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上,教授梁瑩的個人成果頁面目前只張貼著英文論著目錄,沒有任何中文論文。而她前期的中文論文,大部分是她主動要求下撤的。記者比對論文時發現,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對此,梁瑩承認自己的一些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
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又一個詭異而沉重的故事。作為一個成績斐然的青年學者,今天的梁瑩正被昨天的自己所「拖累」。其早期學術寫作上的原罪,就如同一顆潛藏的暗雷,在這一刻終於引爆。
回溯梁瑩的學術和職業生涯,簡直堪稱一路開掛。其何止是高產,簡直就是論文狂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梁瑩「走量」的論文戰術是成功的,藉此她成為了教授、獲得了研究經費、入選了各項人才計劃。功成名就之後,梁瑩不無憂患意識地開始了自我洗白的過程。通過刪除早期發表的論文,她試圖與過去的自己徹底切割。
掩耳盜鈴的梁瑩,並沒有度過危機,反倒將自己置於了更為不利的境地。南大社會學院表示,「學術委員會和倫理委員會已經啟動調查工作,如果梁瑩教授學術不端的情況屬實,一定會公正處理。」長久以來,高懸在梁瑩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或許終將落下。其實很早之前,梁瑩的學生和同事們,已多次向校方反應相關問題,學校時至今日在輿論沸騰之後才展開實質行動,這實在耐人尋味。
即便是梁瑩自己,也坦承了部分問題,並將之歸因為「年輕不懂事」以及「特定時代大環境的浸染」。梁瑩表示,「強調學術規範是2005年開始的」,其言下之意無非是,過去的汙點和原罪,理當獲得赦免……試問,這是怎樣一種詭辯,又是怎樣一種掙扎?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做過的事負責,尤其對於學術工作者而言更是如此。將抄來的論文作為學術生涯的墊腳石,站的更高只會摔的更慘。這是宿命,也是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