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訓練傷口的護理誤區
■郝東紅 洪 宏
姜 晨繪
「醫生,我在障礙訓練時不小心摔破了膝蓋,用雙氧水消毒後,還撒了頭孢消炎,怎麼不見好?」近日,第901醫院傷口門診護師徐媛媛在接診時發現,一些戰友在野營駐訓期間,因對小傷口處理不及時或護理不當,引發了局部發炎、紅腫等現象。
經耐心詢問,徐護師得知這些戰友對小傷口不夠重視,且缺乏護理常識和處置經驗。有的戰友認為,不小心擦傷、劃傷後,只要傷口不深、出血不多就不用在意;還有的戰友認為,吃抗生素、打點滴有助於消炎止痛、癒合傷口。小傷口也會造成大隱患,傷口護理不當容易使傷口感染髮炎。結合臨床治療經驗,徐護師總結了官兵處理傷口的常見誤區,並給出正確的處理方法。
濫用紅藥水和紫藥水。紅藥水是含有汞的有機化合物,紫藥水是甲紫溶液。這兩種藥水既對人體有毒且抑菌作用弱,不宜用於黏膜或開放性傷口清理。訓練和運動中造成的表淺傷口,只需適當清潔、貼上敷貼,就能很快癒合。
濫用雙氧水。雙氧水利用氧化作用分解腐肉組織,可抑制、殺滅厭氧菌,一般用於感染傷口的清創。如果用雙氧水衝洗新鮮傷口,其泡沫作用會使大量組織碎屑附著於傷口表面,並結痂,阻礙新生皮膚和細胞生長,影響傷口癒合。
傷口環境過於乾燥。有的官兵認為保持傷口乾燥利於結痂,傷口就好得快。其實,研究表明溼性環境利於新生皮膚生長,既能減輕疼痛、促進癒合,又不易留下明顯疤痕。而且,溼性環境中傷口癒合速度是乾性環境的兩倍。需要注意的是,溼性環境指的是傷口局部溼潤、不結痂,不是指潮溼的環境,千萬不可把傷口浸在水或其他液體中。
過度使用抗生素。若傷口引起全身性感染,如發燒,可適當使用抗生素,否則不需要口服、靜脈或肌注抗生素,更不可局部撒抗生素粉末。撒抗生素粉末易引發菌群失調、增加肌體局部的耐藥性,也容易在塗撒過程中沾染細菌,使傷口感染。
反覆塗抹藥劑。有的官兵出現傷口後,會塗抹百多邦等局部外用抗生素。此類藥膏適用於不深的感染傷口,需將傷口清洗乾淨後再局部塗抹,並用無菌敷料覆蓋。如果敞開傷口,並反覆塗抹此類膏劑,容易沾染灰塵、毛屑等異物,汙染傷口,加重感染。
傷口的種類不同,處理方法也不相同。訓練中常見的刮傷與擦傷是皮膚與粗糙的表面磨擦造成的表淺傷口,一般會緩慢地滲血,但深層組織仍是完整的,可以用清水或生理鹽水衝洗傷口,塗抹抗生素藥膏並以無菌紗布覆蓋。面積大或深時,則應找醫護人員處理。裂傷或割傷由尖銳物體造成,傷口涉及全層皮膚及皮下脂肪層,甚至更深的組織,出血明顯。如果傷口較淺,可在止血後以優碘消毒,並以紗布包紮;若傷口深度在1釐米以上,或到了脂肪層或肌肉層,則要找醫生縫合併治療。燒燙傷輕度時,可用清水衝洗,以減輕疼痛。
減少傷口損害最重要的是止血和清洗。野營駐訓時,建議以班為單位準備無菌紗布、繃帶、無菌棉球、膠布、優碘藥水、抗生素藥膏、生理鹽水、無菌手套和防水創可貼等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一般性傷口可用清潔的紗布壓迫10分鐘止血,並及時用清水或生理鹽水衝洗傷口,去除沙粒、碎片等汙物。如果出現傷口出血量多、壓迫10分鐘後仍出血、傷口內的異物無法自行清除、受傷兩天後傷口仍紅腫或有分泌物、影響到手(指)或足(趾)的動作、大面積或深層的燒燙傷、人或動物的咬傷等情況,需立即就醫,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
【來源:軍報記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