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藝術家漂洋過海來鄉村種菜?永嘉這座菜園再現晴耕雨讀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12日下午,在永嘉縣鶴盛鎮上日川村,英國畫家安·布洛克麗(Ann Blockley)下地勞作,漂洋過海,來永嘉鄉村種菜。包括其在內,9名英國藝術家在小村裡認領了自己的菜地,中英藝術家菜園開始耕種。

「既耕亦己種,時還讀我書。」楠溪江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耕讀傳家、晴耕雨讀一度是楠溪江畔的生活方式。如何實現耕讀文化的傳承、研究與活化?現年39歲的周建朋,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在中國書畫界小有名氣。他回家鄉打造了箬溪藝術家菜園,想通過藝術把「半耕半讀」的生活方式呈現,通過藝術家菜園的模式實現藝術與農業、旅遊的融合。

這個菜園如今已經有著名藝術理論家邵大箴的「苦瓜園」,藝術理論家柯文輝的「醉碧園」,藝術理論家劉曦林的「香草園」,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龍瑞的「蘿蔔園」,本土書畫家張如元的「此中有真味」、馬亦釗的「樵翁小園」等60多個菜園。

每位藝術家的菜地大小不等,以3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為主,蔬果種子由溫州市農科院選培,全程指導,有機為主。「我們農民種地,種的是水稻番薯,都是糧食。這些藝術家不一樣,要種花花草草和蔬菜,不僅美,還有文化氣息。」在村民周福亮看來,藝術家們的到來,也給村莊帶來了新鮮氣象。

而未來,村裡土地中的收成,同樣會漂洋過海,寄到英國。對此,安·布洛克麗充滿了期待。依託小小的菜園,安·布洛克麗和溫州還將有更多的聯繫。

「英國藝術家回去後,其菜園地希望由市民認領管理。」中英藝術家菜園負責人周建蒙介紹,該菜地將對接市民,一組或多組家庭對接一位藝術家,平時藝術家可多渠道對每組家庭孩子們進行美學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到大藝術家,學習他們的藝術人生和高尚品德。

據悉,此次認領活動,是當倫敦遇上溫州-中英藝術家溫州寫生與展覽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之一,由市文廣旅局、市外事辦、英中經濟文化促進會主辦,活動時間從本月1日到14日,英國藝術家走進我市永嘉、樂清、洞頭等地,進行藝術交往。

(原標題《英國藝術家永嘉種菜,中英藝術家菜園再現晴耕雨讀》,編輯 張亦盈)

相關焦點

  • 泉州東海:屋頂成開心農場「空中菜園」種菜吃
    原標題:屋頂成開心農場「空中菜園」種菜吃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你見過屋頂上的「空中綠園」嗎?一畦畦菠菜,一排排番茄,還有小南瓜、薄荷葉、奶油黃瓜、香水檸檬等等,不在郊外的大地上,卻出現在市區東海供銷合作社的樓頂。最近,這個花果飄香、滿眼蒼翠的「空中菜園」,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慕名而來的市民。
  • 家庭小菜園的類型特點和種菜的條件
    按照種菜的地點和目的不同,家庭小菜園可初步分為以下3種情況(一)城鎮小菜園廣義的城鎮小菜園包括在宅旁耕地種菜,和在露臺、屋頂陽臺、窗臺、室內、硬化路面上擺放容器種菜。1.在宅旁耕地上種菜所說的宅是指人們的住所(住宅)。
  • 119座文化禮堂 讓永嘉鄉村精神氣質發生了質的提升
    走在永嘉的土地上,只要深入文化禮堂,每個人感觸就會越來越深。  自2016年新年伊起,永嘉縣農村文化體育建設從提升年邁入深化年活動,在2674平方公裡熱土,119座以弘揚優秀文化、傳播文明新風為主的農村文化禮堂及其568個鄉村文體俱樂部,日益迸發出朝氣和活力,農民的視野、思想境界和鄉村精神氣質,也隨之發生了質的提升。
  • 史上最全訪客問答,帶您玩轉大激店晴耕雨讀民宿小院
    大激店千年古鎮,與晴耕雨讀民宿群、九畝竹院藝術家文創園、耕讀田園以及附近的生態園、愛保野生動物世界共同組成了美好生活圈。我們期待著,讓更多人來耕讀體驗美好鄉村生活。民宿小院晴耕雨讀目前有晴耕雨讀、溪山行旅、花作、指作、棗睡早起、陶來陶去、紅爐、巢、觀荷聽雨、白楊禮讚、房前屋後、音樂坊等23套民宿小院可供選擇,詳情請見以下介紹文章:晴耕雨讀小院最詳細介紹來了,速速收藏!
  • 牛人用可樂瓶養花種菜,打造出強大菜園,火遍網絡
    我們喝了可樂的瓶子,很多人會隨手丟掉,沒成想,牛人用這塑料瓶子,種出了一個大菜園。我們來看看這個火遍網絡的種菜達人,是怎麼用普通的塑料瓶子打造出強大菜園的,她自己自給自足,多餘的還能分享給親友。看過《歡樂頌2》的朋友可否還記得,安迪就在陽臺上用植物箱種菜,看來長得好看又有錢有才的人都想有個小菜園,我們今天也來學學怎麼用可樂瓶子種菜吧。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只要用塑料瓶,種一些小型的蔬菜其實是很方便的。
  • 深讀丨市區「私家菜園」亂象亟待解決
    身為城市居民,鄉村田園沒有,無以採菊東籬下,退而求其次唯有種菜於城區了。於是乎,在韶城,有市民別出心裁地在樓頂造「空中菜園」,挖空心思門前圈地建「宅子菜園」,不遺餘力山坡開墾搞「山地菜園」,興趣盎然陽臺壘箱弄「窗前菜園」……「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市民對私家菜園的投訴,有時一天多達好幾宗。
  • 普陀鄉村菜園招募,打造自己的開心農場
    曾經,有一款叫「開心農場」的遊戲風靡網絡,大家可以在其中種菜、澆水打理自己的一片菜地。現實中,久居城市的人,也時常夢想在農村有一塊菜地,自耕自種,播下幾粒種子,體驗農耕的樂趣。 如今,這樣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普陀田園綜合體開闢了一處16畝大小的耕讀菜園並公開推出第一期報名認購,共分80塊農田,每塊面積平均30平方米,鄉村旅遊逐步由「拍照式」變為「勞動式」「體驗式」。
  • 晴耕雨讀,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
    「晴耕雨讀」 取自南陽諸葛「樂躬耕於隴中,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以待天時」。位於烏鎮東柵,黃磊和劉若英拍《似水年華》的地方。進門左手邊有齊叔(朱旭飾)休息的藤椅,還保留著好多當年拍電視時的影子。就是那個衙門!!不好找啊!!連工作人員都可能找不到啊!!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
  • 晴耕雨讀——書畫家任光先獲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庚子春深,中華大地迎來了抗擊新冠疫情的勝利,自新冠蔓延以來,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日夜奔流、喧鬧不息的城市,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被迫停下腳步。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此時的人們內心更多了一份淡然和對靜怡生活的期盼。
  • 彼得兔想擁有的菜園,你也可以實現
    最近一部電影《比得兔》,講述小兔子彼得帶領夥伴們與麥克格雷戈搶菜園的趣事,給很多人帶來輕鬆和歡樂。對熱愛園藝的朋友們來說,片中除了「人兔大戰」詼諧搞笑的劇情臺詞外,他們更多是被美好的鄉村風光和老麥克格雷戈的菜園所吸引。
  • 越南陽臺種菜風靡各城市 年輕人社交媒體交流種菜技術
    在越南城市中,居民自己在陽臺上種植水果和蔬菜這種開墾「城市菜園」的行為開始風靡各地。BBC稱,現在,就連當地媒體也發現了這一趨勢。德國科隆大學全球南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庫爾福斯特稱:「媒體不僅大量報導食品安全問題,同時也在關注人們自種水果、蔬菜這一趨勢。」眾多的用戶群,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經常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相互交流最佳種植技術。
  • 休閒度假體驗農耕 通州「儒家菜園」打造現實版家庭農場
    很多城裡人想在農村有一塊私家菜園,休閒度假體驗農耕的快樂。近日,我區美麗鄉村建設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全市首個孟母文化村馬合店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加速推進產業富民,推出「儒家菜園」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打造現實版「家庭農場」,讓廣大市民在休閒時光盡享田園樂趣,也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
  • 永嘉,這五年!
    「十三五」期間,永嘉忠實踐行「八八戰略」,發展再上新臺階,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今天起,永嘉發布推出《永嘉這五年——「十三五」特別報導》,通過一項項數據、一個個故事,生動呈現「十三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敬請關注!
  • 新民晚報數字報-晴耕雨讀
    他說原本自己想學陶淵明圖個返樸歸真的清靜,沒想到住客和讀書人源源不斷,既要打理民宿和田園,又要經常聯絡書店書商,好淘些新書來滿足讀者的口味,整天忙得不可開交。說著,又領我去房後看那片鬱鬱蔥蔥的菜園子,還興奮地介紹耕地種菜,點豆栽瓜的那些有趣事兒,語氣裡始終蕩漾著透徹的開心和滿足。  面對田園的豐收圖景,我想起了去年春天在江西婺源相識的阿文。
  • 晴耕雨讀 詩酒田園——黃花城舍
    晴耕雨讀 詩酒田園——黃花城舍 就是回歸鄉村、院子的那種感覺
  • 允許「花園變菜園」,是社區管理的創新
    這是在小區黨支部推動下,居民自主耕種、自主管理的「開心農場」。「開心農場」原來並不讓人開心:住戶多老人,愛種菜。搶位置、滴水、高空垃圾……鄰裡關係越來越差。社區幹部多次做工作無法根治。這個時候,社區幹部大膽決定不如把「花園」變成「菜園」,加強管理,和諧互動。(12月21日《人民日報》)  「花園變菜園」,是困擾很多城市的社區管理難點。
  • 龍遊社陽青塘塢村:「一米菜園」繪出美麗鄉村新畫卷
    村民們還將老磚頭、破瓦片、小石頭變廢為寶,用竹籬笆、陶瓷碎片等裝點著自家的菜園,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天在門前就能吃到新鮮蔬菜,黃精成熟後還可以賣了賺錢。」正在種菜的勞大爺高興地說,「以前違建拆除後裸露出來的破磚瓦、爛泥牆、黃泥地十分影響村裡風貌,自從打造菜園後,我門前的『小梨園』、『小藥園』,可受我孫子喜歡了。」。
  • 北京周邊這座宋衛平建的江南小院太美 宜居宜旅、戶戶帶院!
    在藍城桃李春風小鎮裡,沒有高高聳立的玻璃大廈,只有一間間曲徑通幽的中式小院。  這裡每家每戶都帶庭院,庭院內有小院和菜園,日常閒暇之餘與三兩好友納涼品茶、種種瓜果養養花,享受田園自在的樂趣,這是在城市裡很難體驗到的愜意~小院
  • 《萬靈啟源》菜園怎麼解鎖 菜園解鎖方法教程
    導 讀 萬靈啟源菜園在哪裡解鎖呢?菜園我們要怎麼去種菜的呢?
  • 馬鞍山慈湖河景觀帶沿線「私家菜園」不減反增
    可從今年年初以來,慈湖河兩岸沿線景觀帶不斷遭到人為破壞,原本屬於綠化帶的多個地塊被人為開墾種菜。如此景象不僅與周邊優美景色不協調,也有損城市形象。對此,3月23日,本報9版曾以《慈湖河景觀帶被開墾成「私家菜園」》為題進行過報導,相關單位也曾表示「會對此事予以重視」。可近日,不斷有市民向本報反映稱,美觀漂亮的慈湖河景觀帶沿線依舊菜園密布,不少綠化帶繼續遭受「私家菜園」的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