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自然之理,循自然之道 —聽河海大學崔廣柏教授專題講座之感想

2020-12-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4月6日上午河海大學崔廣柏教授冒雨前來給我們做了《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的專題講座。

  早在一周前班主任熊老師就說,崔教授是水文界元老,他的報告會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和驚喜。終於在期待中,崔教授的講座開始了。

  崔教授講座的第一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從201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開始講起,講解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理念,對水文化建設的實質、作用以及重要性進行了深入分析。二十一世紀是人和自然關係理性回歸的時代,水利工程已經從過去的單一功能轉變成一個水利工程就要造就一個風景,造福很多人。第二部分,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講授了新時期大量的水取用後即進入社會循環,而城市化的加劇造成了洪澇積水、水汙染加劇、河流生態惡化。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提升管理水平,充分認識水科學時代特徵。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應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多學科、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理念。第三部分,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用很多案例有力的說明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新時期治水思路的重大轉變及戰略部署,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三條控制紅線,以及推行河長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內澇已經從東部城市向西部城市擴展,海綿城市建設很有必要。另外各地在治水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浙江「五水共治」,江蘇「兩減六治三提升」。第四部分,新時期治水理念的重大突破,以張家港小城河治理工程為典型講解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激發公眾的環保意識,通過生態水利、活水工程建設、河湖治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崔教授的報告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整個講解過程雖然在講治水理念和如何改善生態環境,但我覺得更大意義上折射出了他做人、做事的原則、工作的精神和態度,令人深思,催人奮進。

   

  圖1 崔教授講座現場

  首先,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強烈的職業責任心感染了我們。他多次講到作為一名技術工作者要樹立服務國家戰略、滿足區域需求從而實現自身發展的理念,這無不是讓我們要正確面對、腳踏實地,根據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自己單位、部門的現狀去努力、去工作才能有效果、有成績。

  第二,他嚴謹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震撼了我們。他為了調研河流,帶領學生早出晚歸,甚至一天都沒吃飯;為了獲取真實的調查資料,他拒絕無人機拍攝,而是堅持親自去四川,翻山越嶺到達現場去調查,他時刻告誡大家,幹水文工作要吃得了苦,要親力親為才能獲取可靠的資料,才能做出詳實的報告。

  第三,他熱愛水利的精神感動了我們、為水文奉獻終生的堅強毅力鼓舞著我們。作為一名成果豐碩、資歷深厚的80多歲的水文專家,他為這次活動,親自做了312頁的PPT、一直站著做了3個多小時的報告,滔滔不絕的將自己的學識傳授給大家,中途滴水未喝…..反思我們自己的工作、學習是否也有這樣的毅力呢?

  最後,崔教授講到:一個人要積極向上、造福社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足跡,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機、樹立正確的理念、多調研多學習,為水利建設、水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隨著水文的發展,我們現在想什麼呢?是自動化、電子化還是手機上的APP!?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衝擊下,我們有時需要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崔教授的講座給了我清晰的答案: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揚水文人的精神,戒驕戒躁、不忘初心、撲下身來幹好本職工作,為水文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微薄之力。

相關焦點

  • 聽崔廣柏教授講座之感
    4月6日,我們2017年西部水文專修班在揚州大學,有幸聆聽了河海大學崔廣柏教授講座,讓我感受很深。  以前,我對水文的認識就是為防洪提供可靠的水文數據,通過崔教授的講解才感到自己是多麼的無知。  水文,對於城市的發展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崔教授講解到由於現代人類發展,我們的水資源受到很大的影響,治理受汙染的河流,你首先要知道這條河流的水流特性吧,通過什麼去了解呢?當然就是我們水文資料。又比如一個城市要建溼地公園,水上樂園,你也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水文特性吧,那怎麼才能安全可靠的知道呢?當然還是通過我們收集到的水文資料了。
  • 書法之理源於自然之美——對書法創作的一點思考
    原標題:書法之理源於自然之美——對書法創作的一點思考 書法之理是書法家自覺熟練運用和自然演變的規律及揭示自然美的過程,書法結體構成被固定下來已經成熟,再行突破,為所不易。然書法藝術的章法,卻不受古之約束,像于右任草書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成為書法發展的豐碑。書法規律是如何使書者在遵循自然演化法則的基礎上,駕馭筆墨,去法由韁,少走彎路,準確的把握和展示自然美的途徑。
  • 畫道 天道 自然道:國墨創始人衛理先生作品解析
    天道 自然道:國墨創始人衛理先生作品解析 中國網濱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時間: 2009-08-24 14:11:39
  • 暑期學校〡汪壽陽教授「管理科學 興國之道」講座圓滿結束
    7月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汪壽陽教授為暑期學校的同學們帶來一場題為「管理科學 興國之道」的精彩講座。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重慶工商大學MPAcc成功開設國學專題講座之茶道課程
    【MBA中國網訊】年12月5日下午,重慶工商大學2018級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博智樓7200參加了國學專題講座之茶道課程,此課程是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MPAcc教育中心為2018級學生開設的新課程。主講人是澳大利亞亞太文化協會副會長、重慶歐美同學會留英分會常務理事羅瑄女士。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以及文化學者兼主持人王紹培圍繞主題「《中庸》與中庸之道」展開了一場深刻生動的對話。《中庸》文本有何複雜的流傳疑案?又在儒家思想系統裡佔有怎樣的地位?何謂「中庸」精神?針對上述問題,在場學者發表了鞭辟入裡的剖析和看法。
  • 論命理三合局的自然之理
    因而,三合為自然之理。三合化局,有吉有兇。化生者為吉,化克者為兇之論並不盡善。假如:身旺喜官克,三合局偏化生就是兇。所以,三合化局是化喜還是化忌,則要根據命局分析。戊寅 乙卯 甲午 甲戍清順治皇帝福臨命造。元神甲木生於卯月,羊刃司權。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現代學校開展「中小學語文素養理解與表達」專題講座
    2019年12月7日,現代學校邀請汪習甄教授來我校開展「中小學語文素養理解與表達」專題講座,此次講座引起了我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各級領導和全體師生早早地做好準備來迎接文學大儒汪習甄教授的到來
  • 暑期學校|管理科學,興國之道——國科大經管學院院長汪壽陽教授為暑期學校做高端講座
    為讓暑期學校學生對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2020年6月21日下午,汪壽陽教授為暑期學校的營員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管理科學,興國之道」的精彩「雲」講座。講座開場,汪院長風趣地談及了講座主題「管理科學,興國之道」的來由——引自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座談會,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出席會議,做了題為「管理科學,興國之道」的講話,後來全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從這一來由出發,汪院長闡述了經濟管理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品自然之道!
    講這個道理前先講解下《道德經》第六章帶大家感受下『自然之道』![原文]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 其若存 用之不堇。解讀:穀神不死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也可說是『自然之神』,是永恆長存的)是謂玄牝(pin(是深邃,玄奧的,像生命起源之地一樣,比喻句指像生殖器官一樣)玄牝之門 (玄妙的生命之門)
  • 二程理學之哲學光芒②
    孔子「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經過二程修改、闡釋、編纂的儒家經典——《大學》的第一段即強調:「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理學為儒家思想插上天理的翅膀。從各家學說的特點看,道家側重順其自然、貴在自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佛家提倡但行善事,莫問前程。
  • 大學之道 學「生」之道
    作為大學群體中的一員,作為令很多人羨慕的「天之驕子」,作為社會發展的未來「棟梁之才」,他們卻這樣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探究他們自殺之謎,一種直接而簡單的方式,是將其歸因於自殺者的心理危機。於是,除了對於逝者生命之輕深表惋惜之外,也有人設想了很多辦法,例如建立大學生自殺的預警機制,建立大學生精神障礙和心理危機幹預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治療等等。
  • 河海大學理學院以「生涯導航」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1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陳培玲)近年來,河海大學理學院黨委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學院、教師、校友、企業主「導」、學生主「航」的「生涯導航」組織體系,為培養「中國靈魂、全球視野、河海特質」人才奠定紮實的數理基礎。
  • 《道德經》流傳幾千年,道法自然的精髓,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
    這種會通,從三個層次表現為自然與社會相互貫通:由天道推演人事,從宏觀出發在微觀中做多方面的展示,從形而上的思考落實到人生與政治的層面。中國古人的一切學問,都是為人生的,所謂「道不遠人」。比較典型的是老子的生態智慧。老子認為,「萬物得一(道)而生」(三十九章)。
  • 走讀自然,探索自然之美
    6月17日下午,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走讀自然,探索自然之美》項目組開展了《夏至日食》的科普講座,對日食觀察感興趣的師生進行培訓。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大學之道」流程圖 1、參考上圖:「大學之道」流程圖 《大學》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
  • 英國諾丁漢大學張維亞教授到我校進行專題講座和學術交流
    5月17日,我校邀請英國諾丁漢大學醫藥與健康學院流行病學張維亞教授開展「如何做一名好醫生」專題講座。
  • 《大學》-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先講這個德,品德、德行的意思,前面的明是助詞,光明的德行。 學習過程中不斷內求是明,遇到問題不斷反思是明,不停地學習知識也是明。 下面是「在親民」,【親民】屬於外用,親是什麼意思呢? 親近他人,幫助他人,叫親民。 大家想一想,生活當中有的人說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好。 那你就要思考了你親近過哪些人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