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兩級分化現象呢?
後者難道比前者笨,還是他們不夠努力,又或者是真的如他們所想,不適合做這行?
我的看法是,都不是!
那原因出在哪裡呢?要我說就四個字:不會學習!
上面提到的第一種文案屬於 「會學」 型,他們不僅努力,而且善於思考,會總結不同寫作技巧之間的關聯,研究人性,形成自己的寫作體系,構建自己的寫作框架;
而第二種文案屬於 「學習」 型,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很努力,但是最大的缺點也是很努力,以致於只會埋頭寫,不會總結技巧背後的邏輯,更別提總結自己的寫作框架了;
所以效率慢,只會簡單重複地,在腦海中做 「技巧比對」,如果篩選到同類型的產品文案,那直接模仿就好,如果篩選不到,就沒有辦法了。
如果,剛好你屬於第二種類型,這篇文章,希望終結你的痛苦,我會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你,我總結的一套賣點文案寫作框架,它能讓你快速變成第一種類型的文案。
假如你屬於第一種類型,也沒關係,你不妨對比一下,說不定能讓你更上一層樓。
那我的這套獨創寫作框架是什麼呢?也是四個字:
池子法則
不明白沒關係,我也猜到了你會有哪些疑問,下面我就一個一個來回答你的疑問:
什麼是「池子法則」?
現在想像一下,假如我們將 「寫文案」 這個過程看成是 工廠生產一件 「產品」,那麼最有效率的一種生產方式是什麼?
當然是流水線作業,一條流水線上負責不同的產品部分,最後把每一個模塊組裝在一起就可以了。
這個 「池子法則」 就可以看成是一條虛擬的 「文案生產線」,哪怕你沒有經驗,只要學會了這個框架,只要在這個框架內思考,分析產品,再寫作,效率相比較其他沒有思路的小夥伴,肯定是最高的。既然說它是一條虛擬的 「生產線」,那麼這條 「生產線」 上具體包含什麼內容呢?主要有 「3個池子」 共同組成這條生產線,按照先後順序:賣點池,激活池,加工池。然後激活池中又包含兩個小池子,分別是:動機池和信任池。每一個池子都能產生特定的 「化學反應」,共同組成了一條完整的 「文案生產線」!第1個「池子」——賣點池
其實很簡單,裡面裝的就是產品的各種優勢,對用戶獨特的價值,所以它也可以被稱作是優勢池。03
完成第一步,你的賣點池中應該有了一個關於你產品優勢的集合,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賣點池中的優勢 「撈出來」 放在激活池中 「激活一下」。賣點池中的產品優勢就相當於 「原材料」,要想做成誘人的 「產品」,還需要加工包裝才可以,而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是 「賣點激活」。A、讓用戶覺得我們的產品優勢對他(她)們是有好處的;B、讓用戶相信我們所說的產品優勢都是真的,選擇我們就對了;這就不得不說激活池中兩個小池子了,一個是動機池,一個是信任池:1)什麼是動機池呢?
你要知道,賣點池中的產品優勢,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對用戶來說,你所謂的優勢,對她有什麼好處,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她都不知道。
所以,動機池中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產品的優勢翻譯成對用戶的好處,告訴用戶為什麼需要產品,給一個使用動機。
因為用戶不關心產品優勢,只關心產品優勢背後的好處。
比如男士面膜這個產品,假定我們現在從賣點池中提取一個產品優勢叫:潔面效果好。
那你要知道,有一些男士小夥伴壓根沒有使用面膜的習慣,或者說沒有意識自己需要使用面膜,那你的面膜潔面效果再好,有什麼用呢?
這個時候,用戶對產品的使用動機不強,我們就要告訴他使用面膜的必要性,比如:
給了用戶一個動機,是什麼呢?
要保持乾淨清爽,順便還打消了用戶的一個顧慮,使用面膜會顯得娘娘腔,這裡就把使用面膜和化妝品區隔開來,讓用戶在使用面膜的過程中沒有負擔心理!
再比如臉部按摩儀這個產品,假定我們從賣點池中提取一個產品優勢叫:按摩毛孔。
簡單分析下,對於大眾女性來說,臉部按摩儀這種產品普及度不算高,有很多朋友可能是第一次聽說,這種剛需度不那麼強的產品,就要給動機了。
這裡,我們就要挖掘產品優勢背後的好處。因為產品優勢是產品自有屬性,對用戶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那好,按摩毛孔這個優勢背後有什麼可以挖掘的用戶好處呢?
比如可以這樣說:
或者:
這個時候我們在幹嘛呢?
就是在說產品優勢背後的好處,這些好處是可以打動用戶的,說這些,用戶會覺得我們的產品優勢是和他們有關係的,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
不管是打消用戶的使用顧慮,還是挖掘優勢背後的好處,或者是解決用戶實際問題.都是動機池中具體的方法技巧,用這些技巧將用戶的使用動機激活後,她會對你的產品更感興趣。
2)接下來再聊聊,什麼又是信任池呢?
有一些產品,對用戶來說,不用你去刺激他(她)們的使用動機,比如剃鬚刀。
用戶的痛點在於不知道挑選哪一家的剃鬚刀,這個時候你只要讓用戶相信你的賣點池中的產品優勢都是真的,就可以了。
但問題來了,用戶骨子裡是不相信別人的,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當我們去介紹產品優勢的時候,他是排斥的,甚至在心裡嘀咕:
憑什麼相信你說的?
信任池的功能就是要完成這個工作,讓用戶相信產品優勢和獨特的價值,告訴用戶選擇我們的產品,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比如保溫杯這個產品,我們從賣點池中提取一個產品優勢叫:能持續保溫。
對於保溫杯這樣剛需度更強的產品,用戶缺的不是使用動機,而是信任感。那這個時候,對賣點池中的產品優勢進行激活時,我們要優先思考,如何讓用戶相信我們這些產品優勢都是真的?
有很多種方法,比如我們用數字:
數字讓產品的優勢聽起來更加的具體,細節更豐富,這樣說謊成本就更高,驗證是否說謊的成本就越低,對用戶來說,信任感就更強!
再比如我們可以植入場景:
植入場景會讓用戶腦海中瞬間產生畫面感,有畫面的東西更真實,信任感更強!
再比如我們還可以用實驗驗證的方式,拍攝一個短視頻:
有一個保溫杯,一個時鐘,一個溫度計,第一個鏡頭可在一個時間點倒入沸水在保溫杯中,測量一個初始溫度;然後快進,每隔1小時測量一次溫度,用曲線圖的方式展現出來,最後過了24小時,發現溫度曲線近乎平直。
這個實驗結果就直觀證明了,我們的保溫杯保溫效果好,在用戶的認知中,實驗結果是最客觀的,是值得信賴的。
以上數字、場景、實驗等方法都屬於信任池中的具體技巧,當我們贏得用戶信任以後,他們在橫向對比產品時,就會更傾向選擇我們的。
04
到第二步,把賣點激活,這個時候用戶會對你的文案產生興趣,或者信任感了,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第3個池子了,就是接下來要說的加工池。
什麼是加工池呢?
主要是對前面池子產出的文案進行再加工,打磨和檢查,有2大塊:
1、行動誘餌
我們都知道賣點文案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刺激轉化,用戶既然對你的產品產生了購買慾望,也相信了你的產品優勢,那麼你就要趁熱打鐵,刺激用戶馬上作出行動。
有人可能會說急啥,用戶有需要自然會選擇購買,不對,事實情況是如果不去刺激用戶馬上行動,她就有可能就只是看看。
因為用戶在作出消費決定之前,會出現慣性的 「行動障礙」,你要做的就是幫助用戶掃清這些 「行動障礙」!主要有兩種:
● 購買風險
常見的購買風險有:
擔心買到假貨怎麼辦,效果和實際宣傳相差很大怎麼辦,價格買貴了怎麼辦,售後問題如何解決····
這些都是用戶作出購買抉擇時,必須一起承受的購買風險,這些風險會直接導致用戶遲疑,甚至不買。
那麼我們如何消除用戶的這些購買風險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轉嫁到我們自己身上,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購買後不滿意無條件退款;先免費體驗試用裝,滿意後再付款···
這樣用戶購買不承擔風險以後,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下單就會變得放心多了。
● 拖延症
不知道你在購買時有沒出現過這樣的想法:不急再看看,反正也不急著用,還是謹慎點好···
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就是拖延症,每個人都有,那在文案中,我們如何消除用戶的拖延症呢?
有一種辦法:超值福利+製造稀缺!
統一的句式模版大概是這樣:
前X位下單用戶額外免費贈送價值XXX元·····,Y份送完即止,僅限今日/當天有效···
因為有超值福利贈送,又因為限時限量,用戶怕失去這個機會,很稀缺,後面買就佔不到便宜了,所以就驅使用戶馬上作出決策!
2、文案自檢
到這,基本上一個完整的賣點文案雛形就出來了:看了有欲望,並且相信我們的產品優勢是真的,另外還有 「誘餌」 刺激馬上下單的衝動。
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文案自檢,或者說修改,沒有一遍成型的文案,反覆打磨才能出精品!
給你一個簡單的自檢清單:
1)文字組織是否足夠精煉、起來是否通順,夠生動
2)你傳達給用戶的賣點是否容易理解
3)賣點對用戶的好處夠不夠誘人
4)證明賣點的證據有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5)用戶看了有沒有行動欲望
這些列的工作你需要再次一一檢查,直到 「加工」 出來一個滿意的文案為止。
好了,到這一個完整的賣點文案寫作框架就介紹完了!
首先我們要根據產品自身屬性,市場用戶需求,分析出產品優勢或者獨特用戶價值,凡事對用戶成交有積極刺激的,都可以扔進第一個池子——賣點池!
接著我們再分析產品,看看用戶是否有足夠的使用動機,如果沒有,我們就把產品優勢扔進激活池中的動機池!如果有,我們就扔進激活池中另外一個小池子信任池!
最後,我們再進行收尾工作,一是添加不同的行動誘餌,刺激用戶馬上行動轉化!二是依據自檢清單,對文案進行最後的修改潤化工作,直至最後定稿!
對很多新手朋友來說,只要把這個框架爛熟於心,在框架內不斷學習各種寫作技巧,就能在最短時間內,形成自己的寫作體系,這種學習效率是很快的,別人用1天寫出的好文案,可能你只要1個小時就完成了!
如果本文對你有些許幫助,請一定幫我分享給你身邊的人,記得順手點個在看啊,感謝你!推薦眾多前輩大咖推薦的文案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