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弄弄坪街道大花地社區有一片菜地,辣椒、豆角、捲心菜流著水茵茵的綠色,淡紅色的番茄像一盞盞彩燈結滿枝頭。
77歲的陳尚英出門晨練前,先給自家院裡的小白菜、小蔥、小油菜和周邊代管的花圃澆澆水,又掐了一把鮮嫩的小蔥,「今天可以做個小蔥拌豆腐。」她合計著。
陳阿姨和不少老年人一樣,一方面自己種的蔬菜可以放心食用,另一方面也能打發時間、陶冶性情,更為晚年生活增添一點「小幸福」。
誰能想到,一塊曾經讓居民們避而遠之的荒坡,甚至一度是社區居民生活垃圾堆積場,經過環境治理與打造後,如今成了大家最喜愛的地方,還圓了居民一個「田園夢」。
曾經避而遠之的荒坡
如今變身階梯「城市菜園」
「老舊小區邊坡環境治理一直是個難題,種樹及養護成本高。」大花地社區臨時黨委書記楊麗華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建設「城市菜園」的初衷,社區老人數量多,社區養老也需要給老人們提供一個活動的方式及場地。這些老人很多都是老一輩建設者,從農村出來,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就想到將邊坡開闢成菜園。
↑小區「城市菜園」。
據了解,為了有效治理荒坡環境,讓其充分發揮應有作用,社區積極收集轄區居民意見,結合社區實際情況,開始對該塊荒坡進行打造。弄弄坪街道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平臺,組建志願服務隊,將弄弄坪西路8號5棟旁邊的邊坡砌石分塊,開闢出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階梯型「城市菜園」,規範劃分多塊菜地,供轄區有意願的居民進行認領耕耘。
在荒廢的邊坡闢出一個階梯型「城市菜園」,滿足了部分老人的心願。一些居民也有學習種菜的想法,在切磋農藝的過程中,既鍛鍊了身體,生活有了新樂趣,又為城市環境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以前,來這一片都是雜草、枯樹木、垃圾,非常髒亂。」弄弄坪街道大花地社區居民說,以前這裡很髒亂,不受大家歡迎。因為氣味很重,再加上有很多廢渣,引來不少蚊蟲,人從這裡路過,都不願意看這個地方。
菜園成了她晚年生活一部分
還融洽了鄰裡之間的關係
「我發現身邊不少老年人都去社區認領一塊地開墾出來,種點當季的小菜。」陳阿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3個月前,這裡還是雜草荒坡,現在變成了菜園。剛開始只種了最簡單的小蔥和油菜,每天澆澆水,沒有花太多心思,卻收穫了不少,吃起來還新鮮。
↑小區「城市菜園」。
嘗到甜頭的陳阿姨,又開始種植難度係數更大的木瓜樹、芒果樹,甚至還種上了玫瑰,菜園頓時熱鬧了。陳阿姨幾乎天天到菜園,用心照料,日積月累,小菜園成為她晚年生活的一部分。陳阿姨給紅星新聞記者算了一筆帳,「在市場上花幾元錢就能買到兩種菜種子,種出的鮮菜足夠全家吃上好幾個星期。自己種來吃,划算多了。另外,種菜也是一種解悶兒的生活方式,看著種子從發芽到成熟,豐收的喜悅讓人期待。」
陳阿姨樂呵呵地說,家中飯桌上經常有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從絲瓜、辣椒到小白菜、西紅柿,時令新鮮。瓜果成熟時,大家還會相互贈送勞動成品,或者把吃不完的蔬菜送給轄區的困難老人,鄰裡間關係也由此變得親密起來。
成為孩子們勞動實踐基地
目前有8戶籤訂了承包合同
當然,「城市菜園」的積極意義還不止這些。由於採用了廚餘垃圾發酵後作肥料,因此菜園裡沒有異味。在「梯田」高處看下去,綠油油的菜園賞心悅目。雙休日裡,轄區的青少年們可以到菜園學習「蔬菜成長史」,這裡可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楊麗華說:「『城市菜園』受居民歡迎,反映出老舊小區治理方式亟須新思路和新舉措,就是要滿足社區養老中新一代老年人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其次是推動社區建設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同步,同時讓居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後是帶給老人們更多的精神寄託,促進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精神幸福。」
為激發和調動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城市菜園」又搞起了「承包製」。目前 ,有8戶自願籤訂了參與共建「城市菜園」的承包合同。據悉,承包「城市菜園」不收費,在種菜的同時,還要負責周邊公共綠化,種花養草。
↑小區「城市菜園」。
「我們與每一戶居民籤訂了一份協議。協議內明確了居民不能澆糞便、糞水,必須以清水澆灌的規定。同時會安排網格員、社區幹部等不定期對菜園子進行監管,如巡查時發現哪家菜地有異味,我們就會終止與對方籤訂的協議,並且收回菜地。」楊麗華說。
胡波 吳傑 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導
編輯 彭疆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