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風逐漸流行
菲爾普斯奧運會帶上中醫印記
屠呦呦團隊獲諾貝爾獎
一帶一路更是推動中醫國際化
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走出去了
世界各地愛中醫的人走進來了
每年,我們學校都會迎來境內外的各地學子
讓我們聽聽來自境外的廣中醫新鮮人的故事吧~
簡單直接,樂觀開朗
這是我對簡雅山同學的第一印象
見到簡雅山同學時,他正與鄰座的臺灣同學相談甚歡,好不熟絡,採訪中卻得知他們僅此一面之緣。通過採訪,我們發現他開朗的性格也許與他多元化的成長環境有關。巴基斯坦和英國混血的他在這兩地度過了幾年童年時光後隨家人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了六年的中學教育後又用兩年時間取得中醫學副學士學位。今年,他選擇來到廣中醫繼續深造。
「選擇廣中醫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父母住在香港,比較近,我回家比較方便,另外就是很多以前在香港的同學也一起來這邊學習,學習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詢問他們,互相幫助。」
而另一個原因,是他認為廣州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巴基斯坦。環境、氣候和可能出現的病症比較相似,他能更好的發現中巴傳統醫學之間的聯繫。
▲簡雅山和同學
雅志在中醫,願為橋梁聯結中巴傳統醫學
剛開始,我對中醫還一無所知,直到中學結束,要選擇專業。而那時候我姐姐選擇了西醫。我開始思考: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為什麼大家不論什麼病都選擇西醫西藥,為什麼不試試屬於這片土地,屬於中國的醫術呢?我覺得,與西醫不同,中醫更注重整體性。中醫往往會考慮到人與自然的聯繫,人體內部的聯繫等等。另一方面,在我讀副學士的兩年裡,我也在不斷探究中醫背後更深層的價值,而那不僅僅只是治病救人。
簡雅山的故鄉巴基斯坦也有傳統醫術稱Unani,與中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希望能學好中醫,將來能成為巴基斯坦Unani與中國相結合的橋梁,從而讓更多人了解中醫,將中醫推廣的更遠。
說到具體的計劃,他十分認真地回答道「現在本科階段應保持多交流,多聽講座 ,多學習,以後就是努力學習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再考取中國職業醫師證,希望以後可以在巴基斯坦的首都成立中醫中心。」
▲簡雅山生活照
山,要登過才知頂端有風景如畫
對於留學生們來說,中醫是一座難以攀登的大山,但在前往這座大山的路上,還有語言、文化等等一座又一座的山峰要跨越。
儘管一開始父母並不支持他學習中醫,儘管一開始難以理解中醫理論,但憑著執著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他拿到了中醫學副學士的學位。
如今,他懷著對綿延千年的中國文化的敬畏心,懷著對未知事物與神奇療效的好奇心,跨進了廣中醫的校園,仿佛一個登山者,站在了山腳下。
他說「我會把所有的困難都當做挑戰」
黃皮膚的法國華僑
滿懷對中醫拳拳之心,遠渡重洋學習針灸
父母都是傳統的中國人,從小在法國長大的黃高樂也有一個「中國胃」。在家裡,媽媽和奶奶做飯都是中餐,所以來到廣州飲食上沒什麼特別不適應的,但中國話卻把她難住了。
「目前學習上最大的困難是語言。雖然從小父母也會儘量教我中文,但缺少練習環境。去年我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了一段時間中文,但現在中醫理論的學習中還是遇到很多困難,有時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我還是得要加強中文的學習『』
▲黃高樂與家人
高遠之志為發揚中醫,親身經歷播種中醫夢
「其實我在高中最後一年都不確定自己將來要做什麼。」那時候,黃高樂的哥哥受傷了,去看了中醫,效果不錯,回來後就建議她可以考慮做針灸醫生。這是黃高樂第一次接觸中醫。後來的一次,黃高樂受了傷,去看了哥哥的中醫師,親身感受了中醫的魅力。就這樣,她心中的中醫夢萌芽了。
而朋友的經歷更是讓她下定決心學習針灸。黃高樂的一個華僑朋友生病,半年裡在法國尋訪許多名醫無果後回到中國求助中醫診療,由於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本來僅需兩周的治療周期拖延到兩個月,但仍然奇蹟般地治癒了。
「這件事使我感受到中醫針灸的神奇療效,所以我決心學好針灸。其實我對中醫的各個方面都很感興趣,我想學好中醫,將來回法國創業,做個好醫生,讓更多人感受中醫的魅力"
▲黃高樂與家人
樂觀看待中醫的未來,用實力為中醫發聲
黃高樂告訴我們,在法國,為數不多的中醫診所大多是私人診所,雖然中醫目前在歐洲知名度不高,但是越來越受歡迎,也有一些西醫醫院會在學習西醫知識外學習一些中醫知識。
她說,法國政府規定不能做醫院廣告,所以醫生們必須用實力說話,靠口碑來吸引病人,所以在法國從事中醫,實力必須要過硬。
「我希望能仔細了解每個病人的情況,仔細診療,認真負責地對待每個病人。」黃高樂希望畢業後回法國開一間自己的中醫館。
多元的國際學院同學來自五湖四海
介紹完海外的簡雅山同學和高樂同學
就讓我們來看看下面三位來自港澳臺同學的故事吧
鄭嘉茵 伊人如斯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鄭嘉茵在接受採訪
見到嘉茵第一眼,浮現在我腦海的便是這一首詩,不禁感嘆「伊人如斯」!面對我們的採訪,鏡頭下的她表現的非常大方爽朗,不著一點粉墨卻感覺散發著光芒,笑得兩眼彎彎,讓人想到鄰家親切姐姐。
「我國語不太好,說的不標準的,你們不要笑我啊。」我們正式採訪前,她這樣自嘲著自己的「港普」。
▲鄭嘉茵在美國大峽谷
置身於浩瀚的大自然中才會知道人的渺小
「我在此之前從事空姐一職有十年。」話語一出,讓聆聽者微微詫異,已經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工作了這麼久,怎麼還會放棄空姐這份光鮮搶手的工作?毅然而然選擇從零開始接觸中醫,又是需要有多少勇氣?
▲日本青森縣遠足
真的要愛護地球才能享受大自然給我們的樂趣
「空姐這一份工作,看起來光鮮亮麗,待遇又好,人們在羨慕的同時卻看不到這光鮮背後的辛苦。我本身身體便不是很好,這些年也有斷斷續續出現過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但這些都沒有讓我足夠重視自己的身體,直到一次肩膀嚴重到無法抬舉,我才意識到身體垮了。剛開始,我接受的是西醫的物理治療。當治療一個月無果時,我整個人都慌了。
再後來,配合中醫治療,居然發現針灸治療對我的病有著很好的療效。從此以後,我便對中醫興趣有加。工作之餘也會去報名一些中醫興趣班,但興趣終究是興趣,學到的東西也比較表層,我想,既然我對中醫有著這麼大的興趣,我為什麼不乾脆全身心投入到中醫來系統深入地學習它呢?」
▲英國看薰衣草
談及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她的眼睛更會說話,言語沒能表達的,她那愛笑的眼睛將她對新事物嘗試的欣喜和對未來的憧憬全說給我們聽了。
「學成歸來,我希望能夠開一家屬於自己的中醫館!!!」
▲漫遊萊茵河經過瑞士的一個小鎮
隔行如隔山,轉行從醫,道阻且長,但伊人如斯,在學醫的道路上必有所成。
何泳儀 醫武同源
▲何泳儀在澳門遊玩
「泳儀你學武多少年了?」
「十二年了。」
當眼前這位看似文文弱弱的女孩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都微微一愣,因為,她現在也就只是十八歲。六歲就開始練武,而我們六歲的時候卻還在幹什麼呢?
▲何泳儀在波蘭比賽
泳儀笑著向我們解釋她爸爸是學武的,而她的爺爺則是一名老中醫。
「我的家庭告訴我,醫武同源。學習武術的過程多多少少會受傷的,打比賽的話受傷更是不可避免。運動員都得超負荷訓練,不然出不了成績,所以說很多運動員都有傷,冠軍不是那麼好當的。所以我自己得經常治跌打損傷,也會懂一點這方面的治療方法。懂武讓我強大,懂醫讓我在強大的同時能好好保護自己。」
說到保護,泳儀表示更多想保護的其實是自己習武的小夥伴。她想成為一名好的武者,更想成為一名好的醫者,希望能教更多人武術,也希望能治好那些因武而傷的人。
▲何泳儀獲獎(右二)
「我也想像其他女生那樣穿裙子,但是我的身體不允許我這樣,因為我的膝蓋。」她說的時候揉著兩個膝蓋,那天很熱,大家都穿得很涼快,泳儀卻包裹得很嚴實。「因為膝蓋受傷了,不能受風,一吹風就痛,也受不了溼,一下雨,膝蓋也疼得受不了,這一點,有點像一個老人家。哎,有太多傷了。」我們的目光隨著她的手移到她的腳,「腳踝也已經彎了,需要正骨。」
▲賽後遊玩
沉重而緊張的訓練使跌打扭傷成為她的家常便飯,在獲得一項又一項大獎的同時,舊傷未愈,新傷又起,身上的各個部位也都積攢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傷。
▲何泳儀在澳門觀光塔skywalk上表演太極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18歲,她決定暫時放下武術靜心養傷。「我覺得現在應該會先以學習中醫為主,可能周末也還是會協助父親訓練師弟師妹們,或者有時候下課也會去武術隊訓練,但學習中醫的時間會更多,未來也希望從事中醫,在這邊把研究生讀完,實操幾年獲取經驗,再回澳門開個中醫館,閒時回武術隊當隊醫,當作是對武術隊的一種回饋。」
郭主是 紮根中醫
▲郭主是在接受採訪
「來廣州讀書有什麼不習慣的嗎?」記者在採訪這位來自寶島臺灣的大男孩郭主是。
▲郭主是在基隆海科館外留影
他很認真地說:「有很多不太習慣的,現在還在慢慢適應。比如在臺灣,我們的飲食偏清淡一點,廣東這邊口味重了一點。」
記者作為一名湖南人,第一次聽到有人評價廣東飲食口味偏重,不禁對臺灣飲食瑟瑟發抖。
▲郭主是參加summer school of Truth 和隊員們合影
我漂洋過海而來
來看看外面的世界與我的世界有何不同
他接著說:「我覺得這邊支付寶支付很方便啊,我看到大家在外面都用支付寶支付,我也挺想用的,可惜臺灣沒有,也不能用支付寶。」我們被他的話逗笑了。
▲花蓮七星潭邊聽海
「家人朋友支持你來這邊讀書嗎?」
「恩,怎麼說呢,他們還是支持我的決定的,只是會有不舍。畢竟,在這邊讀書意味著我很少有時間回家,而且,以後也還要留在這邊發展。家裡人肯定是想讓我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
▲和家人在花蓮太魯閣峽谷
談及家這個話題,郭主是顯得心事重重。「我的父親,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哭,我知道那是他捨不得,我也捨不得呀。我高中的國文老師聽到這個消息,愣住久久說不出話來。我的英語老師,一直幫我想辦法,希望我能留在臺灣學中醫。」
▲郭主是同他朋友的合影
我帶著對中醫的尊敬而來,
想學成而歸,一掃所有的不理解。
我漂洋過海而來,只為看你。
原來他的父親一生熱愛中醫,但一直無緣進入中醫院校,而他可能受父親影響,自小也以進入中醫院校為目標而努力著。來到廣州後他才真切感覺到臺灣只是一個小地方,而廣中醫深厚的中醫文化底蘊向他提供了學習中醫的廣袤肥沃的土壤,讓他更加堅信紮根大陸、紮根中醫是正確的選擇。
他們的故事就這樣在廣中醫悄悄開始啦,這是一段故事的結束,也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
圖片 | 葉美琪 鄭嘉茵 何泳儀 郭主是 簡雅山 黃高樂
素材整理 | 張芳芳 黃珊鈴
採訪稿 | 王思思 杜秋林
微信編輯 | 王思思 黃珊鈴 羅曉悅 杜秋林
責任編輯 | 張正茂 駱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