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楊橋河南社區河南新村小區,一處花園格外特別:種的不是花草,而是蔬菜瓜果。這是在小區黨支部推動下,居民自主耕種、自主管理的「開心農場」。「開心農場」原來並不讓人開心:住戶多老人,愛種菜。搶位置、滴水、高空垃圾……鄰裡關係越來越差。社區幹部多次做工作無法根治。這個時候,社區幹部大膽決定不如把「花園」變成「菜園」,加強管理,和諧互動。(12月21日《人民日報》)
「花園變菜園」,是困擾很多城市的社區管理難點。面對在小區花園裡種菜的居民,很多地方的管理手段都是「斬菜除根」,組織了一撥撥治理的隊伍,社區幹部來了,城管人員來了,剷除「花園裡的蔬菜」,拔出「花園裡的菜架」,一些「種菜的居民」還會被罰款。治理來治理去,效果並不明顯,總是會有社區居民把「公家花園」變成「私家菜園」。
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楊橋河南社區河南新村小區成立了黨支部。支部委員決定上門摸摸底。幾天聊下來,他們認為:種菜的矛盾還得靠種菜解決。如其「斬菜除根」不如「菜意濃濃」。只是,「花園變菜園」不能是「私家菜園」而應該是「開心農場」。於是,寬容了「花園變菜園」,讓願意種菜的居民都參與其中,大家共同管理,共同收穫,共同品嘗蔬菜的美味兒,沒有時間參與種菜的居民,也沒有問題,鄰居們會將「共同的收穫」分享給全體業主品嘗。
允許「花園變菜園」是管理之變,是綠色家園觀念之變。一說到小區綠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種花種草」,認為只有「種花種草」才是小區綠化。固然
「花花世界」是一種綠化,而實際上「蔬菜青青」何嘗不是一種美景!小區蔬菜同樣能起到綠化的作用,帶著露珠的油菜,釋放芳香的菠菜,紅色點綴的辣椒,枝蔓攀巖的豆角,紫鬱靚麗的茄子,都能釋放「春意融融」的風景。而且,還能讓小區多了「人間煙火味」。
最關鍵的是「花園變菜園」,讓「私家菜園」變成了「開心農場」。城市居民最大的問題就是:鋼筋水泥的家園裡,少了互動,少了交流,「對門而居」不知道對方姓氏名誰,「一樓住著」卻說不上幾句話,城市裡的孩子分不清什麼是麥苗什麼是韭菜。而有了「開心農場」之後,這些問題都隨之解決了,星期天的時候鄰裡們「一起種菜」,帶著孩子澆水管理,一邊給孩子講解蔬菜的種類,讓他們也參與勞動,和諧了鄰裡關係,教會了孩子熱愛勞動。
允許「花園變菜園」,也是一種社區管理的綠意融融。社區的和諧,需要更多創新的,實用的管理手段。允許「花園變菜園」就是管理理念的可喜變化。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教條,社區要「玫瑰飄香」也要「煙火味道」。允許「花園變菜園」,城市的家園,也會因為「蔬菜青青」而「春意融融」!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