦和難過的感受。而人為什麼會害怕孤獨呢?很多人表示,是因為獨處會讓人感到寂寞。可見,寂寞在大眾眼中是一種不受歡迎的狀態。當然,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各種體會和感受也會不一樣,但有人在孤獨過程中逐漸成熟,有人在孤獨中體會到自由,也有接受不了孤獨的。感到孤獨正是因為內心的孤獨,也許是和家人的離別惆悵,和愛人或朋友的相隔分離,但彼此間一通電話,一個網絡視頻就會瞬間填滿孤獨的內心了。
90後青年作家盧思浩曾分享他的生活:「我不太會說話,有人說我筆下的主人公有很多獨來獨往和自己相處很好的人,我很認同。」我尤喜歡最後那句我很認同,因為生活本來就這樣子。孤獨並不是一個孤單的角落,那是一個與自己相處很釋放的一個自由空間,那是一個自己獨立思考與發揮的源泉。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裡說道:正在經歷的孤獨,我們稱之為迷茫。經過的那些孤獨,我們稱之為成長。孤獨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不管是生活還是自己的人生,適當的孤獨何嘗不是一種美呢?
如森博嗣說:每當感覺到獨孤時,我們只要將其理解為迎來快樂前的必經階段就好了。能夠理解這一點的人,就能沉浸在「寂」的世界裡。那種從容的態度也是一種美。
利用獨處時間創作更多還記得去年和朋友聚會時,她說起因疫情沒能回家過年,感覺失落又無奈的,原本就孤身一人在外打拼,如今又因疫情影響不能回家,感覺在各方面都不能平靜,也靜不下心來看書,整個人狀態也比較差。雖然和家人、朋友彼此常在網絡上互相聯繫和鼓勵,但也沒能真正消除她內心的焦灼。
相比內焦外灼的朋友們,也許我的狀態要從容些,朋友們紛紛問其原因。我則把自己的時間和感受都分享給她,把日常做個簡單規劃,如讀書、練字和運動等,如工作時間一樣把自己喜歡的事物安排在一份計劃表上,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每天保持問題思考,冥想時清醒下頭腦,發現心情確實沒有那麼焦慮,並漸漸適應了這個規律。當然,偶爾的負面消極情緒還是有的,也會在自己靜心思考後慢慢消除,發現獨處除了給人帶來內在的平靜外,還讓人在生活裡變得從容,給內在帶來更多的自由了。
其實自己也沒有多做了什麼,只是平復心情,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情緒,保持規律的作息和生活習慣,花更多的時間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如寫作、看書、冥想等等,時常有一種感覺我不是一個人在生活,我還和書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背影經歷了很多,時常有一些感悟。
蔣勳曾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生活中我們總需要習慣孤獨,總不能靠著依賴別人而活著。如盧思浩所說,人到了一定年紀,生命就開始不斷地做減法,有時他會用這麼殘酷的方式提醒你,要學會珍惜。珍惜身邊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你覺得呢?
接納孤獨,迎接自由有人害怕孤獨,也有人在孤獨中慢慢成長蛻變,在這本書裡我發現更多對孤獨,對生命,對人生的詮釋,讓人感到獨孤並不可怕,相反,它能給我們充分發展興趣的空間,甚至可以成為藝術與創造的搖籃。如森博嗣說,我認為對孤獨進行思考既體現了作為人類生存的價值,又體現了今後生活的意義。讓讀者深深體會到孤獨更多的意義和樂趣。
在眾多書籍裡,其實不難發現諸如對孤獨的描述,如作家創作勞動時,是孤獨的;《老人與海》的聖地牙哥在與鯊魚搏鬥時是孤獨的;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耳聾後,後期的音樂創作是孤獨的;偉大的科學家們在進行研究時是孤獨的,等等。也就是說,令人產生創作欲望的其實還是孤獨。從這個角度看,孤獨是具有生產力的。而作者森博嗣所提倡的也是這種觀點:
即使保持孤獨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對他人、社會做出貢獻。
即使保持孤獨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接受社會的恩惠。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很多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據網上相關媒體推測,日本全國2016年全年有4.7萬個的「孤獨死」案例,並強調孤獨死最容易發生在同社會隔離、沒有家人或友人經常保持聯繫的人身上。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時,總感嘆生命有時候真的很脆弱,獨孤有時候真會讓人陷入絕望之地,獨孤真的那麼可怕嗎?作者根據正弦曲線和牛頓力學的定義做了實驗得出,在我們感到孤獨的時刻,事態其實尚未達到最惡劣的程度。我們只是可以預料到接下來會遭遇痛苦,且這一時刻,需要某種努(作用力)。說白了也就是內心在作崇導致出現這樣的情況,每當陷入這樣困境的時候,不妨試著轉換角度去思考,也許過程很難,但孤獨確實不是壞事。
據作者分析,在當今日本,小型家庭成了主流,孩子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情況也逐漸變得少見了,認為父母不應該一直照顧孩子的群體也在增加。這是很多人都期望的方式,因為它體現了對個人自由的尊重。因此,無論是誰都會迎來孤獨死去的結局,完全沒有什麼可害怕的。無論你是否擔心那一天到來,最終所有人都會進入孤獨的狀態。接納孤獨其實也是在接納自由。
蔣勳曾說:「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其實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孤獨也許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作者提倡說,「優質的孤獨」,也可以說是與社會共生的孤獨。
在《孤獨的價值》這本書裡,我察覺到人性更多孤獨的內在美,而作者森博嗣作為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說研究者,剖析的觀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仿佛從中感受到了他的生活現狀,舒服且自在,原來孤獨的實質和價值也如此出眾。仿佛看到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裡說的: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