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館是我國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中心,館內收藏有40多萬件珍貴文物。遊覽過山西山西博物館的遊客們都知道,館內有一座鎮館之寶,重達五噸,上面雕刻著異域風情的圖畫,它正是虞弘墓石槨。
不過細心的遊客們也會發現,在石槨的邊緣卻出現了大量新的刮痕,據館內工作人員解釋,原來這些刮痕是在出國展覽時留下的。
1999年7月,位於山西省太原市的王郭村,當地一位村民在挖水溝時,鋤頭碰到了一塊堅硬的石板,石板上還雕刻著一些圖畫。
有著文物保護意識的農民直接告訴了當地的文物局,相關人員立刻趕到現場,專家們將石板上面的灰土清理乾淨後發現,原來這並不是普通的墓碑,竟是石槨蓋。
那麼也就代表石槨蓋下就是墓主,這裡竟然是一座古墓,專家發現這座巨大的石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要知道國內一些大臣將軍的墓是由普通的石材製成,可見這個墓主身份不一般。
隨著挖掘工作的進行,這座墓早已被盜竊,墓中沒有出土珍貴的文物,不過所幸的是,盜墓賊將墓主的石碑留了下來,專家們從石碑上面的墓志銘上得知墓主名叫虞弘,是一名外國人,曾任柔然的高官,奉國王之命出使各國。
19歲時來到了北齊,曾先後在北齊、北周、隋朝任官,因此他是一位以外國人的身份成為三朝元老的使者。
虞弘墓最珍貴的要屬石槨,上面雕刻的內容和圖畫,代表著異域風情,與中原文化完全不同。後來這個石槨先後在美國、韓國等舉行了展覽,這件寶貝可以代表我國華夏民族包容和開放的態度。
就這樣,石槨在海外展覽了數十年,環遊了世界一圈才回到山西博物館內。